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之谦临《郑文公碑》

时间:2022-09-15 12:04:17

翻遍艺术史,像赵之谦一样寿命不永,却能在书法绘画篆刻等方面俱臻一流、开一代风气的人物,堪称绝无仅有。仅就书法而言,赵之谦真草隶篆无不精通,任一字体都足为学书者效法。而他的书法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魏碑韵味的贯穿,高蹈独步,开后世眼界与思路。

赵之谦(1829年—1884年),浙江绍兴人。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扌为 叔,号悲庵、铁三、梅庵、无闷等。工诗文,擅书法,楷书初学颜真卿,篆隶法邓石如,后专攻魏碑,真、草、隶、篆的笔法融为一体,自成高格。善绘画,为清末写意花卉之开山鼻祖。篆刻上自秦汉玺印,下到浙派、皖派皆有研习,博取诏版、镜铭、泉币和碑刻文字等入印,一扫旧习,印作苍秀雄浑,流绪悠远。

清乾嘉年间,金石考据之风大盛,阮元倡导南北书派论,包世臣、康有为大力推崇汉魏碑刻,赵之谦也深受时风影响,全力学习北派书法。35岁前后他到北京,即广泛收集汉魏碑版拓片,《郑文公碑》(图1)就是在这一时期进入他的视线的。

《郑文公碑》,全称《魏故中书令秘书监使持节督兖州诸军事安东将军兖州刺史南阳文公郑君之碑》,又名《郑羲碑》。刻于北魏宣武帝永平四年(511年),相传为郑道昭撰文并书写,内容叙述其父郑羲的生平,字体为楷书,有篆隶意趣。魏碑之名品如《张猛龙碑》《石门铭》《始平公造像》等,多用方笔,向来以刚健雄劲、斩钉截铁之面貌示人,结体也多是纵横跌宕、奇逸多姿。《郑文公碑》虽系摩崖石刻,风貌却与一般摩崖石刻大不相同,其结字宽博舒展,气息雍容大度,笔力雄强圆劲,气势豪迈磅礴,历来被认为是圆笔魏碑的典型,为魏碑代表作之一。学习魏碑由此入门,可避免写入狂怪粗野之途。

赵之谦于北碑一路用功甚深,访求名碑,终日临习不辍,有许多临作作为完整作品流传后世。如图2为节临《郑文公碑》,五尺整纸,尺幅较大,雄健磅礴而不失清雅之气,赵之谦之深厚学养可见一斑。我们试把一些字形与图3比较,就可以发现,赵之谦的临写并非亦步亦趋的实临,而是带有个人面貌的意临。其一是《郑文公碑》的一些圆笔被赵之谦临为方笔,其二是结体上更扁更险峻,这两点使得作品的“魏碑味”更强烈。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赵之谦并没有用毛笔去模拟摩崖石刻因风雨剥蚀和历代捶拓形成的石花,也没有致力于用柔毫去表现斧凿雕刻之痕迹,而是通过自己对北派碑刻的长年临摹所掌握的用笔方法很自然地书写出“金石味”,婉转流美,充满书写意趣,这与许多碑派书法家故作颤抖蹭擦“制造”金石味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临帖第一层次,要似,从体势到用笔,越像越好。但对于有长远目标的学习者来说,临帖只是手段,要为我所用,这就要求更高层次的“意临”,或者说要能“遗貌取神”。“意临”,不仅要取其“意”,还要把“临”表现出来,即是要求“己意”与原帖的完美结合。意临与创作,往往是一个交替进行的过程。

赵之谦于碑派书法用功极深,临帖既多,境界自是不凡。经过多年在碑版刻石中的摩挲提炼,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风,大凡楷书(图4)、行楷(图5)、行书(图6)乃至隶书(图7)、篆书(图8),“魏碑味”始终一以贯之。此等成就,书法史上难觅其二。从作品中我们能看到,赵之谦比较注重形式感和装饰意味。字体多欹侧取势,起笔的顿转和收笔的波挑表现得很明显。结体则让头舒足,飘逸多姿,所以刚劲之外也不乏妍美之致。

就像许多书法家风格最特异处往往是其习气所在一样,赵之谦往往把一些装饰性的特征表现得太明显,有时也因用笔过熟或程式化的扁排笔画较多,致使古朴厚重之气略有损伤,我们在取法时,不可不谨慎辨别。

上一篇:练习书法要注重艺术性还是实用性 下一篇:金文书写形式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