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药材家种家养过程中的障碍及管理对策分析

时间:2022-09-14 08:28:46

野生药材家种家养过程中的障碍及管理对策分析

[摘要] 通过药材市场需求的特点分析,明确野生药材家种家养的必要性,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家种家养过程中的问题及管理对策,为野生药材的家种家养提供参考。野生药材的家种家养面临技术、经济以及社会三方面的障碍,这些障碍难以通过市场自身调节解决,需要政府从管理的角度介入,推动野生药材家种家养在相对合理的模式下有序进行。

[关键词] 野生药材;家种家养;障碍;对策

[中图分类号] R28[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5(c)-129-02

中药产业是一个包含了中药材、中药饮片以及中成药等众多产品领域的产业体系,且从中药材到中药饮片再到中成药,在产业内部形成了一个基于供给和需求的产业链体系。从本质上讲,中药产业是一个资源依赖型产业,自然资源尤其是作为产业链基础环节的中药材资源利用的合理与否,中药材市场的供应状况等因素将会直接影响整个中药产业的未来走向。

1 野生药材家种家养的必要性

中药产业的发展是从对野生药材资源的使用起步的,早期所使用的药材都是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随着现代中药经济的发展,用药需求的增加,野生药材逐步被家种家养药材取代是一种必然趋势。

1.1 适合中医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

近年来,在国际、国内市场不断扩张的拉动下,中药经济快速发展,这也对中药材行业的供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靠野生药材资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1.1.1 国际天然药物市场不断扩张随着回归自然、绿色消费理念的确立及强化,在药学领域最能代表这一特色的产品领域天然药物逐渐成为国际投资和消费市场的新热点,国际市场对天然药物的需求不断增加。据估计,天然药物的市场需求将按每年13%的速度成长,联合国也认为其增长率在10%~20%范围内[1]。同时,由于日本、韩国等国际中药大国国内的药材资源相对不足,日本的汉方药材约有80%依赖进口,其中绝大部分来源于中国。我国已成为国际市场最主要的中药材供应商,中药材一直是我国中药出口的主体。因此,对我国中药材的需求也将随着国际天然药物市场的成长而增长,最能反映这一问题的是出口的变化。2008年,即便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中药材及饮片进出口总额仍为6.03亿美元,其中出口5. 21 亿美元,占中药出口总额的39.8%,同比增长8.7%[2]。

1.1.2 国内中药经济高速发展根据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在《2009年度中国医药市场发展蓝皮书》中提供的统计数据,目前,批准上市的中成药9 000多种,约5.8万个药品批准文号。同时,中药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张,中药工业总产值占整个医药工业总产值的1/4。国内中药经济的高速发展,尤其是以中药材为原料的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的发展,带动了中药材需求的增长。

1.2 迎合中药材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野生药材是生产和临床应用药材的主要来源,对于动物药材来讲更是如此,这就使得对野生药材的需求增长成为药材市场扩张的最直接的表现,而当市场对中药材需求的增长超过了自然资源的承受能力时,势必会导致一些野生中药材资源的减少、甚至枯竭,难以实现永续发展。在我国目前处于濒危状态的近3 000种植物中,用于中药或具有药用价值的约占60%~70%[3],很多野生药材资源已经无法充分满足市场的需求。由于野生药材的总存量是有限的,如不采取有效的调整措施,势必导致中药资源加速枯竭,野生资源逐年减少,给自然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同时,供求矛盾突出,作为原料的药材严重缺乏也将影响中药产业的发展。

2 野生药材家种家养的障碍

野生药材的家种家养是满足日益增长的药材市场需求,保证野生药材资源永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但在其推进过程中,将面临技术、经济以及社会等诸多方面的障碍和问题。

2.1 技术障碍

中药材的人工种养首先是个技术问题,对于很多传统的中药材产区而言,从中药材资源优势区向生产优势区转变需要一系列的技术支持,需要以充裕的研发资源投入、有效的研发战略组织为前提。立足野生药材的野外生态环境特点,研究其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等相关因素的特异性要求,建立完善的人工生产控制和评价方法,以保证家种家养药材能够获得与野生药材一样,甚至更好的质量,保证临床用药需求。

由于研发投入不足,技术支持力度薄弱产生的技术瓶颈是限制我国很多中药资源家种家养的重要原因。比如,承德中药材资源丰富,“热河黄芩”、“热河柴胡”等道地药材更是区域的代表性优势产品,但是,由于缺少有效的技术开发,除了黄芩、丹参之外,众多人工栽培的道地药材品种均没有严格的生产技术规程和标准。

