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的三藏法师形象研究

时间:2022-09-14 04:16:55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的三藏法师形象研究

摘 要:出于某种原因,到目前为止还没用人对《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的三藏法师形象进行过较为深入的研究,这不利于我们正确认识三藏法师形象在西游故事演变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乃至不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在西游故事发展史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三藏法师形象 研究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的三藏法师形象不应该被看作是“单一”、“平面式”的取经僧形象。实际上他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就已经奠定了后世三藏形象能成为一个“圆形”取经僧形象的基础。其具体形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执意取经、肉眼凡胎、出言不逊、胆小惧物、高强勇敢、小偷小摸、理想崇高等。

一、生死轮回,执意取经僧形象。《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的三藏法师形象一开始就有一种轮回的意味,他“曾两回往西天取经,为佛法未全,尝被深沙神作孽,损害性命”。[1]由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上卷第一“原题”与“原文”均缺,对于此篇所缺内容,高思嘉认为“应是奉诏取经,或饯送西行”。[2]所以我们难以知道,三藏法师生前两回取经的原因;但据此(指引文[1])可知,其两度取经均以中途失败而告终,且均毁在深沙神之手。同时我们也看出在三藏在生死轮回中,仍执意取经,死而不改的取经僧形象。

二、 肉眼凡胎僧形象。《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的三藏法师在入大梵天王宫后,获得了天王的厚赠:“隐形帽一事,金环锡杖一条,钵盂一只”。[3]由此可见,《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的三藏法师已经有了帽子,金环锡杖和钵盂。一开始,三藏法师对猴行者的年龄、本事都是颇为怀疑的,当听猴行者说自己曾“九度见黄河清”时,“不觉失笑,大生怪疑”;[4]不仅如此,当猴行者说自己能知天上地府之事时,他还紧跟不舍,想将猴行者一军,问:“天上今日有甚事?”[5]从而反衬出三藏法师形象中的“凡胎”一面。这一点,在接下来的情节中进一步得到印证和强化,当猴行者作法带三藏法师等上了大梵天王宫后,一阵凡人俗气便引起了大梵天王的疑问:“今日因何有凡人俗气?”[6]当天王等请三藏法师上水晶座升座讲经时,三藏法师“上之不得”[7],一罗汉忙解释说:“凡俗肉身,上之不得。请上沉香座。”那是“一上便得”。[8]既然是“凡俗肉身”,那就更加需要天王的帮助,更加少不了猴行者的保护。天王厚赐三藏法师“隐形帽一事,金环锡杖一条,钵盂一只”。[9]当三藏法师“如何救用”时,天王说:“有难之处,遥指天宫大叫‘天王’一声,当有救用。”[10]这样安排一方面突出了天王的厚赠与救用能力,一方面“压抑”了猴行者的表现机会,不利于猴行者形象的塑造。如篇章中,猴行者就几乎没有表现出什么特别高超的本领。而唐僧则更是给我们一个肉眼凡胎式的取经僧形象。

三、出言不逊,胆小惧物僧形象。既然是“凡俗肉身”[11],那么就难免具有一个凡人的性格和心理特点,如出言不逊,胆小惧物。当在大梵天王宫中,三藏法师上了沉香座准备讲经时,有如下一段:

罗汉问曰:“今日谢师如宫。师善讲经否?”玄奘曰:“是经讲得,无经不讲。”罗汉曰:“会讲《法华经》?”玄奘曰:“此是小事。”当时五百尊者、大梵天王,一千余人,咸集听经。玄奘一气讲说,如瓶注水,大开玄妙。众皆称赞不可思议。[12]

既然玄奘“是经讲得,无经不讲”,那不知道他为什么还需要三辈子辛辛苦苦去求经,求何经?且不论作者为了突出三藏法师的讲经水平和能力而这样安排是否恰当,至少三藏法师形象中出言不逊的一面是有了,又如“此是小事”,得道高僧是不会这样说话的。

