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导管联合平行导丝技术在冠脉闭塞性病变中的应用研究

时间:2022-09-15 01:03:52

微导管联合平行导丝技术在冠脉闭塞性病变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目的 探讨微导管联合平行导丝技术在冠脉闭塞性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该院收治的80例冠脉闭塞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划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试验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1.2 ±1.4) h短于对照组的(21.1 ±1.6) h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微导管;平行导丝技术;冠脉闭塞性病变

[中图分类号] R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10(a)-0046-02

Micro Catheter Combined Parallel Thread Technology Application Research in Coronary Occlusion Lesions

WANG He-tian, LI Yan-bin, ZHANG Ke-ling

Heilongjiang Land Reclamation Bureau General Hospital Cardiovascular Division, Harb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15008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micro tube joint parallel thread technology application effect in coronary occlusion lesions. Methods Random selecting in December 2014 to December 2015, our hospital 80 cases of coronary artery occlusion lesions pati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compare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Results Experimental average operation time was shor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11.2±1.4)h of(21.1±1.6)h,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Micro catheter; Parallel spinning technology; Coronary artery occlusion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主要是指冠状动脉完全闭塞,同时其闭塞时间≥3个月。现阶段,CTO的治疗难度相对较大,主要是由于临床实践中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导引钢丝或者球囊难以通过病变,进而降低了治疗效果[1]。近几年,医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新的治疗方法与设备随之出现,在此基础上,CTO手术的成功率有所提高,但CTO的介入治疗仍困扰着广大医务人员。通过临床实践与研究可知,微导管在慢性闭塞病变的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该研究以2014年12月―2015年12月该院收治的80例CTO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微导管联合平行导丝技术,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在黑龙江农垦总局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8例,女32例,最小32岁、最大68岁,平均(47.4±2.1)岁,平均病程(1.2±0.3)年。所有患者均符合CTO诊断标准,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通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均选择PCI治疗。排除标准: ①CTO 病变≥2 支以;②严重器质性疾病者;③哺乳期或妊娠期妇女;④临床资料不完整者。随机划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男23例,女12例,最小33岁、最大68岁,平均(47.2±1.1)岁,平均病程(1.2±0.2)年;对照组,男25例,女20例,最小32岁、最大68岁,平均(46.4±2.1)岁,平均病程(1.1±0.1)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

试验组行先进技术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治疗。按Gruentzig 方法进行,选择导引导丝, 并采用微导管联合导管提高支撑力,应用平行导丝技术提高通过闭塞病变的成功率。穿越闭塞病变后,利用相应球囊进行扩张,并在扩张后放置支架,如果导丝或球囊未能通过病变,则表示PTCA失败;如果顺利通过,则表示PTCA成功。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手术成功率与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采用χ2 检验,P

2 结果

试验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1.2 ±1.4) h短于对照组的(21.1 ±1.6) h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作为临床常见病,其具有高病率的特点,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但此疗法治疗效果欠佳,在此情况下,为了提高介入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国内外学者对此疗法展开了积极的研究。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微导管联合平行导丝技术得到了临床工作者的关注,并将其逐渐应用于临床治疗。但目前,关于此技术在CTO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报道较少。因此,该文以该院收治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在介入治疗中采用此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对于CTO患者而言,常见侧支循环,如果其心肌耗氧量增加,则会产生心肌缺血症状。因此,开通CTO病变具有积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明显改善患者患者的生存质量,还提高其远期存活率,降低了病死率。在此情况下,开通CTO得到了广大临床医师的高度关注。开通CTO的方法主要为导丝穿透技术,在其通过病变时,对支撑力有较高的要求,为了满足其需求,常选用超过7F的指引导管,以此保证了支撑力的充足性与可靠性,但此方法仍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主要是由于其具有较高的血栓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存质量。近几年,在先进技术与器械支持下,介入治疗水平不断提高,虽然其手术治疗效果有所改进,但其介入治疗仍需不断探索与研究。该研究在开通CTO病变过程中使用经桡动脉途径,为了满足其支撑力需求,采用了5F指引导管联合微导管,在此基础上,不仅保证了支撑力的充足,还减少桡动脉痉挛风险,同时也降低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再者也提高了患者治疗依从性与耐受性。

该研究通过80例CTO的治疗,微导管组成功率达100%,40例实验组患者成功行冠脉内支架术, 术中无冠状动脉穿孔及冠状动脉夹层等并发症。明显提高CTO病变的介入成功率,降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国内相关学者对冠脉闭塞性病变患者进行了研究,在介入治疗中给予了微导管联合平行导丝技术,其结果显示,患者治愈率为95%。

综上所述,CTO患者治疗过程中采用微导管和平行导丝技术,提高了介入治疗效果,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其作为切实可行的好方法,应在临床上积极推广。

[参考文献]

[1] 冯雷.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血管内超选择溶栓的实验及临床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4.

[2] 朱丹. 双侧冠脉造影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的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15.

[3] 李涛,陈永清,焦丕奇. 球囊扩张微导管联合逆向导丝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探讨[J]. 河北医学,2015,21(7):1158-1160.

[4] 丰雷,慕朝伟,颜红兵,等.应用Crusade双腔微导管协助处理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经验分享[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5(7):412-415.

[5] 李璞. 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治疗策略对预后的影响[D].天津:天津医科大学,2014.

[6] 于宏颖,段丽敏,黎辉. 经桡动脉微导管联合对侧造影技术在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6,22(2):142-143.

[7] 刘映峰,庄丛明,何维娟,等.控制性正向和逆向导丝内膜下循径技术在逆向导丝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中的应用[J]. 实用医学杂志,2013,27(9):1623-1625.

[8] 程璐. 冠脉慢性闭塞性病变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特点及介入术后预后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2012.

(收稿日期:2016-07-09)

上一篇:二甲双胍联合炔雌醇环丙孕酮片治疗多囊卵巢综... 下一篇:复发宫颈癌不同治疗方式对预后的相关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