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利尼描述性评论思想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

时间:2022-09-14 01:43:47

卡利尼描述性评论思想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

【摘 要】美国田野教育家卡利尼提出的“儿童描述性评论”思想,旨在通过对教育的描述性研究而实现教育的人性化,对于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有着积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它使理论研究者重新审视学校促进儿童发展的本质,并使教师形成教学即描述、教师即儿童研究者的教育信念,同时珍视教育中不可测量因素的价值。

【关 键 词】卡利尼;描述性评论;启示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1-0072-03

一、卡利尼和展望学校

帕特丽夏·卡利尼作为美国众多“田野教育家”中最杰出者之一,通过教育实践创造了一套极富启发价值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描述性评论。在其代表作《让学生强壮起来:关于儿童、学校和标准的不同观点》以及《从另一个视角看:儿童的力量和学校标准》两部著作对这一理论以及具体运用作了详细介绍。

卡利尼于1965年9月中旬在美国佛蒙特州北本宁敦市(North Bennington)创办了展望学校(Prospect School)。学校创建之初,班里只有23个学生,年龄介于5~7岁,他们来自于整个本宁顿社区的各个社会阶层。[1]受杜威教育哲学的影响,展望学校致力于促进儿童的发展,展望学校课堂的特征就是学生有大量选择机会,有机会用大量、无限制的而且自然的材料制作东西,能够充分地进行户外活动,阅读、写作和数学的教学都会个别化地关注到每个孩子。在展望学校中,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即通过在日常和持续地观察、记录和描述在课堂里以及孩子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情,来检查学校的实践,以便学校能够自身产生关于儿童、课程、学习与教学的知识。[2]

1991年6月,由于财政问题,展望学校被迫关闭,但同年11月,卡利尼又成立了“展望档案室和教育与研究中心”(Prospet Archives and Center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继续着之前展望学校的工作。[3]虽然卡利尼从未在大学中工作过,但她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深深地影响了大学的教育学院。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教师教育项目负责人费瑟斯通教授表示,每一个进入该项目的本科生都得对一个儿童进行一学期的研究。同时,卡利尼的主要著作还是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教学研究”课程的必读书目。[4]

二、卡利尼描述性评论思想

卡利尼的教育思想,即通过对教育的描述性研究而实现教育的人性化。[5]实际上就是发掘人的创造潜能,用卡利尼的话说,是“一种广泛存在的普通能力:参与世界、成为事物的创造者;这种能力在儿童早期就清晰可见。”[6]对教育的描述性研究,即揭示教育领域中人人都具备的这种“普通能力”——创造,并促进其发展。卡利尼为此提出了集研究、教学、评价、培训于一体的方法——描述性评论。卡利尼这一教育理论借鉴了现象学的观点,提倡让“现象”自己把自己呈现出来,用海德格尔的话讲即“To let that which shows itself be seen from itself in the very way in which it shows itself from itself ”。(让那自身显现者,以自己呈现自己的方式,被从他自身看到。”)[7]

卡利尼反对自然科学“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式。科学思维范式下,他认为现象是复杂多变的,是飘渺不定而难于把握的,现象背后的本质才是确定的。因此,研究者的任务就是透过现象去捕捉本质。而现象学者认为,现象本身就是值得关注的,是自成价值的,任何透过现象去挖掘本质的人都是因为害怕现象的复杂性,转而寻求一种确定性,正如杜威在《确定性的寻求》中所述,人们追求确定是因为害怕不确定带来的安全感的缺乏。

描述性评论珍视现象的独立存在价值,因此它关注每个个体的独特性和复杂性,以及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多样性、关系性。卡利尼提出“描述性评论”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发挥“现象学描述”的“揭蔽”功能,旨在使孩子主动参与世界、与他人交往、主动创造事物、主动学习的行为清晰可见。卡利尼在提出“描述性理论”并把它成功用于儿童研究之后,又将这一理论拓展于课程、教学、评价、教师教育、学校管理甚至家庭中,使整个教育基于“描述性评论”,目的是“把人性以及对人性的珍视看作教育的出发点和核心,从更广义上说也看做社会的出发点和核心。”[8]

