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司法实践非监禁刑适用现状与完善对策

时间:2022-09-15 01:17:33

当前司法实践非监禁刑适用现状与完善对策

二十世纪中后期,刑罚轻缓化已逐渐成为世界刑法的主要发展潮流,受刑法谦抑思想、行刑社会化理念以及行刑经济化观念的影响,非监禁刑的相关研究日益受到我国学界的重视。

一、非监禁刑的内涵界定

按照是否对受刑人监禁,可以把刑罚分为监禁刑与非监禁刑。目前,从各国和国际社会的相关文献研究来看,关于非监禁刑的称谓尚不统一,有称为“非监禁刑”、“非监禁措施”,还有称“社区制裁和措施”、“替代性措施”等。目前学界对非监禁刑的内涵也认识不一,主要存在广义、狭义之说。广义的非监禁刑既包括了不剥夺自由的刑罚,也包括对犯罪人具有很大影响力或者惩罚性的相关措施,如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狭义的非监禁刑仅限于单纯的非监禁刑种,如管制、单处罚金等。我们认为,非监禁刑一词,其实质在于“刑”,非监禁只是其刑罚的一种表现形式。若采取广义说,将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非监禁措施纳入其中,不免会造成刑事责任理论的混乱。而狭义说将缓刑、假释等非监禁的执行方法都排除在非监禁刑之外,则会显得过于片面,同时也会妨碍缓刑、假释等监禁刑替代措施功能的发挥。因此,我们更倾向于折中的观点,将非监禁刑的种类分为两部分:一是非监禁的刑罚种类,包括管制、没收财产、罚金、剥夺政治权利、驱逐出境;二是监禁刑的非监禁执行方法,包括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等。

二、当前司法实践中非监禁刑适用的现状

20世纪中期以后,非监禁刑作为刑事司法改革的成果之一,开始成为欧洲各国刑罚理论与实践的热点问题。当前,欧洲主要国家已经实现了刑罚适用模式由监禁刑为主向非监禁刑为主的转换,非监禁刑的使用数量已超过了监禁刑。非监禁刑在其他发达国家也被普遍适用。以美国为例,目前实际在社区服刑的罪犯比例已占所有接受审判人士的3/4,并有持续扩大之势。2000年,加拿大适用非监禁刑的比例为79.96%,澳大利亚为77.48%,韩国和俄罗斯分别为45%和44.48%。我国自从十六届六中全会正式将“宽严相济”确定为一项基本刑事政策后,各级法院也高度重视适用非监禁刑罚,对刑事犯罪区别对待,尽可能减少社会对抗。司法实践中,非监禁刑的适用率也有所提升。下面将以2009年至2011年上海市某区法院适用非监禁刑情况加以说明:上海市某区法院适用非监禁刑情况年受理案件总人数禁刑总人数人数占总人数比例(百分比)920.4%020.7%125.5%由图1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2009至2011年,该院非监禁刑的适用人数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分别为20.4%、20.7%、25.5%,但相比于国外平均50%左右的适用率,我国非监禁刑的适用数量总体上仍然不高。在调研中我们发现:(1)当前法院适用非监禁刑种类较为单一。主要集中于缓刑、管制和单处罚金三类,未见单处剥夺政治权利的适用。(2)非监禁刑适用以缓刑为主。2009年至2011年,判决缓刑的人数是240人、211人、228人,分别占适用非监禁刑总人数的81%、83%、70.8%。(3)管制适用率极低。管制刑作为我国刑法非监禁刑中唯一的主刑,其适用率相当低,2009年至2011年,判决缓刑的人数是8人、1人、3人,仅占适用非监禁刑总人数的2.7%、0.3%和1%。4、单处罚金的适用率也不高,且有逐年下降趋势。2009年至2011年,判决单处罚金的人数是48人、41人、31人,仅占适用非监禁刑总人数的16.2%、16.2%和9.6%。

三、加大司法实践适用非监禁刑的对策研究

鉴于当前我国司法实践非监禁刑适用率相对较低的现状,应积极探索并大力推行非监禁刑的适用,我们认为,加大非监禁刑适用可从以下一些方面进行探索:

(一)转变理念,适当扩大非监禁刑的适用

古谚有云:“刑罚与其严厉不如缓和”。刑罚发展与人类文明同步,文明程度越高,刑罚方法就越合乎人性。同时,随着人们对刑罚效果认识的提高,也将积极探求更为合理的刑罚方法。随着我国法治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刑罚轻缓化的理念已日益深入人心,刑罚轻缓化的基本精神在于刑罚谦抑的思想,要求国家在运用刑罚规范社会生活时,应适当控制刑罚的适用范围和严厉程度,并力求以最小的刑罚成本达到最大的社会效益。非监禁化理念是刑罚轻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刑罚作为一种社会治理方式,如何选择,不仅仅是一个法律问题,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理念也密切相关。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出台和推广,也充分体现了我们国家政治理念的重大转变。因此。应逐步转变理念,摆脱重刑主义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司法实践中正确贯彻和适用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二)加大对外来人员犯罪适用非监禁刑

