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NO.4》研究

时间:2022-09-14 06:57:11

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NO.4》研究

摘要:勃拉姆斯是音乐史上浪漫主义中晚期德国杰出代表人物。这个时期,古典主义的精神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而勃拉姆斯却一心坚守着古典主义道路并将之竭力表现于自己的音乐之中。他特别注重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运用,《匈牙利舞曲》就是依据多年来搜集、整理到的很多原汁原味的匈牙利民间歌曲改编创作而来的,其中的每一首作品都力求表现着匈牙利民族最原始的个性、情感和生活,是一部距今为止仍然具有不断研究价值的作品。

关键词: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No.4;悲彩;创作技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165-3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于1833年出生于德国汉堡,由于其父亲是当时的职业乐师,虽然生活窘困,却非常重视对童年时期勃拉姆斯的音乐教育。在勃拉姆斯音乐启蒙阶段,他的两位钢琴老师科赛尔(O.Cossel)和马克森(E.Marxsen)对其产生了重要意义,其中马克森除教钢琴外还教他作曲,从此受到了以巴赫和贝多芬为中心的音乐教育。勃拉姆斯所涉及到的音乐体裁非常广泛,除了歌剧以外,几乎包含了当时所有音乐体裁。他的钢琴作品也很丰富,如:协奏曲、独奏曲、奏鸣曲、变奏曲、随想曲、叙事曲等等,在他所有作品中占有一定分量,音乐风格厚重,时常给人以犹如交响乐般辉煌的听觉效果。

一、勃拉姆斯和他的《匈牙利舞曲》

1848年,由于匈牙利反抗奥地利统治的起义失败,匈牙利小提琴演奏家赖梅尼(E.Remenyi)逃到汉堡,并于1851年与勃拉姆斯结识。通过他,勃拉姆斯得以了解到匈牙利民间音乐和吉卜赛音乐文化,并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了写一些关于匈牙利民歌和吉卜赛音乐为素材的音乐作品的最初灵感。勃拉姆斯毕生都在搜集吉卜赛风格的民歌,曾把一些记有匈牙利民间音乐的谱纸赠给他的另一位重要的朋友约阿希姆。《匈牙利舞曲》就是通过所搜集到的这些素材改编和加以创作而来的。《匈牙利舞曲》从勃拉姆斯众多钢琴作品中得以沉淀和广泛流传下来,起初是因被改编为管弦乐曲演奏得以闻名,而事实上最初的版本实为钢琴四手联弹。它们被分为四集,第1-10(1-5为第一集;6-10为第二集)首发表于1869年2月,第11-21(11-16为第三集;17-21为第四集)首发表于1880年6月。第1-10首作为钢琴独奏曲,出版发表于1881年。①

二、《匈牙利舞曲NO.4》的悲情主题

吉卜赛人发源于印度,本身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崇尚自由的天性以及他们自古以来被生活所迫居无定所、四处迁徙至欧洲各个国家,使得当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得不靠卖艺维持生活。他们的文化最终与各个国家原有的文化融合在一起而表现出相对差异的特色。匈牙利音乐是最能代表吉卜赛音乐特点的国家之一。勃拉姆斯提取了匈牙利民歌和吉卜赛特有的歌舞元素创作的《匈牙利舞曲》深刻地表现了这样一个民族的生活特点和性情。在完整的21首《匈牙利舞曲》中,以第五首最为著名并被改编成各种乐器版本广泛演奏。《匈牙利舞曲》的主题不管是大调还是小调,多数被赋予性格活泼、节奏欢快、动力性较强的主题,充分表现了吉卜赛人的热情奔放,比较鲜明的如第3、5、7、9、10、18、21等等,却也有少数几首主题部分略显悲伤、节奏徐缓、引人无限哀思的情绪,如第1、4、20等。

谱例1:《匈牙利舞曲No.4》主题片段――勃拉姆斯手稿

这首音乐的主题旋律为f和声小调,音乐起音为属音,从强拍弱位上开始,节奏缓慢、自由,伤感的旋律充满了悲彩,暗示着吉卜赛人热情乐观的背后透漏出生活的悲苦、内心的黯然和忧郁。吉卜赛人乐观的天性和无限的激情总是处处体现在他们的音乐和舞蹈中,而这一忧伤的旋律显然又是经过勃拉姆斯精心刻画的,这必定与之前所提到的吉卜赛人为了自由宁可四处行乞、流浪和卖艺街头等等这样贫苦的生活方式是息息相关的。这一部分速度为“持续的行板”,第二声部的低音区极具动力性的切分节奏型贯穿整个乐段,旋律声部位于高音区,非常具有歌唱性;而第一声部从第一小节开始左手就为持续震音,填充着音乐的内声部,右手所演奏的高音区与其他声部的节奏构成纵向上交错,形成“一呼一应”式进行。这一主题乐段构成匈牙利民间舞蹈“查尔达什”的第一部分,叫做“拉绍”(Lassau),速度缓慢,通常为男子独舞者出场时的音乐,2/4拍。小调色彩的旋律装饰华丽,却处处表现出吉卜赛人无法隐藏的悲伤;节奏自由,声部强弱交错,速度时而缓慢时而又转向激烈,就像吉卜赛人在娓娓倾诉一生的动荡不安,讲述着生活的凄苦。这是21首《匈牙利舞曲》首部主题中,最饱含浓郁悲悯色彩、为数不多却又给人以深刻印象和煽动无限情感哀思的作品之一,呈现出激情澎湃的吉卜赛人情感丰富细腻的一面。

