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培养策略

时间:2022-09-14 03:52:39

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培养策略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学中要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多数人只倾心于认知技能的目标制定和实施,而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看得可有可无。以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不重要,难把握。这些做法和认识培养出的是高分低能,人格不完善的学生。情感质量的低劣比知识的贫乏具有更大的危害,发展智力绝对不能以牺牲学生的社会性情感为代价。罗杰斯认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个人参与实践过程中对各种经验的体验结果,这种体验,一方面取决于他自己在参与实践过程中直接产生积极或消极的机体体验;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因教师、父母、同学对自己作出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产生的积极的或消极的体验。本文从三个方面来探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策略。

一、整合三维目标

《课标》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因此教学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要与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培养结合起来。传统教学在进行认知技能教学时,很少留意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要整合三维教学目标。整合不是简单的结合,整合是对现有各种要素进行合理的调整,有机的组合,追求各种要素的整体结构最佳化和整体效益的最大化,以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目标。因此,整合三维教学目标就是在教学中要理清三维教学目标的内在联系,将它们有机融合起来,形成整体结构,从而发挥强大的整体教育功能。这样获得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才具有生命意义。

二、倡导亲身体验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传统的教学中,往往采取口头说教的灌输方式,期望学习者能在短期内迅速地加以吸收和消化,殊不知这种口头灌输方式,缺乏亲切感、具体感和参与感。情感、态度、价值观属于隐性知识,不易传授、说教,只能通过实践活动在感受中习得。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应给予学生相应的体验和感悟空间,应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参与、表现的机会;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注意学生的亲身体验,引导学生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强调理解、体验与反思,克服那种单一的、死板的接受性活动方式。因此,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否达成要看活动过程中学生有没有亲历和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讲,注重体验策略尤为重要。(1)在情境中体验。教学中设置情境是指通过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完整,真实的情境,还原知识产生的背景,恢复起原来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使学生更真实地融入到情境中去,并以此为基础,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和兴趣,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达到主动建构知识,产生感悟,生成意义的目的。情境教学的途径多种多样,譬如:通过教师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促使学生心灵上的激荡,从而使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通过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创设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地品读课文的内容和思想,在此基础上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感情并生成意义。(2)在活动中体验。活动是产生主体体验的重要途径。相比于听别人的说教,亲身参与活动而形成的体验是刻骨铭心的,终身难忘的。通过参观,调查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的同时,鼓励学生体验社会,体验自然,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师生情意交融

教师在教学中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觉不自觉地传播自己态度、观点,伴以某种积极或消极的情感。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注意中心集中在教学内容的认知技能的传递上,却往往未意识到自己在传递认知信息过程中的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不仅会影响学生当时的情感和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而且还会影响学生今后某些态度、观念的形成及个性的发展。(1)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情绪应是快乐、饱满、振奋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发挥。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 (2)将自己对学科的深入探索和执着追求的精神和热忱随着教学内容一道带给学生,以拨动、引发、激起学生情感上的涟漪和共鸣。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本学科的热忱和兴趣,而且能进一步影响学生的的态度,价值观。优秀教师在这方面所起的感染作用往往超过一般的言语说服教育的力量,并且有持久的,乃至终生的影响。(3)教师爱学生是融洽、和谐的师生情感的基础。教师对学生的爱会激发起学生良好的情绪,并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敬爱和引发学生间的友爱。情感具有迁移作用,一旦师生情感交融,学生会不知不觉地将对教师的良好情感迁移,爱教师之所爱,信教师之所道,这些对整个教学活动都有积极优化作用,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的提高,乃至对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等方面都有促进作用。

上一篇: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下一篇:新课改视野下的高中阅读教学变革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