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黑板报的“窗”

时间:2022-09-14 06:21:13

透过黑板报的“窗”

在“让学校成为童年美好记忆”的大理念下,我校各班开展了“21天美丽行动”的习惯培养,在班级的角落开设了“生日书吧”进行“爱的分享”,建设了“爱的驿站”让学生在感受爱的同时传递爱,在公告栏版面开辟了“温馨提示”栏,窗台上的“百草园”内植物生机勃勃……这些统一的部署让班级文化看上去充满了温馨与生机,整合了各种教育元素,但是这些真的能让每个班主任老师都意识到“班集体文化建设”的重要吗?老师们有主动创新的意识吗?几次黑板报检查下来,细细分析,“大同”下的“小异”还真能看出老师的理念,因为这块“黑板报”是各个班级独立运作的一个“小天地”。

一、当“原生态”遇到“现代派”,谁主沉浮?

以前的黑板报是纯粹的黑板,每次更换需要一字一画地手写,现在的黑板报,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因素,诸如粉笔灰对孩子健康的影响,很多学校对那块“黑板”用泡沫板做了替换。的确,泡沫板更便于张贴,我校也是泡沫板做的黑板报。

在几次的黑板报检查中,发现:1.因为方便,有的年级在黑板报更换时,批量生产,一式几份,学生甚至老师都是流水线作业,形成一个现象就是“如有雷同,纯属偶然”。2.现在广告公司很多,制作成本也不高,不少低年级的板报“外包”了,精彩纷呈的背后,学生几乎不参与了。3.因为追求美观,学生手写作品几乎没有,大部分为打印体,仅有一些剩余边角张贴着学生的美术作品作为点缀。

记忆中“原生态”的手写黑板报,需要老师指导学生设计边框、进行版面分配、根据主题选择内容,还要发动学生积极投稿,成立板报小组一期期进行轮流上岗,班级评比……出来的效果,有孩子幼稚的手写体,黑板上也因为写了擦,擦了写成了“花猫的脸”;出黑板报时,教室里很是热闹,大家都围在一边,递粉笔的、传直尺的,一边写着一边还有同学提醒……

可“现代派”的板报可以是速成的,免去了这些麻烦,一个午间,一个版面全都搞定了,当“原生态”遇到“现代派”后,到底谁主沉浮?是“原生态”的利大于弊,还是“现代派”的“大势所趋”?这样的更换是不是让黑板报更受学生欢迎?是不是有利于班集体良好的班级文化建设呢?

二、当“班级面子”PK“学生发展”,艰难抉择?

在走访调查班主任、配班老师、学生小干部、学生、大队委等相关人员的时候,他们的想法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一些问题。100位访者中,71%的师生都认为此项工作应该由师生协作完成,仅3%的师生把这个任务完全交给学生。从问卷和师生的交谈中都可看出,班主任在这方面的主导地位还是不可或缺的。91%的师生认为这个应该由学生自主完成,理由是既可以锻炼能力,同时也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只是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指点和帮助。

师生都认同黑板报作为班级文化建设阵地对学生丰富学校生活、对老师开展教育教学有帮助,认为阵地建设能够增强同学之间的感情,同学们可以通过阵地来进行交流,沟通,相互帮助;同时,在阵地建设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同学之间的合作性,增强班级凝聚力;通过阵地的展示,也可以实现好的资源相互共享,开阔视野,相互取长补短,并且在阵地中展示自己的作品可以提高自信心,有利于自己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还有学生认为有助于让老师、家长了解学生的动态、心声,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的氛围,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有意义,也能够形成学校的特色。

但事实上呢?从说到做,还是有着很大的差异的。在与师生的交流中,我们听到老师对学生的不放心。有的老师说:看着学生几天都弄不好,弄出来了还效果不好,还不如自己亲自动手快一点完成。于是,学生有参与意愿却没有机会。在与学生的访谈中得知,班级基本没有板报小组,即便是有机会参与的,也都是老师临时叫一些画画好的同学涂涂颜色,那些动作慢的同学根本就没有参与的份。

究其原因,恐怕“德育的方向”难辞其咎:对班主任的考核、对优秀班集体的评比,大队委每次组织检查,黑板报的“获奖”也是一个说重要不算重要,说不重要也占了一定比例的影响。关键是,当你面对“班级面子”与“学生发展”的选择时,你更偏向谁?这对于班主任老师来说,似乎是一个“两难”。

这种差异,引发德育部门的改革思考:评价的标准如何制定?如何对这一现象进行引导从而达到我们所期待的理想状态,改变“任务观”,形成“班集体文化建设”的意识?

