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统计制度执行与方法改进探析

时间:2022-09-14 01:16:07

工业统计制度执行与方法改进探析

【文章摘要】

提高工业统计制度的执行率,重在统计方法的改进与完善,需要在统计管理体制和统计方法应用上进行改进与创新,如何从“全面执行统计制度,不断改进和完善统计方法,应用统计软件和加强统计人员业务学习,推进网络报表”等,来提高统计工作质量的方法、理论进行探析和分析,对提高企业管理起到推进的作用。

【关键词】

统计制度;方法;措施;改进

0 引言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企业把生产的产品,通过已建立、培育的市场实施销售,来获取盈利,企业得以持续性发展。在企业生产和销售的统计中,一般考量市场占有率和市场覆盖率两项经济指标:

市场占有率是指企业的产品,在市场的销售量与市场同类产品销售的比列;在市场需求量既定的条件下,产品销售量决定市场占有率;产品的竞争能力由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为主要因素,就是说,在市场同类产品的质量、价格和售后服务条件相同下,以绝缘的优势竞争就能提高市场占有率,所谓的优势,则是在产品质量、性能方面需要创新。因此,企业要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实力,必须在保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在创新功能和降低成本上下工夫。

市场覆盖率是指企业产品,实际销售地区域与同类产品在全部销售地区数量的比列。直接反映产品消费者认可的程度、市场占有的广度和产品的辐射能力。

这两项指标能够清晰地反映出企业产品占有市场能力的强弱;通过对市场占有率和覆盖率指标的比对、分析,研究和制定产品实现扩大销售量的目标和战略。

产品质量统计指标包括:反映产品外观性质量和产品技术性能;从产品合格率和返修率这两项指标反映出生产产品能够拿到市场销售的数量;企业通过车间成品质检合格率来反映生产工艺执行情况。通过对返修量的统计,找出产品影响应用质量因素,从完善生产工艺,加强生产过程管理和生产过程的有效监控和管理,来提升产品质量。

采取有效的控制手段,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可控、能控、在控;保证产品质量,能够有效降低各种资源的浪费,增强和提高企业有(无)形资产价值和形象以及市场占有率,是提高的经济效益有效途径。

1 现行工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统计报表多、数据收集难

从现行的数据统计来看,统计力量分布是呈倒金字塔形状,基层统计工作量大且力量薄弱;首先是数据的收集工作,报表中的调查项目多,其对应收集的数据多,其直观性与相关性的数据,对其进行筛选、审查再计算和汇总;其次是县级向市上报的工业统计报表有:月报2种,季报1种,共三种。而承担工业统计工作的一人还承担着其它方面的工作。

面对上百家中初级规模以上企业,每次用电话催报报表,其催要和等待时间耗费精力大,赶时间疲于完成报表工作,其工作量和压力可想而知;而多数企业是兼职统计,为了完成任务,以估计代替统计,造成工业统计源头数据不准,基础性数据的准确性无法核实;部分企业无视统计报表的时效性,部分企业借故推托、迟报,甚至拒报;催要报表占整体工作50%以上,严重影响数据分析和汇总。

1.2统计报表上报时间早于企业会计结算时间

按照工业统计制度规定,工业企业的《工业产销总值及主要产品产量》和《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在每月月后2日及12日前由县级统计、汇总和上报,也就是企业要在月后1日及11日前分别上报这两种报表。对于规模较大、业务量多的企业来说,主要经济指标的数据来源于财会报表,而企业财会报表的时间在月后15日左右,这个期限前与会计结帐时间不一致,统计报表早于企业会计结算时间,企业迟报统计报表,统计数据也会失准。

1.3工业统计指标的设计还有待于完善

如《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中“工业中间投入”的计算,中间投入在工业统计中是计算工业增加值的主要依据;其指标性数据不能直接从企业财务报表中获取,则从企业原始台帐或凭证中去查取相关的数据后,再按照统一的计算方法、口径得出结论性的数据。

在统计工作的实践中,如企业上缴税金,目前企业填报的《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中,只设计了“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和“应交增值税”两个项目,没有涵盖企业的全部税种,不能反映出企业实际上缴情况,根据财务制度,企业除了印花税直接交纳外,其他税金均通过“应交税金”的科目核算,应考虑在表中增加“应交税金”这项指标。

2 探索工业统计制度方法改进的新思路,具体有以下四方面的设想:

2.1科学合理制定实用的工业统计限额标准

工业企业限额标准是工业统计工作中的重要工作,根据县级统计工作的开展情况,应考虑适当提高限额标准,提高工业企业的入统标准,体现“抓大放小”的统计原则;在考虑统计指标体系改进时,首先要考虑对不具备代表性和不能反映经济增减性的指标,适当删减;再考虑科技投入、科技贡献份额、高新技术、名牌产品等指标的增加,逐步以数据抽样统计代替全项数据报表,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统计指标体系;即减轻基层数据统计的工作量,也减轻限额以上企业报表的工作压力。

2.2巩固完善统计调查的方法

统计工作的调查方法应用,是做好统计工作的前提,调查方案的设置:一是能用抽样或重点调查的项目,就不采取普查的方式;而需要重点调查的项目最好与典型调查相结合,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二是不同的调查方法是从不同观察角度取得的数据性资料,无论是开展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全面调查活动,其数据必须是准确性、时效性强,与相关数据因果相联,以更全面、客观地掌握基本经济情况和发展态势。

考虑兼顾多种途径的使用,来满足统计工作不同需求,针对个别企业统计报表的数据虚假、估数象,甚至个别私营企业以“浮夸”的形式出现在报表中,与结论性的数据不能相互衔接;应采取调查的方式来防范和杜绝。

2.3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的提高是做好统计工作的保障

统计工作的有效开展依靠扎实的基础,包括:完善必要的统计机构和机制、建立完整的统计台帐和制定合理的工作流程、畅通报送的渠道等;注重统计人员对业务知识和相关科学知识的培训和补充,提高统计数据分析能力,配备与工作任务相适应的人力;保证指标计算方法、口径与上级的要求统一,以满足基层单位通过网络报表的及时性、准确性;保障数据准确的唯一性,全面提高统计工作的效率。

3 结束语

工业统计制度方法和改进,是一项复杂性、项目繁多的系统工程,要保障统计工作有效开展,首先是熟练地运用《统计法》赋予给统计人员的权利和义务,以法律保障统计制度的有效落实,全面树立统计工作的权威性、严肃性和时效性,按时上报统计报表,杜绝瞒、漏、迟或拒报的现象;其次是针对统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根本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全面完成工业统计工作任务,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源头数据;再次需要我们在统计管理体制和工作方式上大胆改进与创新。从提高统计人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入手,保证统计制度的有效落实与执行,坚持“删繁就简,保障重点”的工作原则,实时推进网络报表,提高统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王丽敏“试析数据质量对企业统计工作的影响”《管理学家》2012.10.

[2]李俊“数理统计模型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管理学家》2012.12.

上一篇:理解统计之我风 下一篇:高职院校会计信息化现状及建设思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