漫谈说课 6期

时间:2022-09-15 04:33:14

说课怎么说?说什么?通过这次说课大赛的学习,我获益匪浅。下面我就说课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说课标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它毫无疑问地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因此教师首先要明确课标对本节内容的要求。

二、说教材

1.全局把握教材、综合分析教材地位和作用。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不仅要分析内容所处的“地理位置” 即处于哪一章哪一节,还要分析教材是基于怎样考虑将这一内容安排在这里即这样安排的意义;更要分析该内容对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及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即该内容的学习需要让学生掌握哪些方面的知识、技能或研究方法、将发展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这些知识为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有何重要作用?对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有哪些重要的意义?这一知识对人类生产、科技发展、资源环境等方面有何重要意义?明确了教材地位和作用,就为教学目标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2.准确描述教学目标。

在说课中,如何准确的描述教学目标呢?目标是教师希望学生本节课应该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学目标的表述必须鲜明具体即学习或掌握什么、掌握到什么程度等。

3.细致分析学生情况。

(1)分析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的状况。学生很少对所学的知识完全不了解,但是,他们在这方面的知识却经常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在我们教学的时候,学生可能要用过去所学的相关知识来解释现在所学的内容,也就是说他们是在先前理解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知识体系。

(2)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4.确定教学重难点。

为了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来确定教学重难点,以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教学重点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教学难点是通过分析学生学习难点形成的原因而确定的。如:对于学习的内容,学生缺乏相应的感性认识,难以开展抽象思维活动,不能较快或较好地理解的;或已知对新知的负迁移作用压倒了正迁移作用。即已学过的知识在对学习新知识时,起了干扰作用,因而在已知向新知的转化中,注意力常常集中到对过去概念、操作的回忆上,而未能把这些概念、操作运用于新的学习之中,使之成为难点;还有教材中一些综合性较强、牵扯到物理化学等知识,依学生目前的认知基础,使学生一时难以接受和理解。以上内容在教材处理和教学方法选择上都是难点,教师要选择有效的教法和学法来突破重难点。

三、说教学流程

阐述教学流程是说课的重点,因为教材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目标的达成都是通过这个环节来实现的,而且教师的教学理念也是通过它来体现的。下面我以这次大赛的说课内容《血液》为例,来阐述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教学的关键在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因此在阐述教学流程时,必须在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多做笔墨,要能体现出对教材的挖掘不仅有深度,还有广度。但是一定注意说的重点要放在为什么这样“教”、“学”――-即设计理念上,而不是再现课堂环节。

这节课的重点是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部分的功能,难点是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图片并识别血细胞。如焦金娥老师的教学设计:通过看资料、获信息――读成分、猜功能――做实验、得感知――作比较、精点拨4个层层递进的任务来突破重难点。任务1先让学生观察平时吃的猪血、羊血不是液体,是因为血液发生了凝固,让学生明确血液离开生物体会凝固这一事实,并且出示已经凝固的人血实物,补充血液凝固后血块周围淡黄色的液体是血清,不仅为接下来血浆的学习做了铺垫,而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体现出对教材挖掘的广度。如果给血液中加入抗凝剂,静置一段时间后,血液会出现什么现象呢?她通过血液加入抗凝剂并出现分层的动画来展示,并且结合动画过程,她描述:由于组成血液的各部分重量和密度不同,重一些会沉在下面,引起血液出现明显的分层现象。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很容易理解血液由不同的成分组成,学习自然而然进入下一个环节――血液由哪些成分组成呢?在说课大赛中也有部分教师运用了血液分层动画,动画播放速度较慢,教师只是让学生在观察而没有解释,这样的学习效果明显要差很多,因为这是牵扯到物理学方面的知识,初一学生没有任何基础,教师不点拨,很多学生是想不到这一方面的。在学生认识血液成分的基础上,焦老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血液各成分的颜色及比例:血浆是淡黄色的,白细胞和血小板是白色的,红细胞是红色的,血液是红色的。血液中的哪种成分使血液呈现红色呢?答案不言而喻。再仔细观察三种血细胞所占体积的比例,你认为哪种血细胞的数量最多呢?――红细胞。这一环节的设计为任务三用显微镜观察血涂片识别血细胞这一难点做了铺垫,学生很容易观察到血涂片上数量最多的就是红细胞。任务2读成分、猜功能,观察血浆成分图:其中90%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等为营养物质;还有少量废物。教师点拨:由于血浆里还有大量水分,就像小河流水一样,使血液中的各种物质和结构都随水而动,因此血浆能运载血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废物,血液是流动的组织。通过点拨使学生理解记忆血浆的功能,且培养了学生识图能力和分析能力。

在用显微镜观察血涂片这一难点的突破上,任俊凤老师的处理也非常好。她是这样过渡到这一环节的:当我们生病去医院时,有时医生会让我们验血,做成涂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医生在显微镜下看到了什么?让我们也来看看。任老师先引导学生回顾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强调实验注意事项,组织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进行观察,使学生从感性上微观的认识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形态、数量。进入七年级下期的学习,这是学生第一次使用显微镜,部分学生对这一技能已经生疏了,所以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前很有必要复习显微镜的使用,这也是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课堂。

在突出三种血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点问题上,赵肖老师的教学设计有独到之处。她通过引导自学――小组交流――精讲点拨――纵向比较――形象比喻――角色扮演等环节,不仅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体地位,且激发了学生的表演潜能,加深学生对三种血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理解。在精讲点拨环节,让学生用等体积的橡皮泥捏成球形和两面凹的圆盘状,比较其表面积大小,理解红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使学生逐步养成形态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最巧妙的是焦金娥老师的教学设计从李明同学看病验血入手,最后仍落在用所学知识为李明同学诊断、治疗,整节课首尾呼应,俨然名作家手下的大手笔。让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说课中的反思,以说课活动中的教材分析、学生分析及教学设计等内容为对象,剖析这些预设内容在教学实践中的可取之处,以及存在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如何改进使之更高效。

要让生物课堂充满活力,教学中应让学生“乐”中学,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做”中学,让学生在探究的体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用”中学,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让课堂实现学生生命的狂欢。

上一篇:谈小学数学活动课教学 下一篇: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