三、当“检查评比”变为“组团参观”,谁领?

应该说班级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结点都是“学生”。当老师们吐露心声后,德育部门也进行了反思:我们的工作是不是着眼于学生的成长?我们有没有给老师的心灵足够的自由,让他们能够以轻松的心态,带着孩子来建设他们理想中的乐园?要让德育回归到应有的本真,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在几次调研、讨论、碰撞后,我们将大队委对各班板报的“检查评比”变为带领各班宣传委员进行全校板报的“组团参观”,请他们回去传达参观过程中印象深刻的、其他班级的“亮点”。对年段辅导员层面上的评比,改为由年段辅导员组织的班主任、配班老师参观后的“分层沙龙研讨”。由此,在相互的启发中发现了老师们的操作不尽相同,如在随机的黑板报检查过程中,与板报布置相对突出的四年级师生交流来看,他们的板报有班级特色并且内容都出自学生之手是和班主任工作有条理分不开的。他们学期初就能够根据学校大计划布置学生在班级开展手抄报、征文、绘画、书法等一系列的比赛,然后把获奖作品用作班级板报的布置、展示,学生参与率高、积极性高,家长也非常支持。真正发挥了老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对于那些力求“快”“美”“省事”的老师来说,带来了思想上的触动。

从“检查评比”到“组团参观”到“沙龙研讨”的变革中,老师们没有因为缺少了“荣誉”而懈怠,没有了评比而沮丧,反而放手给孩子锻炼了,反而和孩子一起商量了,反而在为每次的亮点呈现而暗暗“较劲”了!一年级出现了“拼音王国”的主题板报,不仅有孩子们的名字注上了拼音,有父母的名字注上了拼音,还有喜爱的拼音儿歌,孩子们津津乐道地相互交流着;二年级的练字作品放在“我的作品”中,孩子们的“最美红领巾”照片上了板报;中高年级更是各有特色,精彩纷呈……最重要的是,无论是幼稚的字体,还是稚嫩的美工,这些都是孩子成长的印迹,每一份作品里都有孩子成长的温度……

自由了思想,心灵才会飞翔,才会抛却功利,沉浸到孩子们的世界里去;自由了手脚,才会迈开步子奔跑跳跃,才会“寻求童年的倒影”,将研究以行动书写在孩子的心田里。当“检查评比”变为“组团参观”后,谁领已不用我言说了。

四、当“圆满解决”叩问“何去何从”,探索依旧!

“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成为学生成长的家园,成为童年美好记忆的一个重要部分”,常规的变革已经开始行动。小小的黑板报,正是我们德育工作中最常见的“班集体文化建设”的问题之一,因为“习以为常”,很多时候我们会忽略;因为“见怪不怪”,有时,我们会“歪曲”了“德育”的本意。

从发现了这些常态下的“不正常”后,我校通过一系列的变革,似乎解决了一些问题,但作为一个德育管理者,探索还没有停止,还要追问一句:新课程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核心理念,要求我们在班级管理中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那么,在我们的班级文化建设中,学生有没有说话的空间?有没有交流的时间?有没有展示的机会?有没有生动活泼的活动体验?

细节中体现的差异还是理念所造成的,那么如何对班主任更好地进行引领?或许理念也不缺乏,关键是如何在操作层面上落实?对于“班级文化建设”专题研讨如何开展?常规和创新如何把握?可否形成系列的“工作指导手册”让更多的班主任分享、借鉴?德育干部如何指导教师开展好班级文化建设的工作,通过活动,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营造良好的学习成才环境,促进学生的身心的健康发展。努力探索出班级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模式、新策略,建设成一个个积极向上具有独特精神风貌的班级?

透过黑板报这扇“窗”,让我们一起来重视班集体文化建设吧!一所学校,只有有了百花齐放,富有特色的班集体,才会营造出具有创新力、凝聚力、人文性浓厚的校园文化,才会真正地成为孩子童年最美好的记忆!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实验小学)

上一篇:相遇这帮“魔鬼”般的天使 下一篇:浅析工厂电气设计中的节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