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建筑大体积混凝土基础工程施工工艺分析

时间:2022-09-14 01:30:01

房屋建筑大体积混凝土基础工程施工工艺分析

【摘 要】房屋建筑大体积混凝土基础工程施工时,为克服水化热过高、干缩变形大而引起的裂缝,通常在混凝土配合比、施工方案与工艺、施工技术与组织、温度测控等方面采取措施,保证施工质量。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分析了该工程地下室底板混凝土结构施工特点,介绍了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过程以及质量控制措施,以供类似工程参考。

【关键词】地下室底板;大体积混凝土;质量控制;施工技术

1、工程概况

湖南某房地产开发项目工程,地下室底板由主塔楼底板和裙楼及回迁楼、公寓楼底板组成,总面积约3.18万m2。根据后浇带把地下室底板划分为18块,每块底板的混凝土单独一次连续浇筑完成。其中主塔楼地下室底板厚度为中间核心筒部位4.5m、外框筒部位4m,再向外厚度变成2m,面积约3000m2,浇筑混凝土量约14300m3,混凝土强度等级C50。

2、地下室底板混凝土浇筑

2.1设备及泵管布置

主塔楼底板混凝土需要8台输送泵同时浇筑A区底板,1台备用汽车泵。现场有出入口4处:南大门、东南大门、西北角大门及东北角大门。混凝土浇筑时,各大门均设混凝土泵送设备。

2.2浇筑及振捣

由于主塔楼A座底板混凝土浇筑量较大,约1.35万m3,每台泵的泵送能力为30m3/h,需采用8台泵浇筑,另准备1台汽车泵备用,施工中应确保每台泵连续运转。每台泵在现场至少有2台罐车供料,确保混凝土连续施工。布料时,相互配合,平齐向前推进,以提高混凝土泵送效果,确保上下层混凝土结合,为杜绝混凝土接槎处出现冷缝,计算混凝土浇筑的最小需求量。若不出现冷缝,则混凝土浇筑需求量为:53m(南北向长度)×0.5m(浇筑分层厚度)×20m(流淌长度)×2(按2层考虑)/8h(缓凝时间)≈132m3/h。现场应将混凝土入模坍落度控制在(160± 30)mm。

为保证浇筑对周边不产生太大影响,将考虑在周五晚交通高峰后开始,周一早高峰之前结束,因此考虑在2.5d内浇筑完成塔楼底板,混凝土需求量为:14300/(24×2.5)= 238m3/h,因此塔楼计划混凝土需求量为238m3/h。

初始浇筑筏板时,由于板厚>3m,采用串筒将混凝土自泵管出口送至作业面,以减小自由落差,防止混凝土离析、分层。串筒架设如图1所示。

浇筑方法采用“斜向分层,薄层浇筑,循序退浇,一次到底”的连续施工方法。

为保证每处混凝土初凝前被上一层新浇混凝土覆盖,采用斜面分段分层踏步式浇捣法,按1∶6坡度自然流淌,分层厚度≤500mm,分层浇捣使新混凝土沿斜坡流一次到顶,使混凝土充分散热,从而减少混凝土热量,且混凝土振捣后产生的泌水沿浇捣混凝土斜坡排走,保证混凝土质量。

图1串筒架设示意

2.3泵管加固措施

整个底板均采用混凝土固定泵浇筑。由于基坑较深,泵管必须按阶梯形设置,防止堵管,泵管架需与基坑腰梁拉接以提高稳定性。为避免泵管振动影响底板钢筋位置,泵管需架设在支设的钢管架上,在钢筋面上采用垫橡胶轮胎的措施,缓冲输送泵的冲击力。如图2所示。

图2 混凝土泵管竖向加固示意

3、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质量控制

3.1浇捣时间控制

根据超厚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流淌摊铺面及收头等因素,考虑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控制在8h以上,两层混凝土浇筑时间差≤6h。

3.2泌水处理

大流动性混凝土在浇筑和振捣过程中,必然会有游离水析出并顺混凝土坡面下流至坑底。为此,在基坑边设置集水坑,通过垫层找坡使泌水流至集水坑内,用小型潜水泵将过滤出的泌水排出坑外。同时在混凝土下料时,保持中间混凝土高于边缘混凝土,这样振捣后,混凝土的泌水现象得到克服。当表面泌水消去后,用木抹子压一道,减少混凝土沉陷时出现沿钢筋的表面裂缝(见图3)。

图3泌水处理

3.3表面处理

由于泵送混凝土表面水泥浆较厚,浇筑后须在混凝土初凝前用刮尺抹面和木抹子打平,可使上部骨料均匀沉降,提高表面密实度,减少塑性收缩变形,控制混凝土表面龟裂,减少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闭合收水裂缝,促进混凝土养护。在终凝前再进行抹压,要求抹压3遍,最后1遍抹压掌握好时间,以终凝前为准,终凝时间可用手压法把握。

3.4混凝土配合比

本工程混凝土配合比(kg/m3)为:P·O42.5水泥∶水∶中砂∶5~25mm石子∶5~10mm石子∶Ⅰ级粉煤灰∶S95矿渣粉∶SP-8CR泵送剂=245∶102∶724∶945∶ 105∶100∶95∶4.4,水灰比为0.38。

