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时间:2022-09-14 09:48:29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件超越语文课程本身意义的大事。教师应立足调查,根据学情,通过设置自主学习目标,教会学生自主提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等过程,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进而最大程度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自主学习 能力培养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9-0057-02

作者简介:言惠林(1972―),江苏南京人,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江苏省南京市江宁科学园小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凡是教师能够讲述的,能够传授的知识,多半是死的、凝固的、无用的知识;只有学生自己发现、探究的知识,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这句名言,道出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小孩自动教小孩”应该也是那个时代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境界。在教育理论上,“人的发展”成为现代教育的指导思想;在教育实践中,“个性化”则成为现代教育的中心。而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具有创新精神,是完成这种发展的必要条件。作为一个现代语文教师,怎样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笔者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调查学情,立足预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一)明确自主预习目标

按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高年级学生应“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为他们已具有独立自学字词和课文的能力,所以,在课前预习中,学生应能做到读准生字音,正确工整地书写字词,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彩,体会其表达效果;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基本明白课文内容。

这几点,绝大多数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对于少数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降低要求,从把课文读通读顺入手。教师要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权,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鼓励为主,为他们的自主学习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为下一步自主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会提问

1.问课题。如苏教版六年级课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海洋――21世纪的希望》等课题就是课文要解决的中心问题:“谁要把心脏带回祖国?为什么要带回祖国?”“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是什么书?为什么男孩子必读?”“为什么说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这类带中心问题的课题,在苏教版教材中可信手拈来。学生能从课题入手发问,往往就触碰到了文章的实质性内容,带着这些问题去自学,效果不言而喻。

2.问中心句。《三亚落日》:“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烟台的海》:“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山谷中的谜底》:“确实,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夹竹桃》:“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课文中这些中心句,都是文章思想的核心所在,教会学生在平时的预习中去发现和思考这些句子,久而久之,就能造就学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个勤于思考的大脑,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问可疑处。有的文章常常有一些写法看似不合常理,但细细推敲,就能发现作者的匠心,在预习中能发现这些疑点,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描写能力。如:《烟台的海》一课中,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去写,而是先写冬天烟台的海?《青海高原一株柳》,顾名思义,应该重点写青海高原的柳树,而课文为何用大段笔墨去描写家乡灞河的柳树?这不是走题了吗?

这样的疑点,在教材中细细寻找,会发现很多,学生如能在预习中掌握这一规律,那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就会迈上一个新台阶。

二、以课堂教学为阵地,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是学生的,他们是课堂的主人。而课堂上,学生能自主学习是他们良好学习品质的体现。利用好课堂这一阵地,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使学生的这种学习品质能够形成、定型,对于教师来说十分重要。

(一)合理扶放,引导自主学习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只有真正地放下师道尊严,与学生平等对话,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体现出来。因此,笔者在平时教学中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学习的主人动起来。如在教《烟台的海》一课时,通过“读―思―议―读”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先在“冬、春、夏、秋”四季的海中,找一段自己最喜欢的读读,然后思考:这一段写出了怎样的海?文中哪一句话突出了海的特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海景?接着根据问题,小组内展开讨论,得出结论。最后再来诵读。剩下的几个类似段落,就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这样既胜过老师重三叠四地讲解,还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静思默想中完成自主学习

课堂教学中的静思默想,也是“友善用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知识需要梳理,能力需要内化,安静下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非常必要。“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课堂的静,带来的是师生思维的活跃,学生经过思维的碰撞,才能有所得,可能就有了与众不同的思想,此时,让他们发表各自的观点和见解,自主学习的花朵就会慢慢开放。

(三)在合作探究中深化自主学习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学会合作,也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必备要求。如果平时的学习没有合作,人的思想就会变得狭隘。合作和自主学习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教师应处理好这种关系。在平时教学中,把个体的自主学习和小组的合作探究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有多种思想的碰撞。再如上文所说,苏教版语文课本按主题分类,学生完全可以通过交流、合作、探究来完成学习,让学习过程成为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可通过合理的引导,进一步深化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重视课外阅读,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的知识体系是通过课内外的自主学习而逐渐建立起来的,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生搜集和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课标》要求学生到5、6年级时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如果教师不能进行科学地引导,学生不能自主地学习,那么这个要求只能是一纸空文。因此,教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由课内学习延伸至课外阅读。

(二)利用各种活动,激发读书热情,深化自主学习。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成型,真正体现了教师教的价值,这样的教育才算成功。

上一篇:浅谈小学语文高效教学方式方法 下一篇:用阅读架设学生与文本间的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