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时间:2022-09-15 02:26:57

探析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摘要:新媒体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它既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也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导致学生的认知出现偏差。基于以上认识,新媒体环境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要做到:重视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完善新媒体信息监管制度;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关键词:新媒体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

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具有跨文化、跨地域开放性等特征,如QQ、邮箱、MSN、BBS、微博、博客、手机报、主体网站、微信等媒体形态都非常受大学生的欢迎。但是新媒体就像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有利的影响,又有不利的影响,如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好新媒体成了一项重要的课题。本文简要论述了新媒体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好处和不良影响,之后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方法,希望能为广大思想政治教师提供一些理论方面的借鉴。

一、新媒体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有利之处

(一)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新媒体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在当代,手机报、微博、博客、微信、飞信等都属于新媒体形式。新媒体的主要特点是时效性、网络性、交互性、集成性等,在教育界具有人性化、互动性强、信息共享、方便快捷、资源丰富、尊重个性等特点。大学生比较喜欢追逐新鲜的事物,教师可以通过新媒体,结合多种网络工具,构建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纵向载体和横向载体,比如QQ、邮箱、MSN、BBS、微博、博客、手机报、主体网站、微信等,以时下流行的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到大学生中,最终形成完整的开阔的信息共享平台①。

(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新媒体的传播特点是跨文化和跨地域,教师可以通过资源共享或者媒体联动等方式,将教育的内容传播给学生,使手机网络、电脑网络以及各种阅读器相互连通,大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和辐射力,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全面地深入到学生中去。大学生都喜欢通过微信、微博、QQ等接收信息和知识,并且能够在新媒体的帮助下掌握时下热门话题和社会新闻,熟悉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现象。总而言之,新媒体的便捷性和时效性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技术上的保障和支持,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得以充分发挥,且具备可信度和时代感。

(三)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不同于传统的媒体,QQ、BBS、MSN、微信、博客、微博等新媒体的主要特点是实时交互性,这一点深深吸引了广大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中,学生可以扮演三种角色,分别是信息的者、信息的传播者、信息的获得者,他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与他人交流。教学活动需要互动,需要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对话、交流以及沟通,新媒体的出现增强了被教育者和教育者的沟通交流,用多向互动取代了单向传授知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另外,网络属于一种虚拟的环境,很多学生在网络交流中喜欢用昵称,这样,他们就可以毫无顾忌地使他们宣泄压力、排忧解难、传递情感、交流思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在新媒体的帮助下,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收集起来,通过与学生互动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情感及思想动态,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②。

二、新媒体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不良影响

(一)新媒体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微信、MSN、邮箱、博客、微博等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是跨区域、跨文化的,甚至跨国界的,具有开放性,这也导致传播的信息多而繁,且杂乱无章,使得学生不知该选择什么信息来阅读。而且新媒体在传播信息的同时,发挥着构建观念和塑造思想的作用,很多大学生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价值观、人生观,很容易在繁多的信息中失去判断力,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如果学生长时间受到不良的信息的影响,就会逐渐迷失信念,颠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降低法律道德意识。因此,新媒体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③。

(二)新媒体导致学生的认知出现了偏差

新媒体具有虚拟性的特点,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人都可以无所顾忌、畅所欲言,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发挥了人的创造性和主体性。但是,大学生并没有形成完善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信息的判断能力不强,容易被不良信息误导,可能会导致他们的责任意识弱化,甚至出现人格障碍,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些大学生为了不愿面对现实,固步自封,和社会人际关系淡漠,出现孤僻的心理,最终造成认知偏差和心理问题,严重者甚至会做出犯罪行为,危害他人及社会。

(三)新媒体传播多元化的信息,弱化了教育的效果

新媒体传播的信息具有分散性和不确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信息源的管理难度。新媒体传播的信息良莠不齐,对学生判断能力提出了挑战。特别是那些低俗文化、快餐文化,甚至有些信息已经超出社会道德底线,这些会对大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如他们情感、观念、态度、理想追求、生活方式、价值判断等方面都可能会出现偏差。因此,新媒体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的教育效果。

三、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

所谓媒介素养就是人们判断、解读,以及使用媒介信息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的实际上就是培养高校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尚未成熟,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使他们养成优良的媒体素养,使他们能够对复杂多变的媒体信息做出正确判断。所以,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一味遵循传统的教育方法,而应在吸取传统优秀教育方法的基础上打造良好的媒介素养教育氛围,并将媒介素养引进高校课程中,从道德、审美、情感、认知等方面入手,带领大学生进入媒介传播的世界,让他们熟悉媒介环境,最终成为优秀的媒介使用者。另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想结合。比如学生的心理问题、创业问题、就业问题、感情问题等。特别是就业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微博、微信、飞信、QQ等与学生进行交流,向学生传播招聘信息,并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教师还可以和学生进行沟通,向学生传播积极的人生态度,使他们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意义④。

(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

随着时代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在不断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的高低,对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有着重大影响,因此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开展有效学习。另外,教师不仅是信息的传播者,也是信息的接收者,在纷乱繁杂的信息面前,教师首先是一位普通的受众,接收这些信息之后需要有自己的理解才将其传播出去,但是任何人理解事物或者问题都会有一定的偏差,这与人的知识背景有关,因此,各高校应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素质,为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做好充分准备。

(三)完善新媒体信息的监管制度

以前,学校媒体宣传的主要工作都是由学生会、学生社团、党支部完成,但是随着信息量的剧增多元文化的影响,以及选择方式的多样化,高校学生得到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广,校园媒体并不是唯一的途径,因此高校要结合外部环境,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新媒体的出现,为高度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但信息量的激增造成各种信息良莠不齐,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职能部门的信息管理难度,需要有关部门需要完善相关制度,增强网络监管力度。另外,传统的观念普遍认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相互合作,但是由于社会包含的范围相对较广,在提高媒体传播者职业道德的同时,有关部门要将问责制度落实到底,使信息的质量和导向性得到有效提高。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在新媒体环境下,要想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首先要创新教育的载体,将教育的阵地进行扩展,这需要教育者尽可能挖掘更多的资源来充实教育的载体。例如,可以建设校园网,利用微博、微信、QQ、飞信等新媒体工具开阔教育阵地。在这些新媒体工具中,微博的使用较为广泛,再加上参与方式的立体化和交互化,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在新媒体环境下,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微博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微博能够从侧面反映用户的思想、情感,因此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微博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然后结合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指导,从而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思想道路。⑤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它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导致学生的认知出现偏差,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另外,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是跨国界、跨文化的,具有开放性,传播的信息繁而杂,容易影响大学生的判断力,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要想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要尽可能完善新媒体信息的监管制度;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

注释:

①王焕成.新媒体环境下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四个导向[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03):555-556.

②代金贵.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与路径选择[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4(04):366-367.

③王焕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5(04):957-958.

④段志英.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展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03):347-348.

⑤张菁燕.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调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02):345-346.

上一篇: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应遵循的原则 下一篇: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平等性的关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