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拐杖书写多彩人生

时间:2022-09-14 09:45:46

用拐杖书写多彩人生

如果没有1976年7月26日那天发生的事,巴州区梓潼庙乡三儿河村的彭洪喜也许会将自己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棉花产业上,也许他现在已经成为当地最权威的农技专家了。但是就在那一天,彭洪喜的人生被彻底改写,出乎意料的是,被改写的人生却也有别样的风采。

1955年,年仅18岁的彭洪喜跃出“农门”成为石门乡供销社一名工作人员。因工作出色,1976年,他不仅入了党,当了县劳模,还被提拔为石门乡供销社主任,直接承担该乡棉花亩产超50公斤试验任务。7月26日,巴中县(现巴州区)棉花施药现场会在石门乡召开,为保证施药杀虫效果,喷农药时间被人为地从早晨改在了中午。在火辣辣的太阳下,正在齐腰的棉苗丛中喷农药的彭洪喜突然一头栽倒在地,不省人事。经诊断,因盛夏中午气温太高,农药“1605”毒性大增,彭洪喜因中毒导致患上类风湿中毒后遗症,可能终生不能行走。

正当壮年的彭洪喜就这样在1979年提前退休回家,这一年他才42岁。家人的支持和鼓励成了他最温暖的避风港,经过挣扎与坚持,彭洪喜用了三年时间,终于拄着拐杖站了起来。重新站立与行走给了彭洪喜莫大的信心,他决心为这个家担起重任。1983年春节刚过,彭洪喜说服妻子,在柳岗场镇买了四间瓦房,开起了场镇第一家旅馆。随后,他相继办茶馆、放录像、卖图书,生意越来越好,一家人的生活也越过越红火。

198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彭洪喜经过半个月培训后参加了全县文物普查。在普查文物时,最让彭洪喜痛心疾首的是,因村民缺乏文物保护意识,大量民俗文物被破坏。

听说碧凤村村民陈加义前些年挖环山堰时挖到了一对“石斧”,彭洪喜心想会不会是文物呢?于是,他专程到陈加义家拜访,却正好看到陈家的小孩用一把“石斧”使劲地砸着核桃,他既心痛又激动,拿起“石斧”仔细查看,如获至宝。陈加义告诉他,另一把“石斧”已被孩子玩断,丢弃在了竹林乱石中。彭洪喜听后直奔竹林,他甩掉拐杖就扑到乱石杂草中,仔细翻找。第三天,彭洪喜几乎用手把竹林翻了个底朝天,这才扒出残缺不全的“石斧”。经权威文物专家鉴定,这对“石斧”是新石器时代的产物,属于国家三级保护文物,至今仍被收藏在巴州区文管所。从此,彭洪喜与文物收藏结下了不解之缘。就在这一年里,彭洪喜拄着拐杖在附近的七里八乡到处走访,收藏流落在民间的文物100余件,全部交给了县文管所。1989年,彭洪喜把旅馆交给儿子打点,专门搞民俗文物收藏,在这一方天地间,开启了自己的别样人生。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彭洪喜踏遍了柳岗、梓潼等周边乡镇。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20多年的寻访收藏,彭洪喜共收藏新石器石斧、陶瓷器、远古生物化石、纪念章、粮票、织布机、纺线机、红军遗物等民俗藏品4000多件,收藏各类古今书籍5000多本。2003年。彭洪喜索性在清道光年间修建的彭家大院办起了巴中市第一家私人民俗馆暨文化书屋,慕名而来的参观者络绎不绝。

1999年,得知巴州区文物馆要举办一次文物展览,彭洪喜把祖传的一件瓷盘捐赠给了文管所。2000年,他先后向中国农业博物馆捐出了“光绪年间土地房屋买卖证”、“解放初期财政税票”等10件文物。听说要建一所地震遗址博物馆,彭洪喜和北川县文物管理局取得联系,把收藏多年的有关地质灾害民俗文物无偿捐出。目前,他正着手整理收藏到的民间刺绣精品,准备捐赠给全国妇联。

十年来,彭洪喜把精选的民俗文物分别捐赠给了中国农博馆、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等馆所,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奉献社会、回报国家。

上一篇:分类考核,多元测评 下一篇:开国将帅爱民鱼水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