卡利尼的“描述性评论”主要以“儿童描述性评论”为核心,“儿童描述性评论”是通过对儿童及儿童作品的持续观察、描述、评论,以“找出每一个儿童作为人、学习者和思考者的优势所在并使之具体化,以便我们能够顺应并加强孩子的这些特质。”[9]“儿童描述性评论”可以由教师或其他成人独自进行,但卡利尼更提倡教师小组合作进行。在小组合作中,大家首先共同倾听、欣赏一个儿童的故事,然后每个人从不同角度来理解、评论儿童,并提出帮助儿童发展的建议。卡利尼在自己多年教学与研究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儿童描述性评论”的基本框架:[10]

1. 身体外表和姿势。

2. 气质和性情。

3. 与其他人(孩子和成人)的关系。

4. 强烈的兴趣和爱好。

5. 思维和学习模式。

这一框架为描述儿童提供了一个参考,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适当调整,不一定要完全死板地套用。“儿童描述性评论”的重要途径是对儿童的作品进行研究,卡利尼及其同事对儿童的作品(如绘画、雕塑、建筑、音乐创作、作文、项目设计等)进行长时间的纵向研究,对每个儿童的作品进行仔细挑选、编目,不少儿童的作品跨度长达9年。在作品中发现每个儿童的特点、一致性和变化,寻找儿童所创造的他们自己的生活和世界的意义。[10]

卡利尼不仅提出了“儿童描述性评论”的理论,并且对儿童评价标准也有了自己独特的观点。卡利尼的“标准观”可以概括为:标准是创造中的人类作品,它受到人类渴望和志向的激励,应该有更深刻和宽广的含义,而不仅仅是可以测量的分数;儿童评价乃至整个教育评价应该确立内在标准的理念:我们热爱事物本身。“爱存在的事物,要爱它的缺点,即使有缺点也要相信它在人性方面已足够了。”[11]珍视不可测量的东西。教育领域中存在的不可测量的东西往往是最有价值的东西,那些可被轻易转化成数字的东西对儿童创造个性的发展而言往往不像它们看起来的那么重要。[12]

三、卡利尼教育思想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

卡利尼教育思想对于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有着积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它使理论研究者重新审视学校促进儿童发展的本质,并使教师形成教学即描述、教师即儿童研究者的教育信念,同时珍视教育中不可测量的因素的价值。

(一)重构学校促进儿童发展的本质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学者资中筠对于我国的教育深表忧虑,她认为,“在中国的所有问题中,教育问题最为严峻。中国的孩子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从幼儿园开始,传授的就是完全扼杀人的创造性和想象力的极端功利主义。教育没别的目的,就只是奔着升学去,而且现在的学校两极分化特别明显,如果进不了所谓的重点,其他的那些学校就变成了放羊的学校。”[13]

我国是一个考试大国,加之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学校教育一直笼罩在应试的迷雾中难以自拔。从学校、教师到学生、家长,几乎都把学校教育看作是升学、升入好学校的一种手段。在这样一种文化的侵染下,学校教育走向了功利主义,背离了学校本应该作为培养人、促进人发展的本质。卡利尼所创办的展望学校向我们还原了学校的本来面目——促进每一个儿童的发展。正如卡利尼所说,她们希望做杜威所说的事情:支撑学校作为“发展的力量”,让学校从其自身的经验和思考出发向前进。[14]

(二)教学即描述

现象学提供了描述性评论的基本原则:“在可能(更不必说是想要)根据逻辑原则抽出和分离出现象的要素之前,我们必须首先进行一项探究,这项探究带我们更为靠近现象——如果你愿意,就进入到现象——的所有复杂性。”[15]在卡利尼看来,教学既是教师观察、倾听、研究儿童心灵的过程,又是教师与儿童共同探究学科、探究生活的过程。[16]通过描述,被描述的儿童就更加受到关注,真正的教育就开始了,最终是这种人的基本价值体现了展望工作独特的教育立场,是这种人的基本价值赋予描述性程序以意义。[17]

在基础教育中,虽然学生本应该处于学校教育的中心,但是在学校教育的压力、限制、训令、制度和日常要求内,他们作为个体的学习者和有独特力量和兴趣的人的价值无法被注意到。有时候教师会发现自己在面对一个学生和课堂的时候很僵硬,陷入了一种没有成果的或者他们甚至不真正清楚的思维方式中。但是,如果教师能够和其他教师或者家长一起做一次描述性评论,他们的思想就能解冻。让教师从多个视角来观察孩子或情境,让他们有新的思想和想象力,让他们生成意义,让他们想象可能性,从而使教学恢复进行。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描述性评论会推动教师和教学向前发展。[18]

