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人

时间:2022-09-14 12:05:48

手头有两本书,查建英的《八十年代访谈录》和新京报的《追寻80年代》。两本书都采取了讨巧的问答体例,让一批曾经活跃于上世纪80年代的诗人、作家、编辑、导演们娓娓道来尘封的往事,勾勒出一个思想解冻、文艺复苏的10年。书中的被采访者,在经历了那个激动人心的年代后,迈过同样激动人心的90年代,早已成为社会的中坚了,他们作为一个群体的出现,并且义无返顾地走上时代的潮头,倒不全是因为80年代的赐予,那个时候,长辈们已经渐渐老去,年轻的依然懵懂,他们迟来的青春契合了时代。

查建英在《八十年代访谈录》的前言中说,80年代人不仅健在,而且大都活得挺好、挺实在,只是随着中国社会这十几年的巨变,这个群体也经历了堪称戏剧化的调整、分化、流变,以致人们今天已不大容易辨认出―个能够被称为“八十年代人”的群体了。事实正是如此,而今,青春不再的这些人在回忆中夹杂着对那个时代审慎的评判,他们在融入新世纪的生活时,早已在各行各业成就了一番事业。批评家李陀在访谈中直言不讳地提出,一个思想大活跃的时代,不一定是思想大丰收的时代一80年代就不是一个思想丰收的年代。岁月早已打磨了激情,80年代风云一时的人物如今变得现实而客观了,他们浪漫的诗意渐渐退却后,正以高调的姿态迎接着新世纪的种种风潮,融入了这个更加风云际会的时代。80年代人,早已湮灭于历史,他们从80年代一路走来的历程,恰恰见证了理想到现实的某种回归。

马原在评论家眼中是当代先锋小说的开拓者,是一个比苏童、余华的辈分要高的作家。80年代,他的作品引领了潮流。而今,马原是同济大学教授。2004年,他自编自导了电影处女作《死亡的诗意》。马原与时代粘连得最紧的话题是关于80后作家的争论。在许多前辈批评80后的无知与幼稚时,他给予了这些孩子们坚定的支持。

朱伟如今的身份是《三联生活周刊》的主编。但少有人知道,80年代的朱伟在《人民文学》时曾推出了刘索拉、阿城、莫言等一大批作家。虽然他始终从事着与文字沾边的工作而且兴致昂然地在《三联生活周刊》上写着有关品质的随笔,但经过10多年岁月的洗礼,朱伟早已从一个文学可以影响社会的亲历者转身为一个快餐阅读时代的参与者。

作为80年代“莽汉”诗歌的发起者、“第三代诗人”口号的提出者之一,万夏而今的身份更是多元。“美丽问题解决专家”、某整形美容网董事长、某图书公司董事长的头衔,让我们淡忘了他曾经的激情。他说,我们是幸运的一代,上了大学,正是大学生走俏的时候;诗人吃香的年代,写诗成名;而今,开始做生意。

至于80年代集体亮相的第五代导演,似乎就不用多说了。他们在创作力衰减的今天,前赴后继地走向上了商业的路子。

除了个别坚韧的理想守望者外,这些人的转型带有普遍意义,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从艺术的朝拜者过渡到了现实主义者。80年代的人对汝隋与宏大叙事过于迷恋,以致于他们缺乏实际的操练,重口头而轻实际,而今,一路走来的这批人开始高调地谈论市场和利益,谈论自身价值的实现,这在80年代是不可想象的。

许多学者在谈到这批人的转型时,感慨80年代的激情消失了,人们都已经沦落为利益的工具。事实上,这种大而不当的断言缺少根据。我们生活在当下,必然要融入当下。那个谈论诗歌的年代,与这个谈论股票的年代一样,必然要影响我们的思想与行为,所以很难用对与错来评判这些人从90年代开始的集体转型。我敢肯定,即便是那些抱守着理想、延续着热情的人,也不会因为谈论金钱与时尚、商业与资本而感到羞耻了,更何况,时代需要这批人,因为他们作为社会的中坚,正在努力为这个社会做出着贡献。问题在于,我们如何把80年代曾经有过的热情填补到今天的现实中,而不是像张艺谋那样彻底地向商业靠拢而丧失了对艺术的忠贞。

回忆有时是件奢侈的事。我们对瞬息万变的股市行情和不断涌现的各种诱惑尚且应接不暇,能够静下心来回味过往的岁月,并从中找寻一些人呢生的共鸣,实在是过于奢求了,但回忆可以放松我们的心境,告诉我们如何更好地活在当下。每一个时代都会在历史中留下独特的印痕,我们不能指责时代带给我们的变化,只能把握好自己人生的方向,好好地享受时代的赐予,并用自己的努力,为这个时代贡献智慧和力量。

电子商务“芝麻开门”助推环渤海外贸经济

在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大潮中,一个新的经济发展中心曰以形成。目前,各种数据显示,环渤海区域作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的态势越来越明显。

据国家统计局调查,2006年,环渤海区域五省市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54775.4亿元,占到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6.2%,已然接近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总和。仅以天津市为例,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结果显示,天津市外贸进出口总值突破600亿美元,达到645.73亿美元,增长21.0%。

但是,虽然以天津为代表的环渤海地区外贸进出口发展迅速,可是其中实力雄厚的百强企业出口占据了2006年天津市出口比重的72.3%。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在外贸进出口方面所占的比重非常低微。

“为什么大家不去网上找供应商呢?” 一位来自澳大利亚的钢琴专家JACK对记者说:“在网上寻找供应商,在中国以外的很多国专家早就非常流行,电子商务是未来不会改变的趋势,中小企业只有走在趋势的前面,才能比别人更成功。”

其实,并非大家不愿意使用电子商务,也并不是我国电子商务目前的发展状况不佳,用户使用不放心。“更多的人是没有尝到这种网络交易带来的甜头。一位名为张怡航的厂商说:“我之前也一直觉得一些电子商务平台不好用,后来换了阿里巴巴的平台,一下子就感到了不同,因为阿里巴巴中国供应商给我最大的感触是一个词就是量身定做。” 张怡航的看法代表了很多厂商的感受。

在环渤海地区的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开展外贸上,天津华锡贸易储运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代表,这是一家生产集装箱产品的企业,在企业加入阿里巴巴“高级中国供应商”近8个月时间里,华锡公司成交了24笔海外订单,成交总额达600多万,占公司整个出口额的20%。

据阿里巴巴国际事业部副总裁吴敏芝介绍,阿里巴巴国际站拥有来自全球240个国家和地区的数以千万计专业买家,每天新鲜超过3000条的求购信息,阿里巴巴“中国供应商”会员独家享有求购商机,可向买家直接提供报价。

据了解,在阿里巴巴提供的电子商务平台上,所有中国供应商会员均将得到阿里巴巴战略合作伙伴雅虎Yahoo在“搜索”、“Small Business”等频道的全球同步推广,让产品赢得更多买家在线点击。

阿里巴巴公司总裁、阿里巴巴集团执行副总裁卫哲还介绍说:“现在阿里巴巴正在与世界各大会展机构亲密接触,为‘中国供应商’争取更多的推广机会,让更多的采购商认识阿里巴巴‘中国供应商’。”

上一篇:爱和责任哪个重要 下一篇:大男人小金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