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茧的烙印

时间:2022-09-14 09:02:19

手指茧的烙印

那些久远的钢板刻印,早已为人们所淡忘。往事如烟,还有多少人认识曾经普及而且方便的印刷工具?时间,往往冲淡人们的记忆仓库,但对一些曾经接触过钢板刻印的人,那刻骨铭心的经历,是无法淡忘的。偶尔触摸手指的茧,这印记深深刻在我脑海里。手指茧是钢板刻印所赐的,除此,别无什么劳动可以令我获得那么一份厚礼。手指茧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没有十年八载的磨练,莫说手指能长出茧,就连印记也没留下一个,因为,铁笔要握得牢固,刻字需要用力,否则,印出来的字就会模糊。

认识钢板刻印,是从小学开始。那时,老师的试卷是油印的,我看到老师用蜡纸一张又一张地把试卷印出来,不出几分钟,几十张试卷便告完成。我感到很新奇又神秘。老师手工油印的先进技术,一直在我脑海储存着。

出来工作后,我无意中接触到钢板刻印。这是我意想不到的一个偶然机会,应该说是一个机遇吧,让我在接下来的日子,经常与铁笔为伴。如果没有这个机遇,相信我会与铁笔无缘。一种缘分有赖于机遇,努力是其中的一方面,但机遇可遇不可求啊!我是个小学毕业生,文化程度并不高,能有此机会操铁笔,这是做梦也难以实现的。

那年,我参加大队业余文艺宣传队,宣传队的剧本是手工油印成册的。有位老师每晚架着老花镜在灯下刻剧本,我经常站在老师背后,全神贯注地欣赏,我并非存心偷师学习,而是出于一种好奇心。我不会想象自己将来能像老师一样,刻出一版漂亮的文字,更没有承前启后,当接班人的概念。那年我才十多岁,稚气仍未脱。我是个刚脱壳的黄毛小子,缺乏一股热血的激情。老师已年过半百,额上的皱纹像犁田沟那样深,但性格仍然很内向。他平时言语不多,不善于与别人沟通。我每晚站在他背后,他从来没说一句话。有时写得累了,他便哼上几句曲子,以解疲乏之躯。在这段时间里,老师见我晚晚站在他身旁,似乎看出我的心思。一次,他写累了,便放下铁笔,伸伸懒腰,忽冷忽热地跟我说:“后生仔,你来帮我刻吧!看你文质彬彬,不像扛锄的人,是抓笔杆的料子吧!”老师眼光没看错,表面看来,我的身体的确很柔弱,白皙的脸庞带着一双精灵的眼睛;我十指纤细,缺乏粗壮的臂,铁色的肤,却与扛锄不相称,倒像书生模样。刻蜡纸我是一窍不通,这玩意儿我从来没有触摸过,老师的判断似是而非,我猜测老师一定跟我开玩笑,我感到全身热乎乎的,顿时脸上泛起两片红云。我连忙摇摇头,害羞地退了两步。老师不是执着要我帮忙,其实我根本帮不上他的忙。老师的性格很古怪,他说的话是真是假,令我难以捉摸。老师是叔父辈分,作为刚出茅庐的我,对他有些惧怕,仿如上下级的距离。特别是他整天不说一句话的性格,更让我对他有些畏惧。就这样,这晚的机会没被我抓住,懵懂的我,根本不懂得什么是机会,又不晓得去争取,只晓得一切由上天安排。

几天后,我又站在老师的背后,老师没有正面跟我说,他一边刻字,一边自言自语地说:“后生仔,想学东西不要害羞,凡事都要有胆识,我这里什么用具都有,钢板、铁笔、蜡纸都摆在桌上,如果有兴趣,有空你自己可以练习,功多艺熟啊!”这里只有我和老师两人,他说的话百分百是对我讲的,我领会了,“啊”了一声,算是回答了。唉!我这代人愚昧到登峰造极,连一句谢谢都不会说,我这样回答老师,老师也没怪责我,因为,这年代的人还不习惯用回谢这些用语呢!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真的拿起铁笔练习起来。初时,我动用老师的用具有些害怕,虽然老师说过让我用他的用具练习,但是,到了动真格时,却不晓得老师之前说的话是真还是假。既然老师说过让我练习,不管他是真心还是假意,我都毫不客气地动用他的用具。

我曾想过,老师既然开了金口,如果我不练习,恐怕会被他奚落一番。那时,我会更难堪。于是,我第一次壮起胆子。老师第一次见我练习,他却没做声,只是望着我笑笑,我又向他笑笑。老师静静地坐下刻剧本,我也埋头练习。我小心观察着老师的神态,从老师的笑脸,可以读懂他对我练习是满意的。我清楚老师的性格,若不喜欢的事,他会回敬不满的脸色,还会絮絮叨叨数落一番,让你下不了台。万事起头难,我终于开了这个头,以后的日子,我对老师再没有顾忌了。

