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不分贵贱:《世说新语》中“卿”的用法

时间:2022-09-14 09:16:01

《南史・陆慧晓传》曰:“或谓慧晓曰:‘长史贵重,不宜妄自谦屈。’答曰:‘我性恶人无礼,不容不以礼处人。’未尝卿士大夫,或问其故,慧晓曰:‘贵人不可卿,而贱者乃可卿,人生何容立轻重于怀抱。’终身常呼人位。”《南齐书》本传也有相同的记载。这里说明“卿”这个词的使用是有贵贱之别的。陈燕先生在比较南北朝的文献后,总结了“卿”字使用的种种情况,认为南朝“卿”字用法有两个特点:一是这个字的使用具有强烈的贵贱之别;二是同僚之间只有关系好、有交情的人之间才用。而后史光辉先生又有《中古时期“妻称夫为卿”的用法补证》一文,说明其时夫妻之间用“卿”的情况较为平常。但是我们考察《世说新语》时,发现“卿”字的使用有别于《南史》以及陈、史先生提到的,其范围更广。兹分析如下――

平辈之间、比较亲密的朋友之间称“卿”;两人之间关系不好,或者有轻视的心态,甚至有敌对关系称“卿”。这两种态度相反的情况下互相称“卿”,在南朝时是极为常见的。这种情况例子较多,试各举一例来说明,比如:

谢幼舆谓周侯曰:“卿类社树,远望之,峨峨拂青天;就而视之,其根则群狐所托,下聚溷而已!”谓好渎故。答曰:“枝条拂青天,不以为高;群狐乱其下,不以为浊;聚溷之秽,卿之所保,何足自称?”(《排调》第15条)

谢鲲与周二人为好朋友,彼此之间以卿称之。

不友好的人之间以“卿”称呼的有:《政事》第3条,袁宏称一个小孩为“卿”,态度有点不友好或者说有些轻视。《豪爽》第6条、《轻诋》第9条、《方正》第20条等也有轻视心态,明显的例子是:

桓大司马乘雪欲猎,先过王、刘诸人许。真长见其装束单急,问:“老贼欲持此何作?”桓曰:“我若不为此,卿辈亦那得坐谈?”(《排调》第24条)

桓温其时虽权重,但毕竟是“兵家儿”,不为名士所重,刘称其为“老贼”,虽有说笑之意,但是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桓温心里自然不好受。而这里他称对方为“卿”,自然有轻视的心态。

彼此不友好甚至是有敌对关系的人之间用“卿”,最显著的例子是与陆机有关的三条,即《言语》第26条、《简傲》第5条、《方正》第18条,其中《方正》条说:

卢志于众坐问陆士衡:“陆逊、陆抗,是君何物?”答曰:“如卿于卢毓、卢。”士龙失色。既出户,谓兄曰:“何至如此,彼容不相知也?”士衡正色曰:“我祖名播海内,宁有不知?鬼子敢尔!”议者疑二陆优劣,谢公以此定之。

中原士族本就看不起南人,且当时西晋一统,中原士族更是眼高过天。陆机是战败之后入洛的吴人,中原士族对他们是怀有轻视甚至是敌对态度的,尤其是陆机与卢志的这次交往,使卢志怀恨在心而最后置陆机于死地;而此处用“卿”或者正是卢志对陆氏兄弟的藐视。

以上已经分辨出两种情况,即:平辈之间、比较亲密的朋友之间称“卿”;两人之间关系不好,或者有轻视的心态,甚至有敌对关系亦称“卿”。不过,除此之外,《世说新语》中尚有多种情况与上面提到的不尽一致――

彼此之间不相识者也用“卿”。如:“贺司空入洛赴命,为太孙舍人,经吴阊门,在船中弹琴。张季鹰本不相识,先在金阊亭,闻弦甚清,下船就贺,因共语,便大相知说。问贺:‘卿欲何之?’贺曰:‘入洛赴命,正尔进路。’张曰:‘吾亦有事北京,因路寄载。’便与贺同发。初不告家,家追问,乃知。”(《任诞》第22条)贺司空指的是当时的贺循,张季鹰指的是张翰,贺循入洛之时二人尚不相识,可谓萍水相逢。时张翰称贺循为“卿”。

下级对上级的称呼也用“卿”。这方面例子较多,兹举几例略作说明:

孔车骑与中丞共行,在御道逢匡术,宾从甚盛,因往与车骑共语。中丞初不视,直云:“鹰化为鸠,众鸟犹恶其眼。”术大怒,便欲刃之。车骑下车,抱术曰:“族弟发狂,卿为我宥之!”始得全首领。(《方正》第38条)

王恭欲请江庐奴为长史,晨往诣江,江犹在帐中。王坐,不敢即言。良久乃得及。江不应,直唤人取酒,自饮一碗,又不与王。王且笑且言:“那得独饮?”江曰:“卿亦复须邪?”更使酌与王。王饮酒毕,因得自解去。未出户,江叹曰:“人自量,固为难!”(《文学》第63条)

