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校教育传承民族非遗问题的探究

时间:2022-09-14 08:22:44

关于学校教育传承民族非遗问题的探究

内容摘要: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它是民族价值观最直观的体现。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民族地区与外界的交流也日渐频繁,民族化也逐渐缺乏了民族性,很多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到博物馆里才能看到。本文即是对当前小学教育传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进行探究,旨在为当前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小学教育方面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教育 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策

民族心理因素的变迁是影响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最主要因素。而影响民族心理变迁的因素来自外界多方面的共同作用(诸如教育因素、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其中起最直接作用的是文化因素的变化趋势。由于小学生思想意识开阔,对于新知识和新事物的接受兴趣高涨,因此从小学教育开始教育孩子们对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是最合适且最有效的。而在小学传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方面,需要与民族的心理建立共生机制。下面笔者就结合具体的问题,谈几点解决的办法和思路以供参考。

1.小学教育传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存在的问题

目前,很多地方都意识到传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意义重大且深远。借着新课改的“东方”很多地方的小学已经纷纷开展了对于当地的或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教育。但教育所取得的成果,还存在很多不理想的地方,下面就简单的分析几点不理想的原因。

1.1教育方式以及理念上存在不合理情况

有不少小学在对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还停留在静态保护阶段。教师在课堂上,对于相关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仅仅是通过静态的实物、网上的视频资料以历史文献等。在课堂上,教师的课堂内容可能只是一味的说,学生只能认真的听。即便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也只是对故事或者视频的内容感兴趣,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身还是没有得到全面的了解。所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并不能很好的帮助学生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师对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一定不能只停留在静态的保护上。这个理念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的情况,尽快的转变过来。

1.2 教师的教学内容缺乏民族的特色

当前学校对于小学生的教育,是存在计划性和目的性的。因此,教师在对民族地区的小学生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教学时必须始终坚持一个目的,即教师在向各民族既要让学生接受新的知识,也要让学生对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和文化观。但由于部分民族地区学校的教学教师存在外聘情况,外聘教师对于当地的民族文化缺乏深刻的认识,从而在对该地区小学课程的设置不当,导致教学内容缺乏民族特色,难以让小学生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2.针对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的具体对策

前文提到,对于非物质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应当与民族心理建立共生机制。因此作为各名族地区的小学教师,就要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在具体的课程安排和教学计划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与当地民族的心理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具体的教学措施有以几点。

2.1明确当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和教学目标

作为小学教师,不仅要对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有一个非常深刻的认识,还要在对非物质文化传承的教育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教育的方法和教学模式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转变。针对具有民族特色地区的小学生,教师需要在对其进行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时候,要在课堂上营造一个具有该民族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氛围。具体的措施例如:在教授本民族舞蹈时,教师要让学生穿戴好具有该舞蹈特色的服装,教室内也要做好与之相匹配的布置。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能够很好的形成特色的民族意识和文化价值观。要实现这一点,教师必须要对当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个深刻的了解。

2.2多与当地的民众沟通交流,积极的学习该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小学教师,在对该民族地区的小学生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教学时,自身也要不断的进行学习,增强自身对该民族的认识和了解。所以,就需要教师时常的与当地居民进行沟通,多看一些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相关的民族特色。再结合实际的情况,为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文化观。

2.3合理选择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内容

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必须要突出该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的借助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播放某段视频,某张图片或者对某位名人进行讲解的方式来教育小学生。在教育方法上,如果是针对舞蹈,那就要教孩子们跳舞,如果是针对手工的制作,那就要教孩子们做,如果是歌曲,那就让孩子们唱。总而言之,教师对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在内容上或者是最终的方法上,必须落实到实践当中。

3.结语

本文通过对于小学教育传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的研究与分析,总结了几点不足之处,并根据其不足点提出了几点解决建议。主要是希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当地的民族特色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并结合教学的目标对学生进行教育。

上一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英语教学 下一篇:综合医院不同编制护士对工作满意度及离职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