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在课堂中流动

时间:2022-09-14 07:33:12

让美在课堂中流动

摘 要:《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新时期的语文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课到底怎么教是新世纪语文教师的一个心病,心病还需心药医,语文的魅力在哪里?就在于语文的美,语文教学应该是优化教学模式、美化教学过程、净化学生心灵的一个过程。

关键词:阅读;美;语文

“语文课,学不学无所谓,还不如让我上课看《读者》。”我想对语文课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吧。其实在中小学的各个学科中遭到批评最多的应该是语文,语文教学质量不高的症结在哪里,怎样的语文课才是一节“好课”,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师的心头之痛。语文的魅力在哪里呢?陶行知先生说:“以天地为教室,奉自然为宗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语文的魅力应该在语文的美上,语文课本应该是用语言描绘的美的画卷,语文课应该是书声琅琅的美的河流,语文教师应该是美的传播使者,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发现美、认识美、传播美的过程。

现今,语文这门学科正在进行一场重大的改革,即将单一、划一的语文课改变成必修课、选修课(限定选修和自由选修)和课外活动课三种,我认为三课并行还是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充分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学习、乐于学习的主体性,培养全面发展、健全人格的新世纪人才。《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其实语文到底姓什么,我们不需要在这里讨论,语文实践是检验的唯一标准。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提高文化品位”。美一直以来就是语文教育的核心内容。

洪镇涛先生的本体论把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定性为学习语言,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语文学习就是语言审美,“只有审美的人,才能熔激情与理智于一炉,在生命冲动和精神超越之间的能力和整合中成为双重结构的完整的人。”“若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德国伟大诗人席勒《美学书简》)。为什么不给学生审美的利剑,拨开学习语文的雾区,让学生在阅读中寻找美,拨动学生的心弦,奏出美感乐章?

现在的高中语文课堂经常听到两种学生朗读的声音,一种是催眠曲式的读书声,另一种是急风暴雨式的读书声。前者表现为拖长声,拉长调,老牛拉破车;后者表现为急、快、赶。两者都毫无语感可言,更加谈不上美感,这样的语文课堂连自己都打动不了,又怎能用美来打动听众?因此在阅读中寻找美、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不失为充分发挥语文学科魅力、语文语言魅力的一大举措。下面就谈谈我在高中语文新教材教学中的一些感受。

一、优化教学模式

我一直认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关键在一个“悟”字上,在语言感知的情况下感知语文的美,品味语文的香,正视学生的天性,激发学生的灵性。我在文言文教学中经常在正式入题之前拿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如学习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时就用一节课的时间阅读课文,首先是老师带读,这里对老师朗诵的要求比较高,要读出“祭文中千绝调”的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之情,通过阅读感染学生,让学生进入角色就是我这节课的目的。曲不离口,一节课上能有一得已足矣。接下来的课文体会中都紧扣语言的体会,如在第二自然段中,为什么“未尝一日相离也”要重读;“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中,悲字为什么要重读,从阅读中找语感,从阅读中去悟东西,这样通过适当的背景介绍、文学常识的点拨、文言词语的解释,在感悟的过程中,学生感情得以升华。文字这一信息载体已经被阅读解码通过解读、加工、想象、再造而变得形象化、立体化,从中获得文本阅读的美感。正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这样的课大体上有一个模式:第一步,整体阅读,通过有声有色、声情并茂的阅读让学生从总体上去接受这篇文章;第二步,分层指导,品位语言;第三步,整体感知,螺旋式上升,达到审美的目的。

二、美化教学过程

汉语的一大特点就是重视语境和语感。汉语是人治语言。张之洞先生说:“中国严格地说是没有语法的,可是中国几千年来的语言却在无形中已经创造了特有的语言美。”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多美的画面,诗化的语言,阅读此等文章时明月当空,琵琶女一曲《霓裳》引起强烈的感情共鸣,不仅是白居易的,更是作者与读者的感情共鸣,学生在阅读中审视美、创造美,感受真挚的美的体验,从而使审美对象在主观意识、情感与客观对象中,达到统一,达到情感的升华。

三、美,净化学生心灵

《离骚》对于高中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不管从阅读的角度还是从文学鉴赏的角度来说都有比较大的难度。阅读成为教学过程中的重中之重,读通、读懂、读出味道才是关键。屈原那颗带着痛苦、困惑、烦躁、愤慨而哀伤的心总是分外的孤独,最终选择了死,屈原以死亡的心情来想象、思考人性的善恶、美丑、是非,以死来抗击荒谬的世界,这种情感形式的流露和空前的悲剧性的冲击只有通过阅读,通过学习主体学生的阅读感受才能有所体会。“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样才能把不可言传之物转换为言之有物。通过学生和老师的互动,才能使学生不仅理解端午节,更加能理解屈原的情怀。

语文教学是用“美”来架构“情趣—情感—情操”的桥梁,人的阅读就好像每天吃饭,要不断吸取养分,闻出饭香,品出淀粉的甜味,这才能真正地达到解读文本的目的。人是情感动物,以情发动全身的感觉器官的运动,耳观鼻、鼻观口、口观心,提倡有声有色的朗读,声情并茂的阅读,让语文课堂上到处都是书声琅琅,让美在课堂中流动。

(作者单位 广东省深圳宝安第一外国语学校)

上一篇:动态生成,让科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下一篇: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