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中英语分层次教学

时间:2022-09-14 12:37:26

浅议高中英语分层次教学

【摘 要】 随着英语高效课堂的推进,新课标所提出的“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要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新课标注重了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学生学有所成,充分发展为目的。

【关键词】 分层教学 英语教学 高中英语

英语教学中的分层次教学,就是要求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中存在的差异性,按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不同的学习水平,采取不同的教学对策,有区别地设计和进行教学,并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以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1. 分层次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课程的改革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是基础教育的出发点。教育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基础;教是以学生的学为前提,以学生潜能的发挥及个性的张扬为条件和归宿。“分层尝试”的教学,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实施因材施教,解决教学要求的整齐划一性与学生实际学习可能的差异性之间的矛盾。

1) 高中英语分层次教学实验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局限性,同时也要求新的教学组织形式;

2)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使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统一;

3) 有利于因材施教,促进英语教学的发展;

4)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5) 实施分层次教学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2. 分层次教学的原则

2.1 互相尊重、平等、自愿原则

分层次教学本着尊重学生的意愿原则,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的建议,消除学生跨入较低层次就放弃自己的顾虑,帮助学生做好心理铺垫,尽力向学生解释清楚这样做的理由和原因,是为了他们自己的长远的英语学习,决非学生心理上认为的被划分为三、六、九等,使学生产生受到歧视的错觉。在层次的划分上,通过几次小考测试及入学成绩的摸底和入学初期中测试的英语成绩,客观地认定学生的目前发展水平,建立各个阶段的跟踪记录。随时根据需要,客观的重组再划分,这是因为学生的发展是动态的过程。

2.2分层施教,注意个别辅导

课堂教学在讲授同一教材内容时,以相应的三个层次(A、B、C三层)的教学内容程度做参考,从最低点起步,分类指导,异步分层,做到教学“分合”有序,“动静”结合,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有条不紊的引导与指挥下,顺利地完成各自的学习任务。比如,A层学生爱好广泛,求知欲强,有扎实的英语功底,学习成绩优秀,有超前学习愿望;对于他们要给他们创造发挥的机会,使之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B层学生学习自主性较强,智力因素好,学习成绩不够稳定,但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对于他们要启发点拨,提示指导,寻求学习规律。C层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对弱些, 学习缺乏自觉性,学习有一定的困难,对于他们,教师要耐心扶持,或由B、A层学生结对帮助。

2.3激励性原则

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课题具有求知的需要、认识的兴趣,以及获得知识的胜利感和欢乐感。在这种动机激励下的学习会给学生带来认识需求的满足,是“自我奖赏”的最有效方式以及保持永不衰竭的求知欲望的持久动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情景、设置悬念,激发学习潜在的认识兴趣,以“从动机走向目的”来组织教学,满足学生各种层次的需要,同时,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不断地感受成功的体验,充分发挥其激励功能,使其对学好英语充满信心,愉快地进行学习。

2.4练习和作业的分层

练习和作业是课堂教学反馈的形式之一。传统的英语作业布置方法即“一刀切”的做法显然是不符合因材施教以及分层次教学的原则的。根据分层次教学的要求,练习应设计成基础题、提高题和综合题。基础题可以计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去做,只完成与教学相关的基础知识,重在知识的验证和记忆,减少心理压力,保证学生能保质保量完成作业,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提高题可以让中等程度的学生去做,侧重基础知识的熟练和知识灵活运用技能的提高;而综合题要让那些“吃不饱”的学生不断提高创造性思维和应变能力,从而满足旺盛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

3. 结束语

学生不仅仅在学习方式上存在差异, 在思维类型上也有所不同。不同层次的学生, 由于水平层次、学习方式思维风格的差异, 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方法, 都要有利于学生扬长补短, 都要体现启发式教学的思想, 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主动地学习和探索。

[1] 孙丽娟. 高中英语分层次教学理论与实验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06.

[2] 文海霞. 高中英语班内隐性分层教学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07.

[3] 霍玉清. 浅谈高中英语分层次教学[J]. 新课程(中学版), 2009(07).

[4] 王学艳. 高中英语分层次教学的有效实施[J]. 考试周刊, 2010(02).

上一篇:新课导入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下一篇:初中牛津英语情境化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