三、《匈牙利舞曲No.4》创作技法分析

(一)曲式结构与调性布局图示:从图我们可以看到,原版四首连弹《匈牙利舞曲No.4》的主调为f小调(备:勃拉姆斯改编的钢琴独奏曲版本《匈牙利舞曲No.4》的调性为Lf小调,而笔者发现,目前有很多音乐学者因没有将之加以区别,而把独奏曲版本的调性误为原调使用)。乐曲结构为带有三声中部的复三部曲式,以同名大调的关系写成,整首曲子结构方整,首部为再现的单三部曲式,三声中部是由再现的单二段构成,结构清晰,它的主题、速度、调性、织体、体裁等方面都与首部鲜明地对比着。最后,音乐以完全再现的形式重复了音乐的主题,并以收拢性强结束。这种用法是《匈牙利舞曲》中勃拉姆斯最喜用的,也充分体现了具有吉卜赛民族风格舞曲的律动性。

(二)音乐的旋律线、节奏、速度、力度

在勃拉姆斯的钢琴音乐中,他总是能用灵活多变的节奏来衬托简单的音,使音乐在不同的节奏、速度、力度的千变万化中精彩地进行下去,在这里,每一首《匈牙利舞曲》都是最好的例子。

从以上谱例,我们可以看到这首舞曲的旋律非常富于歌唱性,并且具有很强的装饰性,起伏较大的上行跳进和相对平稳的下行级进相间运用,使音乐在性格上形成自身对比的同时,呈现出波浪式的旋律线条。每一乐节的末尾长音的音调起落宛如叹息,分别使主音获得支持,使主题形成浓郁的小调色彩。短小的音乐动机在横向与纵向上以不同形式的呼应使音乐获得很好的发展。

《匈牙利舞曲》集最大的特点就是其乐曲节奏总是变幻无穷,音乐层次脉络清晰,在加强了音乐层次之间对比的同时,使用最恰当的速度和各种节奏型(如切分音型,短时值音型、三连音、六连音)或者各种音符与休止符巧妙的组合方式,来更准确地描绘出音乐形象的生动性。乐曲首段的第二声部左手低音由切分节奏贯穿始末,是典型的舞曲节奏型。节拍的强与弱和第一声部右手高音区交错,但由于此处演奏力度为“p”,旋律走向与主题声部形成不同形式的“逆向呼应”(如开始处第二声部右手旋律c1-d1-c1-a1,而第一声部右手旋律为a3-g3-f3-c3)所以不仅不会使人觉得混乱,还显得错落有致、井井有条,来揭示出音乐形象的不可替代性。

此乐段为对比性乐段,开始部分即呈现出大调明朗的色彩;声响力度转向持续强奏;乐曲速度(Vivace)相对于a段(Pocoso-stenuto)近乎提升了一倍多,故此决定了整段乐曲的节奏必须具有很强的动力性。为了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二声部低音节奏型与a段作出了一定的变化。本乐段自身也含有很大的即兴性,速度时快时慢,切分节奏和十六分音符的运用以及小节内强弱移位的充分结合,最终形成了该乐部两个乐段之间的鲜明对比。

(三)织体、音区、音色、和声、调性特点

这首舞曲的调性布局以f小调为主调,并在第一部分的中段采用其关系大调:A大调,最后结束时回到f小调,为转调乐段,这一部分和声音响丰厚,和弦的选择较之其它乐段变化较大,但是依然注重和声的功能性与色彩性的结合使用,连续的副属和弦使不稳定感逐渐推强(见谱例3和声标记),使音乐具有进行下去的强烈需要,并最终转入原调以全终止式获得足够的稳定感。谱例4:

谱例5:

我们知道,三声中部的音乐材料总是与首部呈示部分形成性格上的对比。音乐进行到这里,转入最明朗的F大调,乐段从一开始处,第一声部右手旋律单音就用大量倚音加以装饰,音区扩宽了一个八度,演奏力度变为“pp”,速度也转为明快的快板,仿佛能看到一群吉卜赛小孩在跳舞时的愉悦场景。第二声部则通篇使用了三连音式分解和弦的织体,并在乐段的重复变奏中加入和音使织体逐渐加密。由于演奏力度由pp―f―ff的不断变换加强,音色也从开始的明亮活泼衍变到激烈紧张,进而推动音乐发展至全曲最高潮,热情如火的民族似乎已抛弃了沉重的生活负担,时空犹如凝滞在这短暂的一刻,继而又迅速回到开始的活泼气氛中,最后结束于长达七小节的F大调主和弦持续音,好若一场盛大的歌舞结束之后久久不散的回声仍在荡漾。乐曲的再现部分以完全再现的形式收拢性结束于原调,遵循了古典主义常用的完满终止。

注释:

①斯特・黑特里赫,罗根坎波:《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四首连弹)》,李曦微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6月版。

参考文献:

[1]郑显全编.外国音乐曲名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

[2]窦瑾.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的特色研究及新发现[J].大众文艺,2011,(09).

作者简介:

周彤,女,云南人,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

上一篇:浅析欧洲民间唱法的变迁 下一篇:格里格《a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结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