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的异同

时间:2022-09-14 07:11:40

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的异同

摘 要: 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由于创作年代相近,作品有很大的相似处,因此一直受到后人的追捧。比较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在创作年代、作者、写作手法与艺术特征等方面的异同,有助于我们了解两者之间的继承与创新关系,更加深入地了解汉代文化,以及六朝和盛唐时期等中国其他朝代的文学现象。

关键词: 汉乐府 《古诗十九首》 相异 相似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云:“又古诗佳丽,或称枚叔,其《孤竹》一篇,则傅毅之词,比采而推,两汉之作乎?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赋物,实五言之冠冕也。”钟嵘《诗品序》言:“古诗眇邈,人世难详,推其文体,故是炎汉之治。”李善《文选》卷二十九注:“五言,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或云枚乘,疑不能明也。”释皎然《诗式》曰:“李少卿并《古诗十九首》”条中有“《十九首》词精意炳婉而成章,始见作用之功,盖东汉之文体。”胡应麟《诗・内编》中有:“古诗短体如《十九首》,长体如《孔雀东南飞》,皆不假雕琢,工极天然,百代而下,当无继者。”从古至今,人们对于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讨论的热情从来没有冷却过,可见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有极高的艺术魅力和文学价值。

一、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的不同之处

“古诗和乐府除了在音乐意义上有所区别外,实际是二而一的东西。现在乐府古词中,假如哪一篇失去了当时合乐的标题,无所归类,则我们也不得不泛称之为古诗;同样,现存古诗中,假如某一篇被我们发现了原来和乐的标题,则它马上又会变成乐府歌词了”。[1]由此可见,有无合乐的标题是古诗和乐府诗的区别之一。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将自汉至唐的乐府诗分为12类,其中汉乐府的民歌主要保存在“相和”、“鼓吹”和“杂曲”中,“相和曲”有“丝竹更相和”之意,是流行于北方的民歌;“鼓吹曲”是当时北方的乐曲,主要用于军乐。“绕歌十八曲”一部分歌词为西汉民歌,也就是说“音乐是汉乐府的灵魂”。[2]虽然如此,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毕竟是不同时代的产物,因此两者除了在有无合乐的标题上有区别外,还有很大的不同之处。

(一)创作主体不同

《古诗十九首》的创作者大都是充满羁旅情怀的游子。关于其作者,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证,首先是结合当时的政治背景分析。这和当时的游宦制度有很大关系。当时大批脱离生产的知识分子的出路就是到政治中心洛阳猎取富贵功名。“《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乐府民歌不同,大都是属于中小地主阶级的文人,为了寻求出路,不得不远离乡里,奔走权门,或游京师,或谒州郡,以博一官半职。这些人就是诗中所谓‘游子’和‘荡子’。他们热衷仕宦,追求建功立业,对此,诗人反复予以申诉”。[3]其次可以分析古诗的内容及其表现的情感和成熟的写作技巧。《青青陵上柏》中“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中的“宛与洛”说明作者当时处于东都洛阳,“策驽马”则说明作者以迟钝的马游宦于洛阳的不易和艰辛。“何不策高足,先居要路津”中“要路津”直接表明了其政治抱负,“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则是对妻子的思念。为何会和妻子分离?最大的原因不外乎去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追求功名利禄。“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荡子行不归,空床独难守”等诗句中,或抒发怀才不遇之悲,或感叹生命易逝功名难求之感,或倾诉经常远行不能和妻子相守之哀,这些古诗中都有追求功名富贵的内容,也都有离家之悲,这些线索都在一定程度上向我们暗示,作者极有可能是由于当时的游宦制度而离家求取功名的知识分子。从诗的形式来看,严谨的五言体,抒情时的借景抒情和寓情于景等手法的运用,“朝露”、“古柏”、“浮云”等意象的巧妙运用,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说明了作者有较高的文化素养。

两汉乐府诗则是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乐府诗歌有两大类;一类是专供朝廷祀祖燕享用的郊庙歌辞,歌功颂德,华丽典雅,如司马相如所作《郊祀歌》;另一类即是采自全国各地的‘俗乐’,他们是乐府诗的精华”。[4]因此乐府诗的作者群包括不同阶级的人,有专职朝廷乐府系统的官员,有对现实不满的普通百姓,也有一些缘事而发的知识分子。关于乐府诗的作者也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其一是诗的形式,乐府诗中有很多杂言,也有工整的五言,这说明作者群体中极有可能既有知识分子,又有可能有普通平民,他们的作品是缘事而发所作,因此不过于注重诗歌的形式。其二是诗的内容,乐府诗的内容丰富多彩,描写了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况,这不是一个社会阶层的人凭借本阶级的生活经验可以做到的,因此进一步论证了其作者的多样性,关于乐府诗的内容会在下文提及。

