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时间:2022-09-14 08:45:12

当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内容提要:近几年来,商业银行在深化改革的进程中,通过改进信贷流程,上收贷款审批权,剥离处置不良贷款等一系列措施,强化了信贷风险的控制和管理。但是随着市场和政策环境的变化,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前清后冒的情况时有发生,而且新的风险贷款出现后,数量惊人,损失严重,这一问题已成为当前困扰各商业银行的突出问题。本文通过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剖析,提出了完善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 信贷风险管理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770(2007)02-040-03

一、当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长期以来,国内商业银行尚未有效建立以风险防范为核心的信贷文化和长效机制,致使存量不良贷款还没有完全化解,新增风险又不断出现。近年来,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市场环境和企业经营的变化,商业银行面临的信贷风险呈现出新特点、新动向。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风险:

(一)关联企业贷款黑洞风险。在实际的信贷过程中,一方面由于商业银行对集团性关联企业授信风险认识不足,对集团客户多头授信和过度授信,造成银行授信超过集团客户的承债能力;另一方面,一些集团性客户在自身利益与银行利益发生冲突时,利用其股权结构的特殊性,通过不正常的资产重组、关联交易、产权变动等形式逃废银行债务,形成巨额资金黑洞。近几年,银广夏、达尔曼、上海周正毅关联企业等企业集团或家族关联企业贷款问题相继出现,银行贷款损失惨重,充分暴露了商业银行对这些集团客户授信存在较大的风险。

(二)明星企业泡沫破裂风险。在现实发放贷款过程中存在一个怪圈:企业规模越大、资金越宽裕、贷款银行越多,越是众多银行争抢的对象,即使这些企业不能提供财务报表,很多商业银行也会因为其他银行的抢"贷"行为而打消这一疑虑,这使得银行处于一种非理性的盲目跟进状态,而忽略了对整体市场特性和风险的客观判断。比如,现在普遍存在的崇拜上市公司、明星企业现象,一些银行往往就是凭借企业上市和名牌的光环,不惜降低授信门槛,动辄就给予上亿元的授信,对企业在市场运行中存在的风险考虑较少。企业经营中的泡沫越吹越大,最终导致爆裂。近年来一批上市公司摘牌退市,诸多明星企业泡沫破裂、黯然倒闭,给银行带来了巨大损失,就是很好的例证。

(三)企业资金链断裂风险。不少企业在追求规模的持续扩张和利润增长的同时,忽视了其背后不断扩大的资金缺口和债务规模,尽管技术、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依然有竞争力,但由于超负债经营,资金链条日趋紧张,财务基础脆弱问题突出,一旦遇到波折,就会影响到现金流的平稳运行,导致资金链断裂。如:"德隆"、"托普"、"三九"等多家上市企业相继出现资金链断裂、正常经营难以为继的困境,并爆发债务危机,银行为此遭到严重的损失。

(四)产能过剩行业贷款沉淀风险。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盲目投资的背后,是大量的银行信贷投入。目前已出现产能过剩的行业,由于以往盈利能力较强,往往是商业银行追逐的对象,商业银行已经投入了大量信贷资金,造成信贷资金的过度集中与沉淀。而产能过剩行业作为当前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相关行业的企业在结构调整中很可能出现严重的资金缺口,经营将面临严峻的考验,一些企业很可能因此破产。从"铁本事件"看,该项目不仅违规,而且属产能过剩行业,被查处后项目下马,致使6家银行43亿元巨额贷款成为新的不良资产。分析表明,我国银行业有10%左右的不良资产来自于国家主导的产业结构调整,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脱节所带来的后果由此可见一斑。

(五)房地产过热转嫁风险。近几年,针对房地产等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增长速度过快等问题,中央及时采取一系列调控措施,严把土地、信贷“闸门”,房地产市场调控取得初步成效。但是,房地产市场发展中的一些突出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不少房地产项目开发中的巨大风险转嫁给了商业银行。而一些银行由于没有认真研究制定稳健的房地产信贷政策和发展战略,也未能科学把握房地产贷款的成本和风险变化,出现了盲目跟进和过度授信现象,致使房地产贷款风险增大。据国家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前7个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9411亿元,同比增长24%。到6月末,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1.21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7.2%,房屋空置率仍居高不下。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信贷营销理念偏差,导致贷款“垒大户”