2.2 经济障碍

野生药材在家种家养的过程中还有可能遇到来自经济角度的障碍,即从成本效益分析的角度看,很多家种家养药材往往不如野生药材的吸引力大。这是因为从生产的角度看,相对于野生药材而言家种家养的药材需要大量的种植养护成本,生产成本比较高。而从市场的角度看,消费者一般认为野生药材的质量要好于家种家养的人工繁育品,愿意为前者支付更高的溢价,因此,野生药材的价格往往要比家种家养的高。野生药材的成本低于家种家养,价格却高于家种家养,综合效益要好于家种家养。在没有国家政策的限制下,很多药材生产者会优先选择去采集野生药材。比如,甘草。人工种植甘草在很多关键技术上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有野生甘草自然分布的省区都有人工栽培。同时,该药材适应性较强,虽然生产周期较长,收获期为2~3年,但由于对水肥等生长环境要求不高,田间管理较为容易,生产成本比较低。但是,即便如此,由于其市场售价较低,且质量相对不稳定,目前市场上销售的甘草中只有20%是人工种植甘草[4]。

2.3 社会障碍

野生药材的人工种养还会遇到法律、制度以及文化等方面的社会障碍,尤其是很多动物药材的人工养殖更容易出现这方面的问题。比如,熊胆的人工养殖技术。在动物保护思想日益盛行,并在很多社会领域被看成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一种体现形式的今天,制约熊胆人工养殖技术最主要的原因是关于养殖过程中胆熊的动物福利的争论。熊胆是一种应用历史悠久的珍贵药材,为了满足制药工业的需求,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兴建了大量通过从活熊身上引流胆汁的方式生产熊胆的养熊场。由于在这一过程中会导致熊的痛苦,熊胆的人工养殖饱受争议,很多持有动物保护和动物福利思想的国家、组织和个人认为这种行为对熊造成了伤害,甚至启动了拯救黑熊行动。在这种背景下,我国政府加大了对养熊的管理,并进行了清理整顿,很多达不到规范的养熊场被迫关闭。

目前,中药行业中类似的药材还有很多。由于受到的质疑较大,其中有些甚至上升到法律角度,一些药材的人工养殖供应已经中止,并且已研究出相关的人工替代品,比如,虎骨。1993年,在我国签署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之后,根据对国际社会的承诺,国务院了《关于禁止犀牛角和虎骨贸易的通知》,明确规定取消虎骨药用标准,不得用于制药,虎骨作为一种药材彻底退出临床。此后,大量老虎繁殖基地因为没有有效的资金回笼方式,入不敷出,迅速萎缩,甚至关闭。综合看来,相对于经济障碍和技术障碍,社会障碍往往更为复杂,对野生药材的人工种养可能带来的影响也更大。

3 推进野生药材家种家养的管理策略研究

野生药材的家种家养是客观经济环境推动的一种必然趋势,目前体现的很多问题本身也是一种市场失灵,难以通过市场自身调节得以解决,需要政府从管理的角度介入,推动野生药材家种家养的在相对合理的模式下有序进行。

3.1 立足政府主导,推进国家及区域中药材人工种养研发体系的建立

我国药材的基本种植单位小,基地化、规模化力度不大,多数药材的生产主体是药农,80%以上的中药材种植面积是由药农来投资的,这种生产格局使得多数生产者不具备进行研发的实力,产业体系内部很难自组织起有效的研发资源,开展研发活动,且药材人工种养技术的发展的受益者是地区内的所有药农,其研发活动属于外部性较大的公共产品。因此,中药材家种家养的相关研究必须是国家或地方政府牵头,引导药农参与配合的政府行为。

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应考虑根据中药材行业的实际特点,制订中药材家种家养的技术创新规划,逐步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的中药材人工种养研发体系,建立规范的生产技术规程和标准,提高和稳定人工种养药材的质量。

3.2 立足政策介入,推进野生药材人工种养的广泛开展

野生药材相对于家种家养药材是更迎合市场、更有利可图的,这种经济特点制约了家种家养药材的发展。要想打破这种经济性格局,需要通过政策介入,合理管控野生药材的使用,提高野生药材的获取难度,增加获取成本,以使得家种家养得以有序进行。立足政策介入,逐步完善《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及相关配套文件,结合野生药材濒临灭绝的程度,对稀有的野生药材的采药活动进行更为严格的准入限制,提高药农家种家养的积极性。

3.3 立足国际文化环境与国内产业经济环境,确立中药材人工种养的管理原则

面临中药材人工种养的社会问题,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必须首先明确,它将直接决定后续的管理思路和原则。在具体施政时,应是双重原则,既要顾及国内的产业经济环境,也要考虑到国际国内的政治文化环境。比如:在人工养殖的药材熊胆的处理上,既考虑到我国有123多个中药品种需要熊胆作原料,有183多个企业需要熊胆粉支撑,也要考虑相关的动物保护理念,从技术和管理上探索有效的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马爱霞.我国中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9,(6):34-38.

[2]罗扬.2008年中药进出口情况分析及2009 年展望[J].现代药物与临床,2009,24(2):124-126.

[3]徐荣.实现药用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J].中国药业,2009, 18(6):1-2.

[4]孙志蓉,王文全.我国甘草资源供求分析[J].中药研究与信息,2004,6(8):35-39.

(收稿日期:2010-03-04)

上一篇:胸腔穿刺术治疗胸腔积气\积液的体会 下一篇:双胎妊娠分娩方式与妊娠结局130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