在我国当前的犯罪人群中,外来人员占据了较大比重。如据上海市某区检察院统计,在2007年至2009年该院受理移送审查的各类刑事案件中,外来人员分别占总犯罪人数的82.8%、81%、84.2%。尤其是外来未成年犯,违法犯罪问题日趋突出。根据上海市未成年犯管教所的调查报告,该所2003年至2007年度新收押的外省籍未成年犯以27.7%-80%的幅度快速递增,其中,2007年度新收押犯数量是2002年的7.48倍。据上海市检察系统相关调研数据,2007-2009年该市非沪籍未成年人数分别占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数的74.2%、76%、83%。可见,外来人员已成为当前犯罪的高发人群,外来人员的犯罪情况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前途和发展,也将关系到城市社会的和谐稳定。意大利犯罪学家龙勃罗梭认为“,监狱是犯罪的学校,它教人实施最有害的犯罪和团伙犯罪”。从外来人员犯罪情况看,虽然每年被监禁的人数不断上升,但是犯罪率并没有随之下降。这不得不让人质疑,对外来人员适用监禁刑的实际效果。同时,由于监禁刑的行刑成本非常之高,国家每年为关押罪犯支付了昂贵的财政支出。相对于监禁刑而言,非监禁刑是一种比较人道的刑罚方法,又节省财政支出,还在矫正罪犯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已被世界大多数发达国家所认可,并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因此,探索对外来人员犯罪加大非监禁刑的适用,预防和减少外来人员犯罪,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三)非监禁刑相关立法的完善

针对当前司法实践中,非监禁刑种类单一的现状,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增加社区服务刑,借鉴缓刑模式中包括电子监控、家庭拘禁、矫正训练营等方法,以完善我国的非监禁刑体系。鉴于立法中非监禁刑的适用条件、对象和范围等方面的不足,可以通过完善立法来加以改进,如《刑法修正案(八)》已通过禁止令的方式,对管制、缓刑考验期间,罪犯的行为进行约束和监督,避免群众形成管制、缓刑就是免刑释放这样的错误观念。又如对缓刑可以明文规定禁止或限制适用缓刑的犯罪或类型,明确其适用范围,对于“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认定,可以在审前罪犯人格调查制度的基础上,参考专门机构或专业人员的调查报告进行判定;管制刑方面,可以增加管制易科拘役刑的规定,实现不同刑种之间的转换,对于违反规定、逃避管制刑的罪犯将会受到监禁刑的执行;罚金刑作为最直接、有效的刑罚方法,可扩大其适用范围,以犯罪情节为主、兼顾参考被告人的经济状况来构建合理的罚金刑裁量机制;剥夺政治权利方面,不再仅限于政治权利的剥夺,应增加剥夺或者限制其他资格权,以有针对性地适用。

(四)社区矫正制度的积极探索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刑罚执行对应的一种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社区矫正因具有良好实践效果而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所采用。《刑法修正案(八)》明确规定,对于被判处管制、缓刑、暂与监外执行、裁定假释以及刑满释放后被继续剥夺政治权利的,依法实施社区矫正。随着社区矫正机构在总体数量、适用范围、硬件建设、工作机制等方面的不断完善,社区矫正将成为我国非监禁刑适用的主要配套措施。我国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从2003年开始,2005年扩大试点,2009年在全国全面试行,社区矫正工作发展迅速,覆盖面稳步扩大,社区矫正人员数量不断增长。目前,我国社区矫正制度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司法行政机关进行矫正工作缺乏法律依据和强制措施的保障,相应的工作人员缺乏法律主体资格的认定,矫正机构面临着人员短缺、专业知识不够、工作强度大等问题。

对此,我们认为,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制定《社区矫正法》,以弥补我国社区矫正制度在立法上的滞后性。通过对我国社区矫正的内容、程序和实施机构等进行具体的规定,司法行政机关将附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来设立专门的社区矫正部门,负责全国的社区矫正工作,完善社区矫正的各项法律制度和规则。同时,应培养一批专业素质过硬的专职工作人员和有强烈责任感的社会志愿者来促进社区矫正事业的发展,通过认证、培训和考核机制,提高队伍的专业素质,优化社区矫正执行队伍,真正实现社区矫正与司法审判、行政管理逐渐实现良性衔接。

上一篇:林业建设现况及趋势展望 下一篇:司法人员刑讯行为犯罪心理构成及矫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