审慎经营、风险控制优先始终是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必须坚持的基本理念,但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经营理念僵化,管理手段高度行政化,导致各商业银行信贷政策导向和营销理念趋同,稳健经营理念不能贯彻始终,表现在:各行在市场定位上贪大求全,对信贷客户的选择缺乏科学的标准。尤其是普遍缺乏深入细致的政策分析和具体量化的市场分析,不是根据自身的特点、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客户,而是一味地追求规模大、排名前、实力强的客户,各家商业银行常常在少数目标客户上"扎堆"。 从西安市信贷统计数据看,前20户贷款在全市各项贷款中的占比呈现出逐年走高的态势,2003年末为27.5%,2004年末为34%,2005年末为43.85%,说明各行的贷款投向高度集中。这种“垒大户”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大客户的盲目融资行为,增大了银行的信贷风险,同时也使一大批市场前景好、未来盈利能力强的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二)风险识别和管理技术手段落后,导致防控风险滞后

与国外先进的商业银行相比,国内商业银行的风险识别和管理技术手段落后,致使不能及时有效地识别和防控企业存在的早期预警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判断客户贷款风险的手段比较单一,通常仅依赖于客户提供的会计报表、账户信息和授信信息等因素,而由于多种原因,有些企业通常会向银行提供虚假的会计报表误导银行,导致银行无法掌握客户真实的经营及财务状况,贷款从受理审查之日就处在高风险之中。二是缺乏现金流量的分析和预测,难以反映企业未来的真实偿债能力。因而在具体贷款操作中普遍存在重抵押担保,不重第一还款来源倾向。三是缺乏行业研究和信贷组合管理。对如何科学搭配、合理运用信贷资产,将资产风险降到最低缺乏全盘考虑,造成了近几年基层商业银行不能识别“大户”风险,新增贷款大量涌入交通、能源、教育、房地产等行业和少数贷款大户。从长远看,贷款投向的高度集中,一旦发生贷款损失,对贷款行甚至整个银行业都将产生难以预计的系统性风险。

(三)盲目迷信企业集团,"羊群效应"导致银行非理性盲目跟进

一是对集团性客户的认识存在误区。对集团性客户的经营风险、投资风险以及关联交易风险认识不足,盲目迷信企业集团,把集团性客户简单等同于优良客户。二是放款把关不严,非理性盲目跟进。受“羊群效应”影响,商业银行为争抢大集团客户,纷纷争相向集团客户多头授信、过度授信、放宽贷款条件,从而导致一些集团性客户身价倍增,助长了部分集团性客户恶意逃避银行监督。而银行则为保住客户资源,过分迁就,有的甚至先做出授信决定,后补办评估论证资料。对企业资信真实情况和信贷资金运行状况不甚了解,致使信贷监督处于真空。另外,集团性客户多头开户现象普遍,客观上为企业集团转移资金用途、逃废银行债务提供了便利条件。

(四)对国家经济、行业及产业政策研究欠缺,导致政策和合规风险加大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热点切换快,产业结构变动剧烈的新形势下,近几年商业银行之所以向钢铁、电解铝、水泥等产能过剩行业和房地产企业投放过多贷款,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国家行业及产业政策深入研究,再加上我国条块分割现象严重等现实国情,部分银行信贷资金未能遵从产业政策的有效引导,盲目跟风严重,造成信贷资金的过度集中与投入,加剧这些行业的产能过剩和产业结构进一步失衡。结果使得国民经济中快速增长的行业往往没有成为银行利润的增长点,反而成为新增不良贷款的集中领域,直接构成金融风险隐患,进而威胁到国家的经济安全。

三、完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培育健康的信贷文化。健康的信贷文化,对银行的信贷质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当前要通过确立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强化信贷从业人员的责任约束,逐步建立以风险防范为核心的信贷文化和长效机制。一是要通过广泛的信贷风险教育,培养信贷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对信贷风险的敏感性,将风险意识贯穿于所有信贷人员的自觉行动中去。二是要建立健全风险控制制度和奖惩制度,强化责任约束,促使信贷人员自觉遵守制度,认真履行职责,形成防范风险的第一道防线。三是要树立良好的经营理念,改变重抵押担保,不重第一还款来源倾向。在具体贷款操作中,要高度重视企业主营业务及其发展前景。不仅在判断选择贷款客户时,要看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而且在贷后监测企业经营情况变化时,也要关注这一指标。同时也要关注企业现金流量。在贷前、贷中、贷后都要十分关注企业的现金流量,将其作为贷款管理的一个重要指标,并能熟练地测算、分析和运用,避免传统的信贷管理往往过分注重第二还款来源,忽视企业的现金流量,导致对客户的评价判断发生偏差。