(二)在内容上存在差别

乐府诗充满了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其中有表现普通百姓生活疾苦的诗作,也不乏描写富贵之家的作品,还有的对男女两性之间的爱恨作了大胆的袒露和表白。如作品《战城南》中通过描写阵亡将士的尸体来表明战争的残酷性:“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乌鸦争相吃阵亡将士的尸体,可见战争的血腥。《上邪》则表现了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其中的一项成为事实尚且不可能,更何况是五项一起实现,可见作者对爱情的忠贞。《上山采蘼芜》揭示了故夫被迫离异的心理。“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表现了对故人的不舍;“新人不如故人”更进一步揭示了故夫被迫抛弃妻子的痛苦,让人不禁想起《孔雀东南飞》。它鞭挞的不是抛弃妻子的故夫,而是整个封建社会婚姻不能自主的现实。“《陌上桑》反映的正是西汉的外戚霍光、东汉外戚窦氏和梁氏的罪行,它以秦罗敷的据婚这一富有喜剧色彩的情节狠狠鞭挞了上流贵族社会的品格”。[5]可见乐府诗中也不乏抨击上层社会的作品。通过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将这些作品按照创作者来归类。“这些作品按内容可分为三类:一是为帝王贵族歌功颂德的郊庙歌辞、燕射歌辞、舞曲歌辞,如郊祀歌《安世房中歌》等;二是在少数民族和汉族民间流传的鼓吹曲辞、横吹曲辞,如《铙歌十八曲》;三是采自民间和无名文人所作的相和歌辞、杂曲歌辞、清商曲辞,如《江南可采莲》、《白头吟》等”。[6]因此,汉乐府诗歌的内容十分广泛。下至平民百姓,上到贵族世家,若不是有来自与各个阶层的创作主体,又怎么会形成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

与乐府诗相比,《古诗十九首》的内容就相对狭窄一些,主要写思妇和游子。“综括起来,有这两种不同题材的分别,但实质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十九首》的语言,篇篇都表现出文人诗的特色,思妇词不可能是本人所做,也还是出于游子的虚拟,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因而把同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的角度表现出来”。[7]在《西北有高楼》一首中,游子听到远处传来的歌声不禁感叹:“愿为双鸿鹄,愤翅起高飞。”是听者对歌者的同情,也是对自己羁旅他乡,不能和妻子重逢的同情。《冉冉孤生竹》以女子口吻写丈夫离家后自己对丈夫的思念和信任:“君亮执高洁,贱妾亦何为?”表现了女子要为丈夫守节不移。《去者日以疏》、《明月何皎皎》、《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及《客从远方来》等多首古诗,都是或从游子或从妇人的口吻表达了羁旅的游子归乡心切,但是又没有取得功名的矛盾心理。由此可见,《古诗十九首》主要内容是表现游子仕途的不顺,进而引发对自身命运的感叹和对故乡的思念,主要集中在个人时运不济的感叹上,而较少涉及社会道德、家庭伦理的题材。

(三)叙事和抒情的侧重不同

乐府诗中有很多篇幅比较长的作品,比如《孔雀东南飞》、《陌上桑》等,这些作品以叙事为主,叙述的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相比之下,《孔雀东南飞》的叙事更加复杂,它主要有两条线索叙事,一条是刘兰芝与焦母的冲突,另一条则是刘兰芝被其兄逼迫着改嫁,可见乐府诗叙事的成熟。乐府诗通过故事情节暗含作者对现实的批判。

《古诗十九首》则以抒情为主。“在思想表达上,诗歌不再只作为叙述,‘言志’的艺术手段的外显,逐渐侧重了对内心感情的彰显”。[8]《古诗十九首》的言志充分表现了游子内心的不满和对故土的思念,作者不再借助于叙事来抒情,而是通过直白的语言把内心的愤懑表现出来。“抒情性的加强是其与汉乐府诗的最大区别。古诗的风格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那种单纯而优美的抒情性格,这是深化了的抒情主体在最敏感的题材上实现再现和表现的高度和谐”。[9]虽然如此,但并不意味着《古诗十九首》是纯粹的抒情,其抒情经常用的方法是融情入景,寓景于情。如“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回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等,都通过周围景物的描写而表现作者或对妻子的思念,或离家之苦,或身世飘零之悲。而且《古诗十九首》的篇幅都比较短小,因此要在短小的篇幅内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较为困难,而且直接抒情更有助于长期羁旅在外的游子发泄自己内心的不满,便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于是以抒情为主,对故事发生的具体情况也只是一笔带过,转而将内心中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身世飘零的悲哀喷射出来。“这种高度的概括性,是由于诗人在丰富的生活感受里让他的全部情感发酵、酝酿,这样,从他心底所流出的诗的语言,也就像从槽床注出来的美酒一样,量越是少,质越是纯”。[10]

