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浅出 第2期

时间:2022-09-14 04:44:55

我从教二十四年,时常问自己同一个问题:“语文课怎么教?”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这是一个让我们挥之不去的问题,这是我们教学中最困惑的问题,也是我们一直在研究的问题,更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今天我就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来谈谈粗浅的看法:

什么是语文课呢?

叶老讲:“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的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 就叫语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语文教学的本体是指向语言,虽然这不是关于语文教学的全部内容,但语文课要使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这是语文教学的本真。

《新课标》中各年级段都没忘记“语言”,而且学习语言的要求是层层深入的。从“了解”意思到体会“情意”,再到体会“表达效果”。特别强调“感受优美语言”。

“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才是语文的根本。所以当我们教一篇课文时,一定要问一问:对于学生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有没有帮助?”

那么语文课怎么教呢?

阅读教学的过程,可以“鸟瞰——解剖——会通”,也可以“解剖——鸟瞰”,也可以“鸟瞰——解剖”。

“鸟瞰”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布局谋篇的能力。

“解剖”是学生对祖国的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能力。

这些过程我们非常的熟悉!关键是如何教?怎样操作呢?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运用这些策略:

词:我们可以采用的策略有:换词、去掉词、对比……

下面我将几种我们在教学中不常用的策略说一说:

抓字理:《七律 长征》其中的一句: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抓住“等闲”,理解红军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意的精神!“等闲”指平平常常的事。不具体,什么样的事是平平常常的事呢?

闲:《说文解字》闲:阑也。(门栅栏) 引申,无关紧要的。

“万水千山只等闲”意思是“那万水千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几个‘木栅栏’而已。一台腿就可跨过去。”的的确确是平常事。

多维对话:老舍的《猫》

“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设计一:出示几朵梅花和猫的脚印相比较,然后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最后表达了老舍的喜爱之情。

设计二:出示“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师)老舍刚写完,小猫来了,哎呦这字啊!真好看!那就踩几朵几多小梅花吧!(齐)一朵,两朵,三朵,四朵……(师)老舍一看,多美的梅花,那就题一首诗吧:

梅 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这两者的设计都很好,但也有所不同:设计一:是师——生——文本之间的三维的对话!而第二个设计:是师——生---文本——作者之间的四维对话。

巧设引读 六年级的《老人与海鸥》中的一个片段:

设计一:三次引读:(1)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2)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3)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设计二:……(1)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2)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3)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这两种设计形式基本相同。但结果却截然不同:设计一:三次引读,形式相同,只是读了三遍;打个比方,这三种方式就如同是推土机一样,把一堆土从这里,又移到了那里,只是平移了土堆,对学生感情的提升微乎其微!

设计二:三次引读,形势看是相同,但每一次读之前,老师对课文进行了概括。打个比方,这三种读的方式就如同是挖掘机,第一次读,挖掘出一碗水;第二次读,挖掘出一瓢水;第三次读,就挖掘出一桶水!一次次的引读,学生的感情得以升华!所以,我们每设计一个环节,一定要问一问,对学生有何用,你给学生的是推土机还是挖掘机!

抓过渡句,中心句

如:四年级《白鹅》一课:

设计一: 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

鹅的高傲,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去掉“更”)

鹅的( )高傲,( )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 (加上关联词)

设计二: 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

鹅的高傲,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 (去掉“更”)

鹅的高傲,还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把“更”换成“还”)

设计一:通过“更”的去掉、换词,水到渠成的明确了过渡句的作用!

设计二:不但明确了过渡句的作用,通过“更”“还”的比较,知此句不但是过渡句,还是中心句,全篇所有的内容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而且在写法上还有特点:主次分明——高傲(次), 叫声、步态和吃相中。(主)

……

《文心雕龙.章句》: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

借用这句话来描述课文:打开一篇课文,所见的是一个个的字,组成的一句话,一句句话组成的一段话,一段段话组成的一篇文,以及标点。除了这些字、词、句、标点外,一无所有。我们的语文课就是让学生接触、咀嚼、品味、揣摩、感悟这些语言。

打开一篇课文,捕捉到这些语句要靠功力,要凭语感,凭着一种直觉,当你读到这些语句时,它会令你惊喜,它会令你激动,它会激活你的思绪,“有此曲只应天上有”之感。

“会通”是文里文外,来来回回,深层感悟,融会贯通的过程!……

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深入浅出。“深入浅出”之所以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因为教给同学们的是活水。

希望老师们的课堂“深入浅出”,一股股活水自然地流入了学生们的心中……

(作者单位:辽宁省盘锦市鹤乡小学)

上一篇:数学常见失分原因及对策 下一篇:山区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