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D相关粪肠球菌生物膜中胞外DNA作用的研究

时间:2022-09-14 06:58:43

PED相关粪肠球菌生物膜中胞外DNA作用的研究

摘要:目的 就PED相关粪肠球菌生物膜中胞外DNA作用进行研究。方法 选择根管治疗术失败或者被诊断为顽固性根尖周炎的单根管牙,并且提取根管内粪肠球菌,鉴定粪肠球菌,制备粪肠球菌菌液,配制核酸染液。结果 实验组在培养24h后基本都没有菌胞附着,而对照组却出现了较为密集的成熟生物膜结构。在PED相关粪肠球菌生物膜的形成过程中,胞外DNA会发挥出极为重要的作用。结论 胞外DNA能够成为攻克PED相关粪肠球菌生物膜的新靶点,具有极为突出的作用效果。

关键词:PED相关;粪肠球菌生物膜;胞外DNA;作用

根管生物膜的存在是导致根管治疗术失败,以及根尖感染性疾病、牙髓感染性疾病经久不愈的主要原因,而粪肠球菌则是主要导致根管内感染治疗失败的致病菌。生物膜会让粪肠球菌长期生存于高抗菌药性、高碱性、营养物质缺乏的恶劣环境中,并且还会出现再感染的问题[1]。实验表明:PED相关粪肠球菌生物膜中胞外DNA作用极为有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菌株和试剂 粪肠球菌、BhI液体培养基、吖啶橙、ClED培养基、溴化已锭(EB)、DNASEI。

1.2方法

1.2.1提取根管内粪肠球菌 选择根管治疗术失败或者被诊断为顽固性根尖周炎的单根管牙。牙体髓室和表面用碘伏(20g/l)进行消毒,在根管内插入标准纸捻,在根尖孔处停留10s。然后将纸捻取出,立即浸入到移液管中(盛有琉基乙醇酸盐转送液,剂量为1.0ml),浸泡30min后送检。再用漩涡振荡器振荡1min移液管,将全部样本的剂量都调整到300μl,离心10min。再用PBS稀释,震荡混匀。在ClED鉴定培养基上接种50μl,放置在温度为37℃的环境内培养18h。

1.2.2鉴定粪肠球菌 细菌学鉴定:基于ClED鉴定培养基上菌落的颜色和形态来鉴定是否为粪肠球菌,假定直径约0.5mm、颜色的黄色的菌落为粪肠球菌。

生化反应:65g/l氯化钠肉汤、胆汁七叶苷、阿拉伯糖、甘露醇均为阳性;山梨糖、触酶均为阴性。在BhI琼脂培养基中接种菌株,保存温度为-4℃。

1.2.3制备粪肠球菌菌液 将单菌从BhI琼脂培养基(已分离纯化)取出,在BhI液体培养基中接种,并且放置在设定温度为37℃的恒温培养箱中常规培养24h,离心10min,离心速度为4000r/min。洗菌2次,再加入无菌的BhI液体培养基来配制成菌液(OD600=0.6)。取2ml菌液放置于试管中,基于NCClS标准方法来合理配制,在30min内完成,将配制好的菌液接种。

1.2.4配制核酸染液 取1mg溴化已锭、1mg吖啶橙溶于PBS溶液(Ph值为7.0,剂量10ml),配制成储备液(浓度为100μg/ml),等份混合EB储备液及吖啶橙稀释成工作液。

1.3 DNASEI对粪肠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将一个灭菌的盖玻片(规格为20mm×20mm)放入细胞培养皿(直径35mm)内,取1ml无菌BhI培养液及1ml菌液混合后滴至盖玻片表面。对照组加入2ml的BhI培养液,实验组加入2ml的DNASEI(浓度为100U/ml)。封闭方式选用封口膜,放入37℃恒温箱常规培养。在培养24h再取出,将封口膜开启,吸净液体。为了能够将表面浮游细菌去除,可再用1mlPBS洗涤2次,然后再将200μl核酸染液滴加到生物膜表面,然后黑暗室温孵育2min以便进行ClSm观察。

1.4 DNASEI对自由生长至不同时段的生物膜的影响 在6孔培养板中放入盖玻片(规格为20mm×20mm),取1mlBhI培养液和1ml标准菌液进行混合,而后滴至盖玻片表面,封闭封口膜,37℃培养6个时段(分别是48h、36h、24h、18h、12h、6h)。

1.5定量分析红绿荧光 生物膜全部区域的各个层面都用ClSm予以逐次扫描,对红绿光面积进行分别统计,进而对生物膜活性予以计算。生物膜活性=绿荧光量/绿荧光量+红荧光量。

2 结果

2.1 DNASEI对粪肠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实验组在培养24h后基本都没有菌胞附着,而对照组却出现了较为密集的成熟生物膜结构。

2.2 DNASEI对自由生长至不同时段的生物膜的影响 根管内粪肠球菌生物膜的生长活性在各个阶段都被DNASEI明显降低,与对照组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本研究采用溴化已锭(EB)染色剂作为胞外DNA的染色剂,溴化已锭的灵敏性较高,在检测DNA中常被使用。EB虽然不能将检测DNA直接穿过,但是却含有一个与碱基位置接近的平面基团,使得DNA与染料结合,并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荧光。共聚焦显微技术既可定位细胞内荧光,又能够定量分析细胞内荧光,,获得分布在样品不同部位的荧光强度数值及变化情况。

本研究对PED相关粪肠球菌生物膜中胞外DNA作用进行探讨过程中,利用了生物制剂DNaseI,DNaseI是一种特异性DNA水解酶。将DNaseI放置在培养皿中24h后,却基本没有菌落出现在玻片上,而24h生物膜却出现在没有放置DNaseI的玻片上,这充分说明:胞外DNA与PED相关粪肠球菌生物膜的形成密切相关[2-3]。而实验表明:早期生物膜的继续形成可被DNaseI成功抑制,能够明显分解已成熟的生物膜,这充分说明:胞外DNA对PED相关粪肠球菌生物膜成熟后的扩散增厚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总之,胞外DNA能够成为攻克PED相关粪肠球菌生物膜的新靶点,具有极为突出的作用效果。

参考文献:

[1]古丽莎,凌均.根管生物膜及其临床控制的研究进展[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06,33(5):349-351.

[2]文静,范兵.根管内粪肠球菌感染的研究进展[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07,34(1):13-15.

[3]倪玉华,张建军,孙宝贵.DNA酶Ⅰ的研究进展[J].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2006,26(6):531-535.编辑/金昊天

上一篇:品管圈对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用药时... 下一篇:外科手术室护理过程中差错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