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防治草地螟

时间:2022-09-14 03:27:25

谈如何防治草地螟

[摘 要] 近年来,农业种植也得到较快的发展,为种植户创造了非常好的经济收入。本文中主要介绍了怎样进行草地螟的防治,

[关键词] 草地螟 防治 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3-0080-01

草地螟属鳞翅目,螟蛾科。草地螟食性很杂,据记载,寄主植物有35科,200多种,其中最喜食藜科、豆科、麻类等植物,大发生年,禾本科作物也会受害成灾。草地螟成虫能运距离迁飞,危害来势猛,突然爆发。幼虫发育快,暴食性强,又往往群集迁移危害,如果不及时防治,能在短时间内造成毁灭性灾害。建国以来,黑龙江省曾有1957年、1979年、1982年、1988年4次大发生;以1982年最为严重,南自松花江,北至黑龙江,东起乌苏里江;西止嫩江沿岸普遍发生,全省有8个地区67个县遭受危害,发生面积325万公顷,占耕地面积45.6%,绝产12.43万公顷,占发生面积的 3.2%,除农田还有重0万公顷树木受害。

形态特征

成虫:小型淡褐色的蛾子,体长8毫米-10毫米,翅展 14毫米-26毫米。前翅灰褐色,外缘有淡黄色的条纹,翅中央近前缘处有黄褐色斑纹一块,顶角内侧前缘有一不明显的三角形淡黄色小斑。沿外缘有明显的淡黄色波状纹,外缘有类似前翅外缘的条斑。静止时两翅叠合成三角形,复眼蓝绿色,触角鞭状。

卵:初产时乳白色,有珍珠光泽,后逐渐变为浅黄褐色。椭圆形,长0.8毫米-1.2毫米,宽0.4毫米-0.5毫米。上端稍突起,接近羽化时内有黑斑点。卵多数复瓦状或串状排列,也有少数单产的卵。

幼虫:初孵化的幼虫身体淡黄色,老熟体长约25毫米,灰绿至黑色。头部黑色,体驱有明显的褐色背线,两侧有黄绿色的线条,腹部为黄绿色,每节各有瘤状突起两对,分列在背线两侧。幼虫一般分5龄。在食料和环境条件不适宜时,常发生增龄或减龄。

茧:灰白色,长筒形,丝质粘着土粒。茧长25-40毫米,径粗3毫米-4毫米。

蛹:淡黄色,背部各共有重4个赤褐色的小点,排列于两侧。尾刺8根,蛹长14毫米-20毫米。

发生规律:草地螟有远距离迁飞的习性,属于迁飞性害虫。本地虫源是翌年发生的虫源来源之一。大发生年份虫源并不以本地为主,而主要来自北纬38-43度,东经108- 118度的高海拔(1000米-1600米)地区。包括山西雁北地区的朔县、应县、怀仁、大同、内蒙古乌盟地区的清水河、和林格尔、丰镇、凉城、察右前旗、四子王旗,河北张家口地区。这些地区具有干旱少雨的内陆性气候,一般年份降雨量在 400毫米左右,大于等于10摄氏度的年积总量是在1500- 2500摄氏度之间。地形复杂,山川交错,气候垂直变化大。年积温较小的年份只发生2代,以2代幼虫在高寒山区越冬,年积温较高的年份发生3代,以3代幼虫在平川或山谷暖区越冬,所以多数年份这里都有大量的越冬虫茧,另外这里的荒坡、草滩和休闲地面积大,越冬虫茧受人为耕作的影响,相对较小,有利于幼虫越冬,每年5月下旬越冬基地蛾大量羽化时期,如果天气条件是在高压控制下,地面有北方气旋活动,8.5×103帕高空有西南方向的气流,蛾就可能起飞上升,随气流从西南方向东北沿两条线飞行。如果黑龙江省上空出现气旋控制下的天气,蛾团就会下降至本地,降落地则会出现大范围蛾量突增现象。

成虫产卵喜欢选择叶肉肥厚,柔嫩的灰菜、猪毛菜、篇蓄等杂草上产卵,但在喜食的作物大豆、甜菜等上面也有相当的卵量,一般卵在20摄氏度温度下,3天就可孵化。

幼虫:有比较特殊的习性,一是低龄幼虫发育迅速;二是具有暴食性和集体迁移习性,大发生时,大量的暴食期幼虫,可迅速吃光作物、牧草,处于饥蛾状态的幼虫会群集一起向邻近的农田迁移,所到之处几乎一扫而光,寸草不留;三是高龄幼虫在叶子背面结成丝网,潜在网内危害,丝网可以遮挡农药和寄生天敌的侵害;四是幼虫尤其是一代幼虫有明显滞育性(即一部分幼虫停止发育直接越冬),滞育幼虫的比例因年份、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老熟幼虫,停止取食,入土做土茧在茧内化蛹,土茧能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保证幼虫安全越冬,土茧内的幼虫抗寒性很强,零下30摄氏度冻不死,土茧被破坏幼虫会大量死亡,因此经耕翻后的农田中,越冬幼虫死亡率是很高的,而荒地、邻带边缘,草原越冬的幼虫则很安全,幼虫化蛹前先将茧咬破一个羽化孔,为羽化做准备,然后在茧内化蛹。

防治方法:1、灌溉秋翻深耕,消灭杂草荒滩等,可减轻和抑制草地螟的发生和危害;2、在成虫产卵盛期后未卵化前,铲除田间杂草灭卵;3、用药剂在受害地块周围设置4- 5m隔离药带;4、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或 25%功夫乳油每公顷300ml。

上一篇:日光温室大棚蔬菜雪后管理技术措施 下一篇:浅谈鸭绿江地区燕红桃冻害与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