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有效预习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09-14 11:23:02

小学数学有效预习的实践与思考

一、树立预习意识,激发预习兴趣

意识是行动的前提。预习是自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学生是否具有预习意识,是否能自觉主动地预习,直接关系到预习的效果。小学生一开始并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更不懂得怎样去预习。这就需要教师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预习,怎样去预习,要有意识地布置预习作业,并进行预习作业的检查和交流,让学生逐步认识预习,感觉预习的作用和预习带来的快乐,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树立预习的意识。

1.转变思想,体会预习之功能

首先,教师应重视学生的预习。如果教师对预习的意识不提高,布置作业没有针对性、层次不分,加上初次接触预习的学生缺乏具体的实践和方法的指导,不乐于自觉预习,那就谈不上有效预习。其实学生是有自学能力的,它要在开放的学习活动时空中才能得以勃勃生长,而自学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会预习。其次,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既可以从理论方面给学生讲预习的好处,使学生认识到预习可以使学习更轻松,也可以让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现身说法,谈谈自己的预习体会,充分体现预习的优势和积极作用。

2.尝试解答,品味预习之乐趣

学生通过预习新知,如果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那就达到了预习的目的。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走进课堂,学生就有了学习的目标。此时,教师再设计有梯度、有思考、有挑战的问题让学生去解决,让学生在尝试解答中获得新知。

二、讲究预习方式,轻松学会预习

教师必须教给学生正确、科学的预习方式。预习没有死板的方式,根据学习内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预习方式与方法。

常规式预习:

当然,这种常规式预习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随着知识的变化作适当的调整。常规式预习方式更多的是侧重于良好预习习惯的培养,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当学生都能自觉地按照要求去自学时,常规式预习就可以不出示。除此之外,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用不同的预习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启发式预习——有思可偱

作为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不仅使他们掌握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数学问题,可持续发展。由于预习的内容是学生没学过的新内容,因此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启发性预习题,通过教师点拨使学生顺利地完成预习任务,收到预期的自学效果。如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可采用启发式预习:

启发式预习,是让学生在尝试中激发思维的火花,进行自我思索,当未能明了时,他们就渴望在课堂中解决心中的疑惑,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上课的“兴奋点”在于集中精力听教师解答疑点,注意力自然会高度集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预习的能力。

2.记录式预习——提纲挈领

记录式预习适合于数学概念课的预习,让学生在诵读新课内容的基础上,以填空的形式记录教材知识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从整体上了解新的数学知识,形象地理解数学概念。如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可采用记录式预习:

课前5分钟,生生互查,紧接着有选择性地展示作业。展示后师生就得出的结论进行交流,学生汇报,教师随机板书,并着重引导学生解决不懂的问题,如“物体的表面”是指什么,什么是“封闭图形的面积”等。对学生进行有意启发,就会点燃学生心中的求知欲望,也会让学生在归纳中获得数学猜想的成功与快乐。

3.调查式预习——归纳整理

调查式预习就是让学生在课前开展调查活动,收集并整理和教学内容相关的学习材料,从而归纳数学知识体系,理清数学知识结构,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与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如“年、月、日”这个内容知识点多,如果只通过课堂的学习和讲解,不仅费时而且极易引起学生的疲惫和厌倦情绪。可用调查式预习:

在上课前,先了解并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从中知道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比如,学生已经知道了一年有12个月,有的月份是31天、30天、28天或29天。于是在教学时,把重点放在让学生自主探究、观察、比较和归纳上,让学生在看书的基础上,发现与年、月、日有关的更多的知识。然后,教师有目的地帮助学生把无序的零星的思考变为有序的脉络完整的知识结构,逐步形成关于年、月、日的知识网络。

4.操作式预习——收集材料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不仅要知其然,还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能知其所以然。其中免不了要亲自动手做一做、试一试,充分发挥动手操作的功能和优势,通过画、剪、拼等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进而提高思维的内在品质。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设计操作式预习: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一课中,利用已学的长方形面积公式、平行四边形的高等知识点,让学生在课堂之前通过画、剪、拼,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转化成已学过的长方形面积公式,再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不仅节省了教学时间,而且学生在操作观察的过程中初步感知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了解转化的基本思想,掌握一些研究数学的基本方法,从而获得独立思考的自学能力。