王丞相过江,自说昔在洛水边,数与裴成公、阮千里诸贤共谈道。羊曼曰:“人久以此许卿,何须复尔?”王曰:“亦不言我须此,但欲尔时不可得耳!”(《企羡》第2条)

这里可以看出,本来按照六朝等级森严的上下级关系,下级是不允许对上级有不敬的行为,但是在口头言语上,我们却可以看出,“卿”这个词作为第二人称的用法,在那时是极为普通的。

另外,以下四种情况比较特殊,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舅称甥为“卿”。“范豫章谓王荆州:‘卿风流俊望,真后来之秀。’王曰:‘不有此舅,焉有此甥?’”(《赏誉》第150条)范豫章指范宁,王荆州指王忱,王忱为范宁之甥。事见《晋书・王忱传》。

父称子为“卿”。“阮浑长成,风气韵度似父,亦欲作达。步兵曰:‘仲容已预之,卿不得复尔。’”(《任诞》第13条)阮浑父为竹林名士阮籍。阮籍放浪形体,蔑视礼法,但在私下里告诫自己的儿子时也用“卿”呼之。

小孩称大人。“襄阳罗友有大韵,少时多谓之痴。尝伺人祠,欲乞食,往太早,门未开。主人迎神出见,问以非时,何得在此?答曰:‘闻卿祠,欲乞一顿食耳。’”(《任诞》第41条)罗友只是一个小孩子,而且乞食于主人,他却称呼主人为“卿”。

贵人称常人。“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素知名,举孝廉,投侃宿。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而逵马仆甚多。侃母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为二。卖得数斛米,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锉诸荐以为马草。日夕,遂设精食,从者无所乏。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逵曰:‘路已远,君宜还。’侃犹不返。逵曰:‘卿可去矣。至洛阳,当相为美谈。’侃乃返。逵及洛,遂称之于羊、顾荣诸人,大获美誉。”(《贤媛》第19条)陶侃是在范逵称赏之后才知名的,而当时“范逵素知名,举孝廉”,已经成为一个贵人,而侃还是一个寒士,但是范逵称之为“卿”。

《世说新语》这部书虽为刘宋时人所作,但其记载两晋事迹,亦可见出古代语汇发展的情况。且刘义庆去晋不远,由上分析可知,“卿”字在南朝时,是一个极为常用的第二人称用语,它不管贵贱贫富,长辈与后辈都使用。它的意思正与现代汉语里的“你”相同。当然,有时候这个字在不同的场合,由于它指称的对象不同,可以表现说话者不同的态度、语气,如尊敬、亲密、喜爱、无礼、傲慢等。

“卿”之所以能发展到与现代汉语里的“你”相同的成熟状态,当然与汉语辞汇本身的发展规律有关,但最主要的是与当时文化思潮的一定的联系。依田余庆先生《东晋门阀政治》一书里的说法,东晋是门阀政治发展成熟、高潮和消亡的时期,其时士庶之隔极为分明,所以婚宦两方面都讲究,士族也严格坚守着不与庶族交往的原则。但是士族内部也矛盾重重,表现在文化上就是当时谈玄之风都是在贵族之间进行;而这表现在口头的称呼上,就是如陈燕先生所说的“卿”字只在朋友之间,或者是有贵贱之别的人中间使用。其实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两晋时代也是一个思想极为自由的时代,士人准的无依,人生价值的取舍根本没有统一的标准,如阮籍与他儿子、嵇康与他儿子,作为父辈和儿辈的人生选择就截然不同:阮籍、嵇康是七贤中人,阮浑与嵇绍就是老实做人;尤其表现在嵇康被司马氏所杀,而嵇绍则成了司马氏的忠臣。《晋书》中记载了许多晋人价值取向不同的事迹:“初谋伐吴,与贾充、荀勖同共苦谏不可。吴平,内怀惭惧,疾张华如雠。及华外镇,威德大著,朝论当征为尚书令。从容侍帝,论晋魏故事,因讽帝,言华不可授以重任,帝默然而止。”(《冯传》)此说明冯品行不好。“卢钦动循礼典,妻亡,制庐杖,终丧居外。”(《卢钦传》)此说明卢钦重礼。“卫乞以封弟,未受命而卒,子密受封为亭侯。六男无爵,悉让二弟,远近称之。”(《卫传》)此说明卫有风度等等。这里只想说明晋人的自我意识极强,循性而动,适性而为,这在《世说新语》中有很多记载。所以人物的称呼上也表现出个人独立意识来:“王太尉不与庾子嵩交,庾卿之不置。王曰:‘君不得为尔。’庾曰:‘卿自君我,我自卿卿。我自用我法,卿自用卿法。’”(《方正》)王太尉指王衍,庾子蒿指庾。“王安丰妇,常卿安丰。安丰曰:‘妇人卿婿,于礼为不敬,后勿复尔。’妇曰:‘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遂恒听之。”(《惑溺》)这些例子都是时人个体意识强烈表现的明证。正是这种情况,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世说新语》对人称呼的种种怪异情形。

作者:中山大学中文系(广州)博士生

上一篇:稗史轶闻说麻将 下一篇:『龙生九子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