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层次理论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时间:2022-09-14 05:07:33

需要层次理论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数学学习动机是人类行为动机之一,是直接推动数学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因,是数学学习者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一种体现自觉能动性、积极性的心理状态,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动机越明确,学习就越努力,效果就会越好,有正确、稳定和持久的数学学习动机是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目标之一,因此,如何有效地激发、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便成为数学教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笔者从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得到启示。

一、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与启示

马斯洛认为,人有七种不同层次的基本需要,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如图1,其中,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以及自尊需要,称为缺失需要;其他三种需要,即认识和理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则称为生长需要。

马斯洛还认为,人的这七种需要逐级上升,高一级需要的追求以低一级需要的满足为基础,也就是说。当低一级的需要获得相对满足后,追求高一级的需要才能成为继续奋进的动力。

笔者调查发现,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缺失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而引起的,例如,个别学生的家境贫寒而使得生存需要得不到满足;一些学生的父母离异而使归属与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一些教师过于严厉苛刻,经常指责、批评甚至体罚学生,而使其安全的需要和自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等,这些因素构成了学生学习和自我实现的主要障碍,造成了学生学习动机缺乏的后果。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级的需要,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看,人们进行学习就是使自己的潜能、个性、价值得到充分而完备的发挥、发展和实现,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生长需要。它区别于缺失需要的根本特点在于其永不满足性,自我实现的强度不仅不会随其满足而降低甚至消失,相反会因获得满足而增强,因此,个体所追求的生长性目标是无限的,是永无止境的,这对教师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不断提升其学习动机水平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需要层次理论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作用原理如图2所示,缺失需要的满足促进了生长需要的形成和发展。而生长需要的满足则有利于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动机的激发又强化了生长需要,由此便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二、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动机的教学策略

1.动之以情――满足学生的缺失需要

(1)扮演好父母与朋友的角色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教师往往被学生视为自己的父母或朋友,低年级的学生倾向于把教师看作是父母的化身;高年级学生则往往视教师为朋友,希望得到教师在学习、生活、人生等多方面的指导,这些希望正是学生归属与爱的需要的表现,所以教师既要像父母一样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保证其生理需要的满足,又要像朋友一样经常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情感沟通和人格碰撞。

(2)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数学成绩较差或性格内向的学生往往在数学课堂上怀有一种紧张感或恐惧感,这就要求教师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这样,不仅能稳定学生情绪,融洽师生关系,还能帮助学生克服胆怯、恐惧、害羞、焦虑等不良心理,从而满足学生的安全需要,为此,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要以自然的语气、真诚的态度,有计划地、巧妙地导人新课;要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避免用命令式的语气进行生硬的提问,或对学生错误的回答进行嘲笑或作出粗暴的评价;多运用分组操作实验、小组讨论等形式,拓宽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渠道,以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和态度。

(3)树立“拇指”教育思想

学生正处于自尊需要日益强烈的阶段,对“差生”一味地批评、指责,起不到任何好作用,反而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拇指”教育思想以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学生、热爱学生为基础,坚持对学生“多表扬、少批评”的原则,肯定学生的优点、长处和成绩,不断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对于学习较差且自卑感很重的学生,更要多给“拇指”,少给“食指”,使他们感到老师对自己的赏识与鼓励。

2.授之以法――满足学生的生长需要

为使学生产生持久的愉快、振奋的情绪,形成主动的努力状态,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我们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根据数学学科和不同知识内容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灵活变换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积极倡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学生提供多种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以满足其认识、理解、审美和创造的需要。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我定向,即要教给学生如何自行确定学习目标,安排学习程序,制订学习计划,为自主学习定向,要引导学生自我调控,指导学生对照学习目标,寻找学习的差距,考虑如何改进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要引导学生自主评价,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依据学习目标。对自己的学习策略、方法、计划进行自我反思与评价,进而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积极的监控,要引导学生自我激励,使其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学习状态。

(2)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教师要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建立平等、融洽、健康的师生关系,要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合作学习,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成功合作的范例。

(3)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设计探索问题方案、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等,最后与同学交流学习结果、发表见解,应积极地引导并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对科学探究解决问题过程的体验,将会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使学生逐步学会探究的方法,提高探究和创新的能力。

3.晓之以理――激发稳定持久的学习动机

调查发现,学生对数学学习有多种的想法和认识,有的认为,学习数学对今后生活和工作有重大作用,所以要学好数学;有的认为,数学科是中考、高考必考科目,所以要学好数学;有的觉得数学抽象、难学,对数学产生厌倦或恐惧心理,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数学教师能对学生“晓之以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消除畏难和厌学的心理,不断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保持稳定持久的数学学习动机。

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地看问题,可以通过一些例子说明数学作为自然科学中一门基础学科,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学技术的普遍运用,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没有数学就没有我们今天这个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数学正在成为推动现代社会文明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已经并将继续为人类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其次,可以通过组织开展查阅资料、专题讨论、参观考察等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他们真实体验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坚定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信念,激发起学生稳定持久的数学学习动机。

再次,要加强学生学习目的性的教育,利用榜样激励他们学好数学,创造机会让他们在解决疑难问题中走向成功,提高他们学习的信心。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采用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可以有效地激发和强化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与效益。

上一篇:让游戏走进课堂 下一篇:浅谈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