三、注重预习检查,强化预习机制

叶圣陶说过:“预习原则很通行,但要收到实效,方法必须切实,考查必须认真。”因此,要让学生学会自觉地预习,检查就要做到面广、质高,并严格把好检查关。

1.教师预查,及时引导

其一,认真检查学生预习提纲的完成情况,教师可在课前巡视全班,看是否按预习的目标进行预习,也可看学生是否在书本上圈画。其二,教师也可通过课前的了解,针对新知设计一些基础知识检测题,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起到检查与巩固相结合的作用。其三,教师还可通过“察言观色”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在家有认认真真预习的学生在课堂上是兴奋的,他的眼神会紧紧跟随着教师,渴望教师的提问和提出新问题,而没有预习的学生往往不敢正视教师的眼睛。对没有预习的学生,教师及时发现并给予引导,督促他们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

2.家长预查,督促指导

有些家长不知道预习的重要性,教师首先要让家长明白孩子不是被“教会”,而是自己主动地“学会”的。目前,学生完成预习作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不强,这离不开家长的督促和指导。家长要抽出时间检查孩子预习的完成情况,孩子预习后,家长可写相关评语。有能力的情况下家长可作适当的指导,家长还要善于发现孩子在预习中的每一个细小的进步,并在家校联系本上作充分的肯定,让教师有机会表扬。当孩子预习出现问题时,家长要配合教师作耐心的教育和指导。

3.生生互查,共同提高

在教师引导下,可以在学习小组内互相检查预习效果,发挥组长的作用,要求组长以浏览形式检查组内成员预习情况,及时作出反馈并向教师汇报。互查的主要内容是检查常规预习有没有天天在做,重点预习有没有落实等。在检查预习的过程中,如果有些知识点学生能很好地解决的,教师就不必在课堂上解释;而对于重要的知识点学生没有提到的,教师就要有意识地提出,让学生以合作交流的方式在小组内展开讨论,达成共识,进而解决问题。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以碰撞,情感得以激发,有利于全体学生预习水平的提高。

四、丰富评价形式,养成预习习惯

对于学生的预习,教师要及时通过作品栏、语言激励或物质奖励等方式给予表扬,课上再让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的预习方法和成果,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认真预习的兴趣,有利于促进预习习惯的养成。

1.自我评价,自我激励

我们根据不同的课型让学生采取不同的预习方式,同时还设计了预习自评等级,预习方式与自我预习评价有机结合,促使学生自我激励。我画了5颗空心小星星,根据预习任务的落实情况,学生就可以适度地奖给自己几颗小星星。例如,预习三年级上册“认识三角形”,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三角形及角的相关知识后再学习的,而三角形也是生活中较常见的图形,所以对于“认识三角形”的预习作业,全部做到的就能得到5,做到其中两项的得3,只能做到其中一项的得1。有时,学生给自己的评价的认真态度,甚至超过了预习本身。我又适时引导,要想给自己一个最好的评价,首先要认真对待预习。在自我激励作用下,学生基本都能较持久地自主预习,效果良好。

2.小组评价,互激互励

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预习的评价中也不能少了小组评价。这种评价首先是向对方展示自己预习成果的过程,如展示预习记录表,然后再组内评选出最佳预习记录表。为了能在展示中不输给他人,学生就会在预习上运足马力,自主地采用多种预习方式,促进自己预习能力的提高。长此以往,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就水到渠成了。

3.教师评价,促进养成

如果只有学生的自评和学生间的互评,而缺少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时间一长,学生也容易失去兴趣,对预习敷衍起来。一方面,教师可借用语言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评价。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时就说:“看谁是预习的小能手!”检查预习效果时,发现预习好的就批注:“预习得很成功,继续努力!”发现学生有进步也及时表扬,如:“预习得真仔细!”另一方面,对于预习得较好的或者预习进步明显的学生,教师给予适当的奖励,引导且鼓励学生力争上游。如奖给学生“智慧星”,累积到一定的数量就可以发一些奖品,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最终养成一种良好的预习习惯,并逐步提高自学能力。

(责编 陈剑平)

上一篇:浅谈小学数学新课堂的构建 下一篇: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