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面部脂肪瘤的治疗体会

时间:2022-09-14 01:37:45

颌面部脂肪瘤的治疗体会

【摘要】 目的 探讨口腔颌面部脂肪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原则。方法 回顾9例口腔颌面部脂肪瘤临床资料并回顾相关文献。结果 口腔颌面部脂肪瘤常表现为无痛性肿物,超声图像上,脂肪瘤呈实质性或等回声区,境界清晰,可区别肿瘤是实质性、囊性或混合性,有无包膜及动静脉情况,CT和MR上,脂肪瘤有特殊的密度和信号,CT显示为边界清晰,均匀低密度灶。MR上T1W及T2W均呈高信号,增强后未见显著强化。所有病例均采用手术切除肿瘤,术后经6个月-5年随访,未见复发。结论 B超、CT与MR有助于口腔颌面部脂肪瘤的诊断,手术切除治疗效果好。

【关键词】 口腔颌面部;脂肪瘤;手术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15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243-01

脂肪瘤是一种肿瘤实质细胞为脂肪细胞的良性肿瘤,大约13 %的脂肪瘤发生于头颈部,本文就其临床表现和B超、CT、MRI检查分析口腔颌面部脂肪瘤的诊断和治疗,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自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了9例经病理确诊的口腔颌面部脂肪瘤,其中男7例,女2例,男:女=3.5:1。年龄15-75岁,平均51.8岁,其中44岁以上者8例,占88.9%。原发部位颌下区3例(其中1例原发于双侧颌下),腮腺区2例,颊部1例,口底1例,颏部1例,软腭1例;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18年。平均3年4个月。

1.2 临床表现 肿瘤常表现为无自觉症状而缓慢增大的肿块,形状一般规则,边界清楚,质地以软为多见(8例),有时尚可表现为假囊性肿块(腮腺区,1例);肿块活动度明显7例,而位于软腭、口底部者则不明显;肿瘤表面光滑,无结节状,无压痛,与皮肤无粘连,无压缩性,移动试验呈阴性;穿刺检查一般不能抽出液体,本组患者中有1例腮腺区脂肪瘤囊性变抽出少量乳白色油状物,此有助于临床诊断。

1.3 治疗 本组9例术前均先行B超、CT、MR检查,并采用外科手术治疗,位于腮腺区者,同时进行肿瘤十部分腺体摘除+面神经解剖术。位于颌下区者,采用保留颌下腺将肿瘤完整摘除的术式,术中注意保护面神经下颌缘支。其他部位者,采用肿瘤包膜外将肿瘤完整摘除的术式。

2 结 果

2.1 B超检查结果 灰阶肿瘤多呈圆形、椭圆形或梭形,见清晰完整的或较完整的包膜反射6例,内部回声呈均质伴细点状伴有短条状光带2例,肿块后方的回声无显著变化,另软腭脂肪瘤未行B超检查。CT检查显示口腔颌面部肿物,边界清晰,呈均匀低密度灶,CT值-60HU-120HU。MR显示口腔颌面部软组织块状影,T1W及T2W均呈高信号,增强后未见显著强化。

2.2 本组9例均采用外科手术治疗,病理证实,术后随访4个月至5年,均未见复发及恶变。

3 讨 论

3.1 脂肪瘤可发生于任何脂肪组织,多发生于躯干和四肢,发生于口腔颌面部的脂肪瘤较少见[1]。通常以单发多见,也有多发的。就发生部位来说,据多数文献记载,口腔颌面部脂肪瘤多好发于颊部粘膜处,其次是舌部、口底部和下唇部,也偶发生于牙龈和下颌骨内。Macgregor等统计57例口腔脂肪瘤,其中以颊部24例、舌部11例、口底部8例、下唇部6例等为多见[2]。

3.2 临床上常表现为无自觉症状而缓慢生长的肿物,质地软,有韧性,表面光滑,无压缩性,无移动改变,它们是口腔颌面部其他良性肿瘤少有的特征穿刺一般无通畅血性或囊性液体抽出,有时可抽出少量乳白色油性液体,本组中有1例行穿刺抽出少量油性液体,有助于诊断。