(二)加强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行业政策的研究,密切关注产业政策走势。当前要密切关注压缩过剩产能的动向,及时调整信贷结构,防范信贷风险。一是要及时了解、准确解读国家经济金融调整政策。密切关注国家产业政策的变化,加强行业及其信贷投放的跟踪分析,强化行业信贷授信的总量控制。二是有效运用分析工具,加强风险监测。为确保银行有足够的前瞻性,将“压力测试”引入风险管理,尤其要将政策环境变化纳入测试范围,未雨绸缪,制定应对危机的策略。三是要高度重视对产能过剩行业已授信客户授后管理,及时跟踪了解政策、市场和企业经营的变化,有效识别和衡量信用风险,研究制定积极的防范化解方案,尽早采取相关措施,规避过剩产能调整带来的风险隐患。

(三)建立快速的风险识别预警机制。一是加快风险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借鉴国际先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经验,结合辖内市场环境,利用现有客户资源和历史数据,构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涵盖风险监测、风险分析和不良资产处置等风险管理环节,构建全过程风险管理网络体系,为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二是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研究、开发易于量化、可操作的风险控制与管理方法,探索建立、使用信用风险计量模型,在规范风险管理和操作流程的基础上完成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与风险计量系统的集成,真正发挥风险监测的预警功能,全面提升银行业的风险管理能力。三是针对目前市场信用环境差、企业存在较多贷款欺诈行为问题,开发具有反欺诈功能的风险监测系统,通过量化和建模的方法,甄别虚假的财务数据,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前移风险管理关口。

(四)规范贷款行为,避免盲目跟风。一是转变营销理念,坚持贷款准则,不要被大集团、大企业和所谓的名牌企业光环所迷惑,避免盲目跟风。要彻底摒弃“大则优”的错误思想。“大则优”、“大则无忧”不是一成不变,有的情况下,越是大客户风险越大,大客户的大额授信甚至可能引发银行流动性风险、集中性风险、系统风险。二是要加强信贷组合管理,针对不同客户的需求,实行多元化的信贷策略。在信贷客户的选择上,要按照央行出台的中小企业贷款指导意见,在严格对大企业和集团客户授信管理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促进信贷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防止贷款集中性风险的蔓延。

(五)加强集团性关联企业风险控制。要按照银监会《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要求,构建与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特点相适应的信贷管理机制,确保对集团客户信息进行追踪、收集、授信额度控制、授信管理和风险监测预警的有效性。当前要针对集团性关联企业风险形成的机制,切实做好风险防控工作。一是要重点加强对集团客户内部架构、资金运作模式、内部关联交易、关联企业互保、对外投资扩张、主营业务前景等方面的深入调查和分析,采取针对性风险防控措施,避免因多头授信、过度授信而引发集中性授信风险。二是要强化授后管理,尤其要强化对产能过剩行业集团客户、关联客户授信监控和管理,落实各项授信条件,跟踪贷款资金流向,动态反映客户授后实际经营情况和抵质押等担保代偿能力变动情况,必要时果断采取有效措施,调整授信方案,确保信贷资产安全。

(六)加强房地产信贷管理,防范政策和合规风险。一是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严格控制房地产贷款总量。二是要加强对宏观经济金融调控政策和区域房地产市场的分析,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的房地产行业信贷经营策略。三是严格房地产贷款项目合法、合规调查和审查,防范政策性风险。四是严格房地产贷款客户准入条件,优化客户结构,提高质效。重点选择销售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经济效益好,还本付息能力强的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项目。五是强化贷后管理。对房地产项目应采取封闭性管理,实施全过程监管,防止项目资金被挪用。六是密切关注房价走势,当前要特别重视把握个人贷款客户的资信状况以及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落实首付款比例,前移房贷风险关口,有效防范个人住房贷款信用风险。

作者简介:

李永宏 交通银行西安分行风险监控部

上一篇: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现状及变革途径 下一篇:我国银行加强内部审计遏制舞弊的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