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岚清 分管教育之初边学边干

时间:2022-09-14 10:22:46

李岚清 分管教育之初边学边干

分管全国教育工作

记者:1993年您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分管教育工作。据我们了解,在您50多年的工作经历中,大约有近40年的时间是从事经济工作的。当时国务院领导分工,让您管全国教育工作,您是怎样想的?

李岚清:1993年国务院领导同志分工时,当时的国务院总理同志要我分管经贸工作的同时,还提出要我分管教育。我感到很意外,也感到很紧张。感到意外的是,自从我参加工作以来,没有做过教育行政管理工作,对教育我的确是个外行;感到紧张的是,教育是一项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命运及前途的根本大事,责任太大,担子太重,力不从心。再加上听说教育方面的难题比较多,也听管教育的同志说过,教育工作不好做,教育投入也不足,“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而社会上似乎人人都认为自己是教育家,对教育工作批评较多,甚至有人说,教育和国企改革是中国的两大世纪难题,等等。

当时我思想上压力很大,一时实在难以从命,请求总理是否可另作考虑。

同志表示,其他三位副总理担子都已很重,难以变动。经过反复考虑,次日我在给同志关于我的工作分工问题的一封信中提出:“如果教育工作实在没有人分管,我也只能勉为其难,边学边干,去试一试。我想这方面的问题也不少,也要花大量精力。”这就是当时我的实际思想状况。

决不让一个学生因经济困难而上不了大学或辍学

记者:高校收费制度改革势在必行,这一点大家都可以理解。也正因为这样,这项难度极大的改革才有可能顺利推行。但农民和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子女上学的难度也增大了。您上面已提到了若干助学措施,能否请您具体谈一谈,怎么做到“决不让一个学生因经济困难而上不了大学或辍学”?

李岚清:虽然在高校收费制度改革中充分考虑到了大多数学生家长的承受能力,政府对收费标准一直严格加以控制,但即使这样,也还是会有一部分已经考上大学的学生缴不起学费。对此主要采取了以下对策。

一是由政府和学校设立奖学金、特困生生活补助金。二是勤工助学。三是困难补助。这是各级政府和高校对经济困难学生遇到特殊情况时给予的临时性、一次性的无偿资助。四是减免学费。高校对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尤其是其中的孤残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及烈士子女和其他优抚家庭子女等,实行减收或免收学费的政策。五是助学贷款。六是社会各界人士、企事业单位、一些地方政府、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华人等,也分别设立了许多奖学金、助学金,帮助高校贫困和品学兼优的学子完成学业。

另外,近几年,为保证刚考上大学的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入学,教育部还规定各高校都必须建立“绿色通道”制度,即对被录取入学、经济困难的新生,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然后再根据核实后的情况,分别采取措施,确保每一位新生都不会因经济困难而无法入学。

义务教育不能有被遗忘的角落

记者: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一亿多农民进城务工就业,随之而来的是他们的子女在城市就学的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应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

李岚清:解决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的子女入学问题,使适龄儿童少年能够入学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是实施义务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这部分儿童少年随家长流动,不少家庭多子女、家庭收入偏低、流动性强。保障他们依法接受义务教育,与其他适龄儿童少年相比,要困难得多。这个问题已成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新的难点与薄弱环节。

为解决这一问题,1996年,国家教委印发了《城镇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就学办法(试行)》,在部分省、自治区进行试点。

1998年,国家教委、公安部联合制定了《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指出:“要重视解决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解决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根本出路

记者: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始终是社会上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我们也知道您对此非常关心,并作过大量调查研究,发表过不少重要意见。教育部门也采取了很多措施。但这个问题似乎还是没有得到完全解决。能否请您谈谈这方面存在的问题?

李岚清: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这个社会上普遍关心的问题,不只是我个人,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都很关心 。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取了大学实行扩招、减轻高考压力的措施。这些年高校扩招的规模不可谓不大,上大学的难度明显降低。然而“这山望着那山高”,家长和孩子并不满足于只是考上大学,而是要考上名牌大学。社会和家长一方面对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反映强烈,然而真正减负了,有些家长又有意见,担心影响孩子的课业,于是找人课外补习,自己增加孩子的负担。关键还是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在全社会范围内真正转变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治理择校高收费的根本出路

记者: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问题,特别是对择校生高收费、乱收费问题,社会上十分关注。请您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以及政府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李岚清:择校问题的根源是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与基础教育的规模相比,高校的规模和质量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受教育的需求。考大学难,考著名的大学就更难。

我想,家长希望孩子受到好的教育,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在就近入学的总前提下还是要给家长一些选择的权利。也就是说,可以上民办学校和私立学校。这种考虑是,政府已经给你提供公办学校,你可以上。你若不愿意上,可以选择民办学校。

学校再怎么抓,总是有好有差,不平衡是绝对的。不能把择校的路完全堵死,要给出路。但是,由于家长和孩子们普遍希望进入他们认为是最好的学校,因此高收费、乱收费的现象并未完全解决。在从严治理的同时,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就是扩大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缩小学校之间的过大差距。这是一个治本之策。只有把优质教育资源扩大到供求平衡甚至供大于求,才能完全见效。现在民办学校收费比较高,一旦供大于求,那时就会产生竞争,不是学生争优质学校,而是学校争优质生源,不但教育质量在竞争中会提高,而且学费也涨不上去了。这些年来,国家在加强对高收费的纪律约束的同时,还采取多种措施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什么

记者:现在大家都讲素质教育,究竟应当怎样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

李岚清:对素质教育内涵的理解,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强调。第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二,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第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人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社会也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为了使有不同天赋和爱好的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除了统一的基础课程外,通过各种教育方式给予他们能发挥天赋和爱好的空间和时间。

提倡团队精神和“文人相亲”

记者:您的文章和讲话中,常常提到“团队精神”和“文人相亲”的问题,这与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才能是否相悖呢?

李岚清:我在学术界提倡“团队精神”和“文人相亲”,丝毫没有忽视充分发挥个人创造才能的意思,相反,个人的创造才能是“团队精神”和“文人相亲”的基础,也是前提。一个没有核心的团队还能称为团队吗?在学术界,这个核心应是被公认在其研究领域造诣最高的学术带头人,是在学术研究和科学实践中自然形成的。这个核心或带头人,除了他个人的突出成就和贡献外,还必须具备一种独特的品质,就是能识人用人,而且能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凝聚一班人,充分发挥“1+1>2”的效益。

提倡“文人相亲”,在实践中也是提倡一种广义的“团队精神”。社会上存在“文人相轻”的不良风气由来已久。这种风气对学术的繁荣、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是十分不利的。

要造就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文化繁荣昌盛的新时代,必须摒弃“文人相轻”,换一个字,成为“文人相亲”。科学技术也好,文化艺术也好,自然存在不同的学术风格和流派,但是,只有相互尊重、相互借鉴、心平气和地相互研讨,善意地评论,才能进步和发展。如果是相轻、相骂、相攻,那会有什么繁荣与进步呢?

摘自《李岚清教育访谈录》

上一篇:信任是健康团队的基石 下一篇:水墨丹青荣宝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