据我理解,要是油印成品,得学会两个工序。一是刻蜡板,二是手工印刷,二者都需要时间的磨练。我没有那个雄心急于求成,也没有去想将来的事。按照我当时的水平,绝对不可能一下子刻出一版漂亮的字,我不知道自己能否成功,我一直埋头练习,一直在不断思索。老师从来没指点过我,我曾向他请教,他却守口如瓶。我得不到老师的口授,只有站在老师背后偷师。其实,有老师的指点,学习的时间会缩短,相反,靠自己去摸索,会浪费不少时间和精力。我曾听老师对我说过一段话,他说:“凡事都要靠自己努力,依赖别人是不会成才的,只要你对这项工作有兴趣、有抱负,你的目的自然会达到。我只读了两年私熟,都是靠自学的,从来没有人教过我,你好自为之吧!”在练习遇到困难的时候,老师的话在我耳畔回荡着。我的老师,什么都没有指导我,这一句话,算是指导也好或勉励也好,我还是感谢他让我动用他的用具练习。当时我认为,老师这种观点对错参半,他是老师,又是长辈,我不敢对他的话作评论,我只是用耳听,没做声。

刻蜡板是需要技巧的,虽然这技巧并没什么深度,但仍然需要长时间练习才能熟练。铁笔像针一样细小,倘若用力不当,就会划破蜡纸。每晚,我用一些废弃的蜡纸练习,毕竟我有点基础,每月,我都会帮生产队出墙报,虽然写粉笔字和毛笔字跟刻蜡板不同,但我写的都是四平八稳的方形字,这种字体跟刻蜡板的字相似,那么,我就会掌握得快。初时,虽然下笔的轻重把握得不够准,常常会划破蜡纸。正如老师所说的:功多艺熟。在我的努力下,很快便掌握了刻字的技巧。之后,老师有时写累了,就叫我帮忙写几行,我求之不得,这是我一个学习的好机会啊!往往,有些剧本出现两种字体,那就是有我一份参与。我刻的字虽然幼稚,但我能够成功刻写,我感到非常满足。每当见到自己油印出来的字,更增添我对刻蜡板的兴趣。以后,很多剧本都由我刻印。兴趣,来自于成绩,成绩,是兴趣的动力。我刻蜡板已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有时,刻得兴起,我竟忘记吃饭,家人不停催促,但我还是欲罢不能。别人说刻蜡板时间长会累,但我却不懂累字怎么写!从此,老师就把刻剧本的差事交由我去完成。不久,我被调到生产大队报道组工作。在集体农业生产年代,我告别了农活,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我像脱胎换骨一样,惹来不少羡慕的目光。

一个生产大队几千人口,能被选上去报道组工作,我算是幸运儿。大队报道组主要是搞宣传工作,例如写材料、写新闻报道、举办学习班、写横条标语等等,凡涉及宣传文化的事,都由报道组完成。当时政治摆在首位,宣传工作上级比较重视,大队为壮大宣传队伍,我才被补充进去。刚进报道组一个月,便碰上夏收夏种季节。为打一场漂亮的“战役”,每年“双夏”,报道组都要出版油印报,油印报的报头是“双夏战报”,那时,要又快又好地完成“双夏”工作,都以“战役”的高度来激励社员的劳动干劲。一年当中办战报有好几个阶段,有“春耕战报”“双夏战报”“秋收战报”以及“工地战报”。报道组工作最紧张的是这几个阶段。工作虽然紧张,往往昼夜奋战,但总比在生产第一线劳动的社员轻松,社员超负荷的体力劳动,让人无法形容。我白天下田采访,回来后又要修改生产队的来稿,晚上不睡觉也得完成刻印。油印报是采用一张8开纸,每天一期,一期要印二百份,每份油印报都要套红,光印刷就要印400次,一个阶段最少30期。晚上在那昏黄的电灯下,一字一字地刻,累了,便抽一支烟。那时的烟一角多,一个月下来,我的食指和中指因抽烟而发黄;我握铁笔的中指成了一个患处,这患处是一个坚实的茧,以后抓笔手指便痛了,我曾尝试用手指套作保护,但戴手指套刻字不方便,又不够灵活,况且套了还是痛。无奈,我只好在患指上涂白花油,以减轻痛楚,这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后来,我采取按摩患指的方法,这样的效果还是很好的。