3.5混凝土测温控制

本工程混凝土底板浇筑量大,且要求一次连续浇筑,浇筑后在混凝土硬化过程中释放大量水化热。混凝土内外温差增大,容易产生较高温度应力和收缩应力,处理不好会导致温度裂缝,影响结构使用性能。因此,对于塔楼底板大体积混凝土的测温监控成为本工程的难点之一,必须予以重视。

测温时应记录表面温度(即覆盖层和混凝土表面间温度)、20cm处温度、中心温度、底部温度。测温时,升温阶段(一般在浇筑后72h内,具体以测温数据为准)2h测量1次,降温阶段每4h测量1次。当混凝土内部最大温度与大气温度之差

先用温度计测试环境温度及混凝土表面温度,然后用测温仪按测温点的编号顺序测试,待测温仪的显示数字稳定后(一般每点≥3min)读取数据,并与前一次测试温度数据对比,当温度升降变化确定是在正常范围之内才予以记录。如发现温度数据异常,应在该测试之后0.5h进行1次复测。

3.6混凝土养护

3.6.1保温保湿自然养护

混凝土在浇筑完成接近初凝时,在上部覆盖1层塑料薄膜,以保证混凝土早期水分散发不会太快。当混凝土达到初凝后,在上面覆盖3层麻袋(总厚度达到设计厚度),并在上表面覆盖1层塑料薄膜,以加强保温层的不透风性能,及防止突降雨水降低混凝土表面温度。

3.6.2模板带水养护

在混凝土浇筑完后,模板不予松动和拆除。对于无模板部位(如采用快易收口网的侧面部位),则需在外侧用铁钉钉上1层或数层麻袋,以保证混凝土内外温差≤25℃。

由于在养护开始阶段混凝土温升比较快,在第1~3天每2h进行1次测温;第4~28天每4h进行1次测温。内外温差25℃,及时增加覆盖保温。养护层厚度应根据混凝土温度情况及时调整,如内外温差

3.7底板后浇带

后浇带混凝土要求掺膨胀剂,强度提高1个等级,接槎处设置膨胀止水条。后浇带混凝土使用比原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一级的微膨胀混凝土浇筑,后浇带施工时应先进行清理、调直钢筋,在凿除松动和不规则的混凝土前,在其两边弹墨线,然后按墨线凿除,使后浇带两边整齐,成一条直线,安装止水条,用水泥钉固定。浇筑后浇带混凝土前,应先浇水湿润,使旧混凝土充分吸水。底板后浇带的做法如图4所示。

图4底板后浇带

图中A为C15混凝土垫层厚度;C为建筑防水层厚度,遇水膨胀止水条应具缓膨胀性能,其7d膨胀率不应大于最终膨胀率的60%,止水条应采用水泥钉固定,间距200~500mm。

3.8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

本工程为超高层建筑,其基础部分属于典型的大体积混凝土,具有块体相对较厚、体积相对较大、整体性要求高、混凝土强度等级与抗渗等级较高的特点。因此,如何控制混凝土的内外温差、温度变形(应力)引起的裂缝,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抗裂和抗侵蚀性能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

3.8.1混凝土级配调整

采用掺粉煤灰的方法,优化混凝土级配,减小水灰比。应充分利用混凝土后期强度,经与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协商,确定混凝土采用90d强度进行评定。但增加留置3,7,10,14,28,60d强度试块各1~3组,用以观察混凝土的强度变化情况,为工程施工(如钢结构安装)提供强度依据。90d试块按规定留设,用以对混凝土进行强度评定。

3.8.2降低混凝土入模温度

尽可能降低混凝土入模温度,入模最高温度控制在35℃内。混凝土采用斜向分层浇筑,并注意加强混凝土振捣。

3.8.3加强混凝土养护

在混凝土表面标高控制完毕振捣密实后,在其表面覆盖1层塑料薄膜,以保证混凝土表面水分不外泄。混凝土初凝可上人后,即在上面覆盖麻袋及最顶层塑料薄膜。在墙、柱中部,也需将塑料薄膜剪成小条覆盖保水养护。

3.8.4防渗措施

加强对混凝土配合比的监督,要求商品混凝土供应商严格按设计要求的防渗等级进行配合比设计,力求做到混凝土配合比的最优化,同时还应严格控制混凝土的生产和运输。加强现场混凝土的收料及泵送管理,严禁向混凝土中添加生水和超过初凝时间后向泵车倾倒混凝土。浇捣混凝土应密实,振捣棒应连续振动,不能漏振。

4、结语

本工程由于施工技术措施、组织措施及养护措施落实到位,效果良好,施工结束后,跟踪观察未发现底板裂缝。实践证明,要防止和控制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浇筑后产生温度裂缝,必须严格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施工过程中要合理降低浇筑速度和减小浇筑层厚度,浇筑后要进行测温,随时掌握大体积混凝土内温度变化,以便及时调整降温及养护措施,将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内外温差控制在25℃以内,降低混凝土的温度应力,有效控制有害裂缝的出现。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GB50010— 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罗璇.后浇带设计施工浅析[J].重庆建筑,2005(9):60-62.

[3]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JGJ130—2011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上一篇: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 下一篇:论土方填筑与压实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