(四)在形式上存在一定的不同

“汉乐府形式自由多样,整散不拘,长短随意,没有固定的章法、句法。它虽然以五言为主,但辅以杂言,短的可以短到一字、二字”。[11]刘宋何承天《饶歌诗序》评《饶歌十八曲》中曾说:“其声音抑扬,精妙瑰伟,亦不易言矣”。“饶歌曲调对歌辞的要求比较高。为了适应音乐迅疾跃动的节奏,每一曲的歌词都由字数不等、长短不同的各种句式杂构而成。”[12]一方面由于音乐的要求,另一方面则由于五言诗体尚未成熟,因此乐府诗的形式是自由多样的。

相比较而言,《古诗十九首》的篇幅都比较短,而且都是整齐的五言诗。可见,《古诗十九首》是在乐府诗上进行了改进。“在东汉末年的动乱生活中,在汉乐府诗歌的影响下,一批有成就的文人古诗出现了,其代表作品是《古诗十九首》。这些作品反映了时代的动荡,社会的乱离,抒发着人生的艰辛和对命运的悲叹。它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体的成熟”。[13]班固的《咏史诗》和张衡的《同声诗》都只是五言诗的尝试,直到被誉为“实五言之冠冕也”的《古诗十九首》的出现,五言诗才成熟。我们不妨说汉乐府是古诗十九首的前奏,汉乐府不断发展,羁旅的游子都受到过较高的教育,比较注重诗的韵律和形式,而且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四言已经不能满足文人表达内心感受需求,于是由杂言发展成为固定的五言诗体,为五言诗体的成熟作出了很大贡献。

二、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的相似性

若要说明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本质上的相似性,则要通过具体的作品进行对比。汉乐府作品《饮马长城窟行》和《古诗十九首》的《行行重行行》有很大的相似性。

首先,两者都是通过妇人的口吻表达对游子的思念。可以分别从“呼儿烹鲤鱼”和“与君生别离”看出,都是在家中的妇人等待着游宦在外的游子。一个是迫不及待地想要看到家书,另一个则是直接表明自己的处境,即虽然和夫君同在阳世,却不能相守。

其次,此首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一样,是整齐的五言诗。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汉乐府诗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比较规整的五言诗。《饮马长城窟行》不仅仅是五言,还运用了典型的顶真的艺术手法。两首诗在形式上是一样的。

最后,两篇作品的结尾更有惊人的相似性。乐府诗为“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古诗十九首》则是“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都是劝自己关心的人要注意饮食,保重身体。“‘加餐饭’是当时习用的一种最亲切的安慰别人的成语”,[14]可见两首诗的创作年代相隔的也并不久远。

当然,两首诗在抒情和叙事的侧重方面有一定的区别。《饮马长城窟行》中的妇人即使在梦中也没有忘记远行在外的丈夫,忽然醒来,却发现梦中人仍未归来。在夜中“辗转”难眠,不知远方的游子生活如何,仕途是否顺利。在第二节中写了远方来客捎回丈夫家书的过程,通过思妇收到家书后的一系列动作,表明了对游子的思念。也就是说《饮马长城窟行》中叙事比较多,有妇人收信前后由于思念游子而做出的一系列行为。《行行重行行》则通篇抒情,直接表达对游子的思念。“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则更是直接表达了对游子的思念。

通过以上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饮马长城窟行》和《行行重行行》在形式、语言方面有很大的相似性,就更加证明了马茂源先生的理论,即两者是“合二而一”的。以上只是对《古诗十九首》和乐府诗中的一首进行比较,其实它们其中还有很多首有极其相似的地方,比如《伤歌行》与《古诗十九首》中《明月皎夜光》及《明月何皎皎》。

在比较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时,我们还有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古诗。古诗和乐府诗相比,并没有合乐的曲调;和《古诗十九首》相比,写作手法远不及《古诗十九首》成熟。因此,古诗是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

综合以上的论述,我们不难总结出,西汉时五言诗已经在民间大量产生,首先学习它的就是乐府的乐师,之后为宫中有文化的人接受,最后文人接受了这一新的诗歌形式,就在文人竞相学习写作五言诗的时代,产生了《古诗十九首》。正因为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有前后相继的关系,所以二者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相似之处;又因为所处时代不同,《古诗十九首》在乐府诗的基础上进行了很大改进,由此也有相异之处。它们都是中国文学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2.

[2][12]贾晓燕.汉乐府饶歌的杂言结构及修辞特色.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12,VOL24,(12).

[3]李保华.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艺术特征的异同.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VOL27,(1).

[4]孙立,师飚.先秦两汉文学史.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240.

[5]孙立,师飚.先秦两汉文学史.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242.

[6]庚伟.论汉乐府的艺术风格及其影响.湖南科技学院学报,VOL29,(6).

[7]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18.

[8][9]黄敏,肖伟.论古诗十九首之过渡性.湖北社会科学,人文视野.

[10]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28.

[11]孙立,师飚.先秦两汉文学史.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249.

[13]张柏娟.《古诗十九首》感伤情怀之阐述.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3).

[14]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106.

上一篇:古代文学人文精神传递的教学策略探论 下一篇: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指导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