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物二卖的思考

时间:2022-09-14 09:23:00

对一物二卖的思考

【摘要】一物二卖,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二重买卖,指出卖人与两个相对人订立买卖合同,将同一标的物两次出卖的行为。本文主要是结合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把文章分为问题的提出,数个合同的效力,标的物的所有权归属,一物二卖的救济四部分,对一物二卖进行思考与分析。

【关键词】一物二卖;合同效力;所有权;救济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2-089-01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九条直接规定了一物二卖,但为了更透彻的理解一物二卖,本文提供一个案例,由此结合我国法律对一物二卖进行思考与分析:

某甲在乌鲁木齐市郊有土地数千亩,于2000年7月1日将某笔土地1000亩,以每亩1万元的价格出卖给乙,已受领200万元,并约定于9月1日前办妥土地所有权转移登记。同年八月初,市政府决定在该地附近开辟道路,增设公共设施,致地价即刻暴涨。丙出价每亩2万元,使甲将1000亩已经出卖给乙的土地出售给了自己,并与8月中旬办妥土地所有权转移登记。

二、数个合同的效力

甲将其地出卖给了乙,价金1000万元,双方当事人经协商一致,买卖合同即告成立。买卖为债权行为,买受人有权请求转移买卖标的物并占有标的物的权利。在甲将买卖标的物的所有权,依照一个独立于债权行为之外的物权契约转移给乙之前,又将该地出卖给丙时,此一买卖合同也有效成立,丙也有请求甲让与其土地所有权并占有其土地的权利。第二个买卖合同的成立是根据《合同法》第132条第1款:“出卖的标的物,应当属于出卖人所有或者出卖人有权处分”。依该条的规定,出卖人与后买受人订立的合同,符合《合同法》规定的合同的生效要件,应当属于有效合同。再则是根据我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除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外,均为有效合同。债权具有相容性,平等性和非排他性,基于先后买卖合同而生效的二重债权,处于平等地位,并无位序关系,不因先后而效力不同。因此,前买受人与后买受人均得随时向出卖人请求履行债务。

三、标的物所有权的归属

前买受人所取得的权利为债权,而后买受人取得的权利为物权,二者性质不同,前者是一种对于出卖人的请求权,对于买卖标的物既无直接支配及排他效力,自始至终都不能否认后买受人依有效的物权契约而取得的丢标的物的所有权。故未受所有权移转的前买受人当然不能取得标的物的所有权。而出卖人在办理所有权转移登记给后买受人前,已将其物交付由前买受人占有时,依然可以取得该标的物所有权。因为不动产所有权的让与,已登记为要件,不以转移占有为要件。

有关标的物的所有权,我国《合同法》第133条规定:“标的物的所有权自标的物交付时起转移,但法律另有规定或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35条规定:“房地产转让、抵押,当事人应当依照本法第50条的规定办理权属登记”。故我国动产经交付,不动产经登记才发生所有权移转。由此,在交付或登记之前,所有权人继续为物权人,之后则由动产之占有人及不动产登记名义人享有所有权,其他买受人基于原买卖合同将无法取得标的物的所有权。如果买受人同时向出卖人要求履行合同,或同时向法院提讼要求强制出卖人履行合同,基于买受人债权具有的平等性和相对性,以及自由竞争的原则,出卖人可以自主决定向何买受人移转标的物所有权。

四、一物二卖的救济

(一)债权法上之救济

一物二卖意味着在两个买卖合同中只有一个买受人能够取得所有权,另一个买卖合同将遭致给付不能的后果。承受该不利后果的买受人在其债权不能实现时,只能向出卖人主张违约责任,行使损害赔偿请求权(《合同法》解释二第15条)。其次,当出卖人给付不能,使买受人订立合同的目的无法实现,买受人当然享有解除合同的权利(《合同法》第94条)。第三,由于出卖人与后买受人的行为给前买受人造成了损失,前买受人可以行使撤销权。

(二)物权法上之救济

我国《物权法》第二十条规定,“当事人签订买卖房屋或者其他不动产物权的协议,为保障将来实现物权,按照约定可以向登记机构申请预告登记。预告登记后,未经预告登记的权利人同意,处分该不动产的,不发生物权效力。”这就是我国物权法规定的不动产买卖预登记制度,这也是为很多国家所普遍适用的一项有效制度,其制度价值主要有二:一是预登记是对不动产买卖合同的公示,经过公示使依据合同而产生的相对性权利变为绝对性权利,任何他人可以外部查知的方法得知买卖合同的存在,物权变动的公示效力在本登记之前即得以彰显,对不动产交易中买受人可能承受的一物二卖的风险具有极好的防范作用。二是一物二卖行为一经发生,会产生若干受让人之间的利益冲突,预登记制度的价值就是在冲突的利益中进行优位评判和价值取舍,令预登记外或预登记在后的受让人因为有可归责的原因而承受不利后果。

参考文献:

[1]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四册)[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114.

[2]孙大伟.我国民法对一物数卖的法律规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上一篇:谈政府集中采购工作在基层单位的作用 下一篇:浅析如何做好施工企业办公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