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新课改中的“两个关系”

时间:2022-09-14 03:56:13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新课改中的“两个关系”

【摘要】《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制订和实施,是我国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新起点,是由传统课程体系向现代课程体系转化的标志。它不仅在内容结构、课程目标等方面作了重大改革,而且注重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转化,更区别于旧有的教材体系、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通过对新课程的学习,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作为新课程实施的实践者,我认为要使语文新课改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并不断深化,当前亟待审视和正确把握好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下 高中语文新课改 两个关系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新课程理念要求挖掘语文课程中丰富的人文内涵,重视对学生的情感熏陶、审美教育和价值观的培养,打破传统的“唯理性教学模式”,使语文教育走出工具主义、技术主义的泥沼,还语文教育以本来的面目,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但是有的老师片面地理解为语文教育就是人文教育,目光只盯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忽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不重视对文本的解读,不注重基本知识的积累和基本能力的训练,好像教学中一涉及“双基”就不是在搞新课改了。

有的语文课,学生连课文都还没读通,教师就开始“牵”着学生进入自己预设的“人文命题”,或深挖所谓“微言大义”,或以课文某一内容为由头,直接“切换”到社会现象进行时政评析,或生硬联系学生生活进行情感熏陶和价值观教育。“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式地解读文本,甚至游离于阅读文本之外的教学逐渐成为一种“时髦”。正像“所谓工具性、人文性统一,事实上,成了人文性的独霸天下”。

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在内涵丰富的语文学习中构建起来的。没有阅读、写作技能的提高,人文素养的提高也就没有了华丽。淡化语文认知,脱离语文情境进行人文教育,势必有碍于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不但培养不了语文能力,也孕育不了人文精神。没有丰富的语言知识和扎实的语言理解、运用能力作依托,人文教育只能是空中楼阁。借用孔子“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话来描述“语文”与“人文”的关系是十分恰当的。语知、语感、语能之“本”不立,人文之“道”又由何而生呢?刘国正先生说过:“语言文字的磨练是无可代替的。语文课的基本任务是教育学生理解、热爱和熟练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个基本点历久常新。”

人文教育应该依托教材、有机渗透,不能脱离学科特点,不能以突出人文性为借口,把语文课“异化”为政治课、地理课------应该在重视人文精神培养的同时,扎扎实实搞好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语言能力的培养,认真落实语文的“操作性问题”,我们培养的学生应当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语文基本功――精于读、长于写、敏于听、善于说。否则,“文”远远大于“语”,只搞人文熏陶忽视语文习得,很可能会出现课上热闹课后空虚、学生说起来头头是道而用起来却捉襟见肘的尴尬局面。

二、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之间的关系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语文新课改特别强调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促进他们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能力的形成,为他们自我实现创造条件,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要求。新课程改革后的语文课堂上,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是非的裁判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是学生发展的引路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适应了时代的发展,体现了尊重教育的规律,也是我们对传统语文教学做了深刻反思之后的必然选择。但是,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可以消弱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把学生主体性绝对化。有的教师认为“放”得越多越好,越能体现新课改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要求,于是乎在教学中,从教学目标的设计到教学各环节的实施、评价都由学生来操作,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不加以引导点拨,教师被挤到教学舞台的幕后,使教学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

教学是教与学交互作用的双边活动,是师生双向反馈的教学相长过程。教要以学生的积极性为前提,而学生的积极性又依赖教师的培养,两者互相联系、互相贯通、互相交替,才能达到教与学的共同目的。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以落实教师的主体地位为前提,因为教师首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如果课堂缺乏教师有效的组织管理,由于学生的组织应变能力有限,无法顾及其他个体的反应,必然导致课堂上的无序和失控,从而降低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还是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学生对文本意义的建构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的,如果没有教师的渐入佳境的引导和因势而发的促进,学生就不能在较高的层面上把握文本,学生的阅读水平将停滞不前,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以及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等目标也就无法实现。

张志公先生曾今说:“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提高能力必须通过操作实践。然而实际操作又不能没有指导,像演戏一样,戏要由演员来演,可是也并非不需要一位导演。成功的语文教学,是导演与演员良好配合的结晶。”离开了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只能导致课堂上的失控和混乱。

教师要扮好“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积极发挥和善于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该管的还是要大胆去管,因为纵容学生就是害了学生;该讲的还要放开去讲,因为“愤”而不“启”、“悱”而不“发”是教师的失职;该练的还要严格去练,因为不训练就谈不上知识能力的落实。要掌握准“宽”与“严”的标准,把握好“放”与“收”的度,找准“讲”与“练”结合的点,处理好“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之间的关系。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机械相加,而是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

总之,明确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新课改中的“两个关系”,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意义重大,它利于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得以真正落实。但是它需要语文教师在意识方面有全方位的改变,在方法策略方面有较大的改进;将学生视为有思想、有情感的个体,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人文主义思想贯彻到日常的教学之中。

上一篇:怎样提高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下一篇:创新教育体验数学的学习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