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道:文化为魂

时间:2022-09-14 12:19:07

绿道:文化为魂

当我们翻开一幅地图的时候,将一个个城市串联起来的就是道路,正如国家科技部调研室主任胥和平所说:“社会就是由道路连接的版块。道路对于我们社会发展来说太重要了。”自古以来,陶渊明就在《桃花源记》中写道“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而让人充满遐想的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功能并不仅仅是贩卖商品,更多的是传递文明。“绿道”文化隐含在内部的更多的是一种给人恬适的感觉、一种回归的感觉,是蕴藏在绿道内部的一种人对自然的文化认同感、一种对生活的喜爱与陶醉。

绿道网上搭建的学习基地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自古以来道路就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传承下来的文化需要通过载体传递给进入文化区域的人,这也许就是所谓的教育。

“以文化绿,以道载文的绿道就像是金缕玉衣中的金缕,不仅串联起了散落在岭南的明珠,还串起了岭南文化。”南方日报社社长周洪威说。由绿化带、驿站、自行车道等组成的绿道,如今连接起区域内的主要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居民区,供人们休闲及享受自然风光。

主要并最先试点的6条珠三角绿道无论是以生态和都市休闲、文化休闲、山川田海、大山大海为特色的绿道,她们都有各自的文化内涵。除此之外为方便游客休闲与休息,广东省已建成了具有全省统一的简洁鲜明的标识系统的171个驿站和休息点。不论是3月休闲之余还可赏樱花的蕉门驿站,风景秀丽、富有岭南特色的小洲村驿站,还是建设在树林的缝隙中濒临大海的海天驿站,她们也都有自己所属的文化底蕴。

但仅有这些自然的教育似乎还难以呈现绿道的文化意义。北京交通大学教授余青认为,通过美好的景观来教育国民,提高国民素质仅仅是绿道教育功能之一,如果可以放开思想,把这些线行廊道充分打开利用,拓展更多的休闲空间,就会有更多的场所让人们受教育。“在美国有一个特殊的61号公路,它是沿密西西比河蜿蜒行进的,被人们称为‘母亲之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条公路虽然交通功能衰退,但文化的、游憩的功能开始显现。于是,美国政府沿公路做了一些停车场、休息区、观景平台,配套自驾车服务的设施,如自驾车租赁、交通救援。特别是,为了把故事讲出来,解说系统和标识系统十分完善,和一般的景区景点有所差别。”余青建议,珠三角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发源地,也是现代工业文明、商业文明和后现代社会特征展示比较早的地区,可不可以依托绿道这样一条线,让它成为新的社会文明的一个展示的地方,以作为对岭南文化的一个有力补充,从而又会催生出一个新形态的岭南文化。这种将传统的、现代的,或者是有广东特色的历史人文因素植入到绿道中去的文化将会让更多的人在休闲之余有所收获。

在城市规划设计院做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杨龙在接受《休闲,榜》杂志记者采访时说道:“绿道的文化性建设应当从源头抓起,首先在项目策划、规划过程中就应当考虑其文化性,加强文化元素的渗透,将抽象的文化进行创意性表达与场所化,给市民提供一个公共参与、平等、共享的文化空间。”

绿道是一个动态的学习平台,既可以展示广东的山水底蕴、生态和人文美景,而且可以借助绿道的网络,使文化交换更有载体。绿道也像一个流动的演出舞台,人们既是演员又是观众,但不论是演员的参与还是观众观看,他们都能从中感受生活中的新旧文化。

多样化发展

长达2372公里的珠三角省立绿道网,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有各精彩,串联起广东各市的山水、田园、历史人文景观,并向城市社区和村庄延伸,形成“绿道成网、景观相连、景随步移、人景交融”的格局。

华南理工大学城市规划教研室主任周剑云表示:“绿道建设应该遵循最少干预的原则,如果绿道经过历史场所就要尊重这一段历史,不是将主观意志、主观愿望投射到这些场所里,而是让场所自身的特征显现出来。我们应该尊重与强化历史的文脉,凸显各地文化的特殊性,以契合生态文化的普世价值观。”因此广东省在进行绿道规划时就已将绿道与沿线的文化遗迹、历史、建筑特色、传统文化街区、人文景点和文化设施串联在一起,让绿道即在拥有生态和休闲功能的同时,又展现了所在城市的现代与传统文化魅力和历史人文古韵。