3.3 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肿瘤的全面评估,对口腔颌、面部的浅表脂肪瘤一般可采用超声检查。深部的脂肪瘤则必应用CT或MRI检查,方可明确其范围和性质。超声图像上,脂肪瘤呈实质性或等回声区,境界清晰[3-4]。临床上常用的灰阶B超检查的特征多表现为肿瘤呈圆形、椭圆形或梭形,大多可见完整或较完整的包膜反射,内部回声呈均质,有时可见少量细点状或短条状光带,包膜后方的回声多不发生改变。另外,B超的彩阶检查可表现出境界清晰,周围有蓝色线条状回声,内部回声呈绿色和黄色的均质混合回声,嵌有蓝色点状和细线条状光带,有助鉴别肿块的性质[5],但不能显示下颌骨后面的组织。CT和MR上,脂肪瘤有特殊的密度和信号表现,一般不易和其他肿瘤混淆。脂肪瘤的CT值一般为低于水的负值,病变边界清晰。有时肿瘤内可有纤维条索分隔。CT平扫,脂肪瘤多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界光整,均匀低密度灶,其CT值为-40HU――-120HU,较大的病灶边缘常出现弧线形或斑点状钙化。增强扫描,肿瘤无强化,一般不引起明显的占位征象。王中秋[6]等认为鉴别脂肪瘤与脂肪肉瘤,CT平扫如在极低密度的瘤体中、可见一些等密度的条状或块状软组织并在增强扫描时可见强化,则应考虑脂肪肉瘤。MR有多方位扫描,无骨伪影等优点,对于CT不能发现的小病灶,MR检查也能发现。脂肪瘤的T1驰豫时间短,T2驰豫时间长,在MR上形成特征性表现,脂肪瘤在T1加权像和T2加权像上均为高信号表现,随回波时间延长,信号依次衰减。MR脂肪抑制成像序列的应用对诊断脂肪瘤具有特殊的意义。CT和MRI检查能较好地提供肿瘤的大小、位置,肿瘤边缘是否光滑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同时可从病变的密度、均匀度、影像形态学特征、增强效应、有无邻近骨质破坏和颈淋巴结肿大等了解肿瘤的性质[7]。

3.4 脂肪瘤的治疗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同时需强调第一次手术治疗的彻底性,手术在肿瘤包膜外分离,将肿瘤及少量正常组织完整摘除,它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当肿瘤位于腮腺时,可按腮腺良性肿瘤的手术方法进行;位于颌下区者,可行在保留颌下腺的同时行肿瘤切除术,若肿瘤位于颌下腺内,则可将肿瘤和颌下腺一起摘除其他部位者则将肿瘤周围部分正常组织摘除。脂肪瘤的预后较好,一般成人患者的复发较少见。国内曾有报[8]认为18岁以下的患者易复发,且多次复发后可发生恶变,因此对生长快,形状不规则,质地不软,移动差的脂肪瘤采取扩大切除的手术方法,同时也要切除活检时所经过的软组织,其手术后的长期随访不可忽视。

综上所述,口腔颌面部脂肪瘤发生率较低,B超、CT与MR有助于口腔颌面部脂肪瘤的诊断,手术切除治疗效果好。

参考文献

[1] 向学熔,范小平.口腔颌面部脂肪瘤25例临床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1,17(7):549-550.

[2] Macgregor,A.J,Dyson.D.P:Oral lipoma Os.OM.OP,1966,21:770.

[3] 邱蔚六,余强,燕山.颌面颈部疾病影像学图鉴[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67.

[4] Gritzmann N,Hollerweger A,Macheiner P.Sonography of soft tis2 sue masses of the neck[J].J Clin Ult rasound,2002,30:356-73.

[5] 徐秋华.软组织肿块的高频B超[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3,9(6):391.

[6] 施增儒,王中秋,吴树春,主编.五官CT和MRI诊断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575.

[7] 谭汉提,潘朝斌,等.咽旁间隙脂肪瘤3例报告[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4,20(9):559-560.

[8] 曹建广,周树夏,刘艳普,等.口腔颌面部脂肪瘤的临床分析[J].口腔医学,1995,15(1):18-19.

上一篇:手术室专科化管理探讨与应用 下一篇:葵花籽油对实验性胃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