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质重于形式标准下金融工具的处理

时间:2022-09-14 04:11:16

实质重于形式标准下金融工具的处理

[摘要]会计的定义是:为了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益,主要以货币的形式,用专门的方法遵循一定的程序,提供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因此它的终极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那么不理解为何“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提出“实质重于形式”这一条了。可在有些时候,对于一些交易或事项经济实质的确认存在争议,导致了会计处理的弹性,使得盈余管理成为可能。本文从一些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与处理出发,探讨了不同经济实质确认对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实质重于形式;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盈余管理

一、相关概念释意

实质重于形式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仅以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这就体现了对经济实质的尊重。比如或有负债的确认问题。根据“潜在的义务”可知,法律形式上这种负债并没有产生。若因此武断的认为这种事项一律不该予以确认,那么无疑没有做到谨慎性和相关性这一要求。现实生活中会计准则编订者根据或有负债的经济实质对它们划分了不同的类别:1、certain 2、probable 3、possible but not probable 4、re-mote.对于不同类别的或有负债,会计处理各不相同。

债务融资是指企业为了筹集资金向各经济主体出具债权债务凭证,保证到期偿还本金并且以一定的利率定期支付利息的一种融资手段。而股权融资实质股份公司为了筹集资金而向出资人公开或私下发行能证明出资人身份的凭证,并且保证持有人能根据所持有股数享有权利或承担义务的一种筹资手段。

二、经济实质确认差异产生的问题

可是实质重于形式这一要求也会增加会计处理的弹性,给了信息提供者一个伸缩的可能,给企业的盈余管理提供机会。

根据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的定义,似乎可以很轻松的对企业筹资的经济实质作出判断,并对于这些筹资方式予以披露。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经济实质的确认,尤其是在金融工具不断被开发应用推广,金融衍生品不断被创造的年代。

(一)会计处理的举例研究

2008年1月1日A公司通过发行一种金融工具筹资1百万人民币,这种金融工具规定:A企业向持有该金融工具的投资者支付6%的年息。但在2009年12月31日,A公司在公开市场上回购了此金融工具,共支付1095000元人民币。问题就产生了,A公司应怎么划分这种金融工具呢,是划为股权融资还是债务融资呢?

1、发行时:若划为A企业对投资者的负债,那资产负债表上的“长期负债”会多出1百万。反之,后者使企业的净资产增加1百万。

2、对于每年6%的利息的处理:当划为负债时,A企业支付的利息将被看作是“利息费用”记在利润表上,从而净利润减少,在现金流量表上,此款项被归入经营活动一栏:若最初被处理为净资产,那此款项会被看做是一种分红,从而不会对利润表照成影响,而在现金流量表上,它会被归为融资活动一栏。

3、对于企业支付的95000元人民币的处理:当被处理为负债时,这多付的95000元会被处理为“损失”,减少净利润。但后者则会被直接当做净资产即所有者权益的减少,不会影响净利润。

显然,若企业管理者想美化当年的净利润,并存在降低debt-to-equity指标的压力时,那CEO有把这种经济活动处理成一种股权融资的动力。要是公司面临债务契约限制其发放股利的困境,A公司就会试图将其划为债务融资。

(二)几种典型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的讨论

1、收益债券

收益债券指无论是利息的支付还是本金的偿还都须从企业的利润所得中产生的债券。换言之,如果企业存在净利润,那它实质上就等同于普通的还本付息债券。其会计处理与普通债券无异。但当企业不存在利润所得,甚至出现亏损时,企业就有权拒绝支付利息。

它的特殊性增加了会计处理的度。本金易判断:作为企业的负债处理。那么利息呢,是否也具有债务的实质呢?这一问题很回答。有人认为这种争论没有意义。其实不然,不同的会计处理必然会影响到企业的报表。若确认为负债,那利息就会被费用化,企业利润减少。而资产负债表上负债就会被增加。若将此看做分红,那就不会增加费用,企业的利润相比之下会增加。换言之,在此问题上出现的争论,增加了会计准则的弹性,给管理者一盈余管理,利润操作的可能。

2、可转换债券

可转换债券是一种在一定的时间以一定的比价由持有者选择的,可以转换成企业股权的债券。以法律形式上讲,就是一种债券。但是其实质上是在普通债券上加了一种期权,允许投资者选择在规定时日内将所持债权转换成发行公司的股权。这种附加的期权使会计处理度加大。怎么记录呢?都划为负债作为“应付债券”,还是根据其实质对此债券进行划分。一部分记为企业“应付债券”,而附加的期权作为企业权益的增加呢?

FASB倾向于前种方法。而IASB更倾向于第二种方法。其中,在企业发行时,IASB的操作是:借记“现金”,贷记“应付债券”和“盈余公积”。而FASB却贷记“应付债券”和“债券折价”。在我看来,FASB也许更恰当。因为在接下来对支付利息时,IASB和FASB都借记“利息费用”和“折价摊销”,贷记“应付利息”。它们都又用了“折价摊销”账户,FASB前后一致,而IASB未免显得突兀了些。

参考文献:

[1]朱新蓉,金融概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2]FASB,FASl 33 Acounting for derivative instruments and Hedging activities.1998

[3]IASB,IAS32 financial instruments:disclosure and pre sentation.1995

[4]王咏梅,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问题研究,会计研究,2001.4

[5]朱林海,金融工具会计论(第一版),中国财经出版社

[6]常勋,财务会计四大题,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

[7]耿建新,徐经长,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新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我国消费信贷市场发展的阻碍及建议 下一篇: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