肇庆绿道将城市与山水融合,广州增城、从化绿道体现出山水田园、荔乡风光,深圳湾绿道突出了滨海风情,佛山则体现了千灯湖的鸟语花香,更有东莞松山湖绿道的峰峦环抱湖鸟轻鸣,还有珠海香洲绿道等闹市中的都市绿道与斗门绿道的郊野风情。“广东绿道可谓是条条都不一样,有各自的特点,例如连接深圳南海酒店至红树林海滨生态公园的绿道体现的是滨海风光,而串联龙岗自然、人文景点与居民点的深圳2号绿道则更多的是体现自然、生态与健康的特点。隔一段时间体验一下不同特色的绿道,让绿道体验不再仅仅是枯燥骑车运动,而是真正的休闲旅游。”在深圳工作的湖南人周莉说。

但也有不少广东市民认为广东绿道个性少,共性多,广州市民王先生说:“广州绿道缺少个性,文化内涵不够丰富,新鲜感渐少。”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博士、夏安桃副教授在接受《休闲,榜》杂志采访时指出。“民众觉得绿道文化不足的原因主要归结于以下几点:其一,绿道近几年才开始兴起,发展的历史比较短,国内外对文化绿道的概念都缺乏统一的定义,更加缺乏相关的标准与规范。其二,国内绿道的规划还处于启蒙与探索阶段,对文化与绿道的融合还没有现成的经验与套路。其三,绿道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重视不够,人力、财力资源投入有限,文化相关制品投入受到制约。其四,目前国内绿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公众参与程度不够,尤其是相关旅游、文化方面的专家。其五,文化属于抽象性的东西,如何进行物化与绿道相结合,实现有形与无形相结合有一定难度,要想达到古人‘天人合一’的境界更不容易”,夏安桃说:“我们在借鉴学习国外经验的同时,要进行文化创新与本土化,深入挖掘文化背后的产业链,通过绿道拉动周边‘行、住、游、食、购、娱’等发展,整合城市的慢性休闲系统,提升产业结构,让文化获得经济生命力。同时要依托绿道,组织一系列的宣传文化活动,加强市民的文化认同感,突出城市形象与品牌。”

广东绿道作为一个新的生活空间,为人们带来新的休闲生活方式的同时会积累与沉淀形成自己的文化,潜移默化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文化也会影响一辈又一辈的广东人,这是绿道内生性文化的传递与收获。

小洲村的故事

“2004年刚来小洲村,河道环绕,巷巷相连,古木郁郁葱葱,河中停泊着小木船,河水经年累月拍打着古码头。岭南水乡最后的小桥流水人家留住了我的脚步。”画家张先生说。风起云落,花谢花开,沉淀着悠长历史的小小村庄,民居沿河而建,居民枕河而居,随处可见的百年古榕浓荫蔽日,五六百年高龄奇特的蚝壳屋,而阡陌交错间随便跨过的一口古井都有几百年的沉淀。

2008年绿道的修建对于小洲村来说,似乎成为了一个转折点,绿道就像是一位引路的媒婆,让越来越多人们与小洲村结下了“姻缘”。

古老而又新奇的蚝壳屋,清澈而又甘冽的明朝古井,悠久而又甜美的妈娘桥的美食,崭新而又怀旧的,让越来越多的“拜客”一族骑车前来一睹她的芳容。

一向以经济头脑见长的广东人看到了绿道带来的商机,迅速发展旅游农家小院,村民们经济收入也迅速增加。2010年村民增收300万元,2011年元旦仅3天就狂赚30万元。

但也因为外来游客及租客的增加,部分村民不想辛苦经营农家小院,更想“坐享收租”。如今小洲村里已布满了众多新式艳丽的现代楼房,每一天都有不少新房在旧房的土地上长出。一位常住村中的人士说:“近几年来,小洲村一直都在拆旧屋建新房,2009年村里开始了大规模的拆旧建新,如今此处的岭南水乡风貌已面目全非,现在已看不出水乡的那份安详与和谐了。”