三藏法师性格中的胆小惧物的一面,如《入香山寺第四》篇,当三藏法师与猴行者上寺门歇息,见门左右金刚“精神猛烈,气象生狞,古貌楞层,威风凛冽”时,三藏法师被吓得“遍体汗流,寒毛卓竖”。[13]如此,一方面写出了金刚的精神威风,另一方面则表现了三藏法师的胆小惧物。又如当三藏法师见蛇子国“大蛇头高丈六,小蛇头高八尺,怒眼如剑,气吐火光”[14]时,他被吓得“退步惊惶”[15]。这种胆小惧物的性格在三藏法师取经的去路之上取得经卷之前体现得较多,但在取得经卷之后,又展现了三藏法师的法力高强与勇敢的一面,如《到陕西王长者妻杀儿处第十七》篇,三藏法师剖鱼救出河中府王姓长者前妻所生而被后妻孟氏两度加害后又与女使春柳计谋并允使春柳推之入江而被大鱼生吞的儿子痴那,“法师曰:‘此鱼前日吞却长子痴那,见在肚中不死。’众人闻语,起身围定,被法师将刀一辟,鱼分二段;痴那起来,依前言语。”[16]充分体现了法师的“先见”之法力与勇敢;不过这样的表现全书仅此一处。

四、小偷小摸僧形象。三藏法师的“凡胎”性格中除了胆小惧物,还有“小偷小摸”的一面。如《入王母池之处第十一》篇,当三藏法师一行快到西王母池时,“法师曰:‘汝曾到否?’行者曰:我八百岁时,到此中偷桃吃了;至今二万七千岁,不曾来也。法师曰:‘愿今日蟠桃结实,可偷三五个吃。’猴行者曰:‘我因八百岁时,偷吃十颗,被王母捉下,左肋判八百,右肋判三千铁棒,配在花果山紫云洞。至今肋下尚痛。我今定是不敢偷吃也。’”[17]“可偷三五个吃”充分体现了三藏法师的小偷小摸思想;当见到蟠桃树时,“法师曰:‘此莫是蟠桃树?’行者曰:‘轻轻小话,不要高声!此是西王母池也。我小年曾此作贼了,至今由怕。法师曰:何不去偷一颗?’”[18]在明知行者曾因偷桃受罚不敢再偷的情况下,还要行者去偷蟠桃,进一步凸显了三藏法师的小偷小摸思想。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三藏法师的理想是崇高的,同时也是讲求实利的。如《经过女人国处第十》篇,当女王问三藏法师“和尚因何到此国”时,三藏法师答言:“奉唐帝敕命,为东土众生往西天取经作大福田。”[19]由此可见,三藏法师的理想还是非常崇高的,但此时的“为东土众生往西天取经作大福田”取经,还没有发展到三藏师徒在取经途中降妖除魔、救苦救难的地步。所以在取经意义上还没有实现取经的理想与取经途中即行善举的双重意义的结合。

综上所述,三藏法师的形象是一个拥有“为东土众生往西天取经作大福田”的崇高理想的凡僧形象。然而他的“凡”并非“平凡”,而是“凡俗”,这一方面体现了当时的创作审美趣味,另一方面体现三藏法师形象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并不单是三藏法师性格中的悖论性。

参考文献:

[1]:朱一玄 刘毓忱编《资料汇编》,中州书画社,1983年7月版,第40-41页。

[2]:高思嘉,《研究》,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年10月, 第21卷第4期,第52页。

[3]、[9]、[10]、[13]、[14]:朱一玄 刘毓忱编《资料汇编》,中州书画社,1983年7月版,第41页。

[4]、[5]、[6]、[7]、[8]、[11]、[12]:朱一玄 刘毓忱编《资料汇编》,中州书画社,1983年7月版,第40页。

[15]:朱一玄 刘毓忱编《资料汇编》,中州书画社,1983年7月版,第42页。

[16]:朱一玄 刘毓忱编《资料汇编》,中州书画社,1983年7月版,第57页。

[17]、[18]:朱一玄 刘毓忱编《资料汇编》,中州书画社,1983年7月版,第50页。

[19]:朱一玄 刘毓忱编《资料汇编》,中州书画社,1983年7月版,第48-49页。

作者简介:(1980.6-)贺留胜,男,原籍安徽宿松,现籍浙江台州,安庆师范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专业: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向:明清小说戏曲。

上一篇:言语听辨中词汇的提取在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充分发挥背诵在藏班汉语文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