(三)教师即儿童研究者

对于教师角色的探讨,在教育理论中已有丰富的阐述。从斯滕豪斯提出“教师即研究者”的口号之后,在20世纪末,美国学者达克沃斯直接提出了“教学即研究”的理论。[19]我国新课改以来教育理论界最为显著的一种教师观就是倡导教师从教书匠转变为反思性实践者。在与一些中小学教师接触的过程中,可以明显感受到:很多教师希望能够实现这一转变,但是苦于没有找到实现这一转变的突破口,从而导致大学教育研究者与中小学教师难以在教育信念上达成共识,甚至出现一些对立。

从卡利尼的“儿童描述性评论”理论中,我们可以找到实现教师这一转变的突破口,即教师成为儿童研究者。正如卡利尼所说:“每周一次的描述性评论至少在两个方面令我们颇有受益……同样受益的还有以教师身份投入到教育儿童工作的我们,我们通过每周一次埋头专注某个孩子的学校生活,那个孩子就成为了解其他孩子和学校本身的一面镜子”,“观察、描述和共享我们对某个孩子的认识和看法,使我们成为受过训练的儿童研究者,也赋予了作为教育背景的、以儿童为中心的呼吁以实质和意义”。[20]

实际上,卡利尼这一教育思想为中小学教师实现专业发展开启了一扇窗,如何让幼儿园教师从看似繁琐、单调的教学中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自身成为一个儿童研究者。具体而言,中小学教师可以独自选择班级中某一个或某几个儿童,进行一定时期的追踪式观察、描述性研究,也可以几名教师一起形成一个研究共同体,以描述、各自陈述的方式交流研究成果。

(四)珍视教育中不可测量的东西

在所有的评价中,最困难的评价莫过于对人的评价,在学校教育中,对人的评价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评价方式。在实际中小学教育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往往出现了简单化、结果化、分数化的现象,较多关注学生在学业层面上的表现,并且较多关注学生取得的学业成就,同时以分数的方式来向学生反馈教师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不仅无法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且很可能伤害到学生脆弱的心灵,影响学生健康成长,也会误导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

实际上,儿童在教育过程中诞生的精彩观念、情感上的体验与经验的积累都很难用量化的方式测得。而教育中最弥足珍贵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测量的方法获得的,这正是教育的魅力与价值所在。正如卡利尼所提倡的那样,我们不要奢求单纯从幼儿的行为去判断他是否有所发展,一些难以测量与捕捉的东西正在儿童内心中悄悄生长。

描述性评论最具有启发性的观点认为,个体是独特的、复杂的存在,并且珍视、欣赏这种人与人的差异性与多元性。霍金早在2000年时就说过:“我认为21世纪是一个复杂性的世纪。”[21]在我国基础教育实践中,实在是需要教育决策者和教育实施者多一些卡利尼式的思想,持续关注发展中的儿童的全部生长经验,[22]并研究儿童、让教学变成描述、珍视教育中不可测量的东西,从而还原学校培养人、促进人发展的本质。

参考文献:

[1][2][3][9][14][15][17][18][20][美]马格丽特·赫姆莉,帕特丽夏F·卡利尼编.仲建维译.从另一个视角看:儿童的力量和学校标准——“展望中心”之儿童叙事评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5:7,8,引言6, 13-14,8,131,133,129,15.

[4][5][10][12][16]张华.教学即描述——卡利尼教学思想管窥[J].全球教育展望,2008(5):13,15,16,17,17.

[6][8][9][11]Carini,P.F.(2001).Starting Strong:A Different Look at Children,Schools,and Standards.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20,1,4,159.

[7]Heidegger,M.(1962).Being and Time.New York:Harper and Row:58.

[13]钟刚.资中筠:中国教育不改变,人中都会退化[EB/OL].http:///culture/books/201208/30751.aspx,2012-8-2.

[19][美]达克沃斯著,张华等译.精彩观念的诞生——达克沃斯教学论文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77.

[21]Brent Davis,Dennis plexity and Education[M].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Inc:3.

[22]Max van Manen.The Tone of Teaching[M].The Alt-house Press:26.

上一篇:倾听心灵的快乐音符 下一篇:论“洞穴之喻”对现代教育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