渐失古村落特色的小洲村由绿道而兴,也因绿道而变。娘妈桥下的河水也已不见清澈,取而代之的是漂浮在河水上的垃圾及臭味。第一批进驻小洲村的画家之一康军说“现在一些画家要撤出小洲村了,因搞创作需要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这里与我们进来时已经截然不同了,每天都乱哄哄的,商业味越来越浓,很难静下来”。

小洲村因为绿道的串联让更多的人认识了她,在收获经济的同时,却失去了往日独特的韵味与宁静。在失去特色之后小洲村还能吸引多少游客与画家,还能发展多久,现在也许小洲村的很多村民们都还未意识到。

村民们意识不到还不可怕,但如果政府放任其发展则十分可惜:如何在发展中保留古朴的民俗文化,成为当务之急。

广东文化风俗一览

广东的汉族居民,主要分为广府、客家和潮汕三大民系。因各自历史背景、环境、文化等的不同,三大民系也形成了不同的语言、饮食等文化风俗。

广府文化

广府民系文化特征以珠江三角洲最为突出,既有古南越遗传,更受中原汉文化哺育,叉受西方文化及殖民地畸形经济因素影响,具有多元的层次和构成因素。广府文化是三大文化中最具开放性的文化,比较易于接受外来新事物,敢于吸收、摹仿和学习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将传统文化与之相互融合。广府人还具有敢于探索和尝试的拼搏精神,视野较为宽广,思路较为开阔,商品意识和价值观念较强,精明能干,善于计算,创造了珠江三角洲多元化农业商品经济,以广府人为主干的“广帮商人”清中期就已驰名全国。

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是以中原汉文化为主体的移民文化,所以它不仅具有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而且还具有作为移民这一特殊群体所具有的文化面貌。客家文化中具有十分强烈的寻根意识与乡土意识,这正是移民在离开祖居地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对原有文化的眷恋。同时,也正因客家人有很长一段漂泊流离的经历及到达定居地以后所面临的种种困境,从而锤炼出客家人坚韧不拔的意志、勇于开拓的精神、勤劳朴实的品格及善于用血缘、亲缘、地缘等各种条件建立同宗、同乡、同一文化内相互合作关系的团体主义精神。

潮汕文化

潮汕文化是潮州文化的别称。是古代南粤土著文化、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相融合而产生和发展的文化。潮汕地区地狭人稠,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矛盾很大,激烈的竞争环境培养了潮州人的创造、开拓和冒险精神,不少人外出到海外谋生,在农业上精耕细作,在手工业上精雕细琢,在商业上更是精打细算,极善经营,闻名海内外,有“中国的犹太人”之称。

广东方言

在全国汉语七大方言中,广东就占有三种。以广州放音为标准音的广州话,称为粤方言;以梅县方言为标准的客家话,称为客家方言;以汕头方言为标准的潮汕话,属于闽方言。广东各方言在近代都向海外广泛传播,华裔、华侨们大量使用广东方言,也把其所在国语言的某些特点(特别是词汇)吸收到本方言来,造成了广东各种方言都有大量的外语借词存在的情况。

早茶和功夫茶

广东人喝茶的风气兴起于清代,当时有一种叫“一厘馆”的小茶楼,里面有糕点供应,让来往行人歇脚吃点心,后来规模逐步扩大成为茶楼。现在的广东有许多大大小小的茶楼,在这些茶楼里可以喝到各种好茶,品尝到各式各样制作精细的茶点,店堂里会有服务员推着小车四处走动,车上放着装有虾饺、肠粉、烧麦、虿挞、糯米鸡、叉烧包、马蹄糕、鱼片粥、排骨、肚片、肉丸等食品的小蝶,顾客可以随意挑选。广东人在闲暇时以饮“功夫茶”为乐趣。以前只在潮汕地区盛行,现在“功夫茶”在广东已大行其道。“功夫茶”对茶具、茶叶、水质、沏茶、斟茶、饮茶都十分的讲究,有其独有的茶文化。

饮食文化

广东饮食文化是岭南文化百花园中令人注目的奇葩。她的具体特点是:保留古风,食生与以食烙物(生食与烧腊);食杂(野生);以河鲜、海鲜见长;讲究烹调技艺;浓羹与“先羹后菜”的饮食格局;中西饮食文化的交融。

上一篇:遨游网:做“好网站” 下一篇:潘内红瑶文化旅游蓄势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