两年过去了,在报道组的大熔炉锻炼,我学会了排版,学会了油印套红,学会了刻美术字,又学会了插图。在手工油印上,我已经很娴熟,极少浪费纸张。那年,公社宣传办要上调我。公社需要人,大队干部毫不犹豫大开绿灯。从这一刻起,我吃上了公社粮,再不需要在大队计工分了,每月工资有31元,我感到很满足。开始,我跟随宣传办主任去公社党校办学习班,我分工刻教材和授课主持,每个党委轮流主讲。之前,刻钢板是公社党委办公室一名干事负责的,他是县里调过来的文化人士,写得一手漂亮的魏碑字,我来后,他便把这差事交由我来承担。刻钢板的工作是最花时间的,需要心静、细心才能胜任这一工作。往往,旧人会把艰苦的差事交由新人去做。我这个初来报到的新人,一切得听从旧人安排。学习班场所设在一个十分安静的偏僻地方,要求干部学员全心全意地接受教育,所有人都要在这里住宿,不准擅自离开。这里住宿条件很差,没有床,大家铺一张席在地上睡,晚上蚊虫多,难以入睡,可是,大家也能挺过去。我刻印教材,不分昼夜,没有周末,没人帮忙,天天与钢板、油印打交道。我手指的茧越来越肥大了,手指的茧磨练到这个程度,我的钢板字就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记不起什么时候开始,我竟然学会了用三角尺刻字。刻教材的字比较大,不用三角尺难以把握笔划垂直。原来,用三角尺辅助刻字,字体是那么的秀美。我想,旧人不愿意做的事,却为新人提供一个极好的机会。

那年冬天,公社搞水利建设。公社专门成立水利建设指挥部,指挥部分几个工作组,我被安排在政工组。我的办公室便搬到工地上。政工组有两个工作任务,一是提供报道稿件满足广播站的需求,二是办工地战报。指挥部在工地盖了一间茅屋作为办公场所,政工组办公就设在指挥部旁边。刻钢板的艰苦差事又落在我这个新人身上。那年的冬天特别寒冷,寒风呼啸,水田上结满冰块。我办公的茅屋,寒风无处不侵入,茅屋内像冰霜一样凉,让人坐立不安。当时,我衣衫单薄,冷到牙齿咯咯响,分分秒秒都在与大自然搏斗。我用坚强的意志支撑着,常常搓搓手,以解眉前的寒冷。第一期的工地战报非常不尽人意,蜡纸刻破了几张,好不容易才把版面做好,但在印刷时,没几张成品,蜡纸便断了。顿时,我脑子里轰隆一声,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瘫软了。我原以为工作完成了,可以钻进温暖的被窝里御寒,以解一天的寒袭,谁料,想的跟做的相反。我弄不明白这天为什么不小心,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一直以来,这种现象没有发生在我身上,这是一道难题,我却不懂得怎样解开。此刻,大家都紧张对峙着,一言不发,那气氛死一般寂静。

后来,有同事主动找办公室这位干事来指点,这干事毕竟是一个久经沙场的老将,对于排除一些难题比较专业。他来后,我们紧张的情绪便有所缓和。这位干事解释道:“天气寒冷,蜡纸很脆弱,特别是工程进度表格的线条,最容易断裂。室内必须要保持温暖,否则,会事倍功半。”按照这干事的指点,我们迅速行动,在室内安装了几盏200瓦的灯泡,顿时,室内有了一点暖流,我的手再没有那么冰冷了。这是一种技巧和经验,这种经验让我脑库又增多一点积累。倘若不是在冰天雪地的环境操作,恐怕我又少了这点知识。当时,我实在太累了,手指茧已向我发出警告:若再干下去,会支撑不住了。寒冷的天气,身体冻,铁笔冻,失败后的心更冰冻。正因为有了一点知识的传授,才使我鼓起了冲天的干劲。此刻,我全身热腾腾的,已经忘记寒流的侵袭。在多盏强光的电灯辅助下,我的蜡纸再没那么脆弱了,我把全部的精力集中在刻钢板上。外面的风发出呼啸声,冷风透过墙缝常来偷袭,但丝毫没干扰我为完成工作的一片红心。我的手指痛了,我在强光下热敷一下,又继续战斗。终于,顺利完成了任务。我终于走到彼岸了,全身感到轻松。当我走出茅屋时,外面那一望无际的土地上,漆黑一片,人们已经熟睡了,周围静悄悄的,只有拍打着节奏的风声,向这片土地发出寒冷的预警。

随着电脑打印的普及,钢板刻印被先进的技术所取代。如今,每当触摸着手指上的茧,往事便浮现在眼前。二十多年过去了,我手指的茧并没有被时间所抚平,它像烙印一样,刻在我心上,陪伴我一生。我从小就与钢板刻印结伴同行,像我手足兄弟一样感情至深,是风雨同舟的好伙伴,因此,在它完成历史使命的那一刻,我仍然与它不离不弃。现在,我的书房里,钢板、铁笔、蜡纸、油墨、印刷板以及过去余下的8开白纸,一应俱全收藏得很好。倘若有一天可以用来示范,我会马上派上用场。但有些话总是说得夸张了,我估计油墨已凝固了,蜡纸变质了,钢板生锈了,只有铁笔和印刷板可以使用。这些用具不管是好还是坏,但其物仍在,算是我对它这份坚定的情吧!

上一篇:ALT正常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学特点相关性无创... 下一篇:胆结石患者手术前后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