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安多地区民族关系模式及其形成的历史基础

时间:2022-09-14 12:59:43

论安多地区民族关系模式及其形成的历史基础

摘 要: 安多是一个多民族文化交汇地区,这里有汉、藏、回、土、撒拉、保安、东乡、蒙古等民族生息繁衍,在长期的交往互动过程中,结合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关系,本文立足田野调查和历史文献资料,归纳了对等互动型、经济互补型、包裹嵌合型三种主要的民族关系发展模式,并探讨了安多民族关系模式形成的历史基础。

关键词: 安多地区; 民族关系; 发展模式; 历史基础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81 2012 02-0052-04

On the Modes of Ethic Relations and their Historical Basis in Amdo Region

JIA Wei LI Cheng-ling

Abstract: Amdo is a meeting-place of poly-ethnic cultures. There are Han, Tibetan, Hui, Tu, Salar, Baoan, Dongxiang, Mongolian etc to live here. In the process of the long-term interaction, these nationalities have produced diversified ethnic relations. Based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historical literatures, the paper induces three major development modes of ethnic relations, i.e. equivalent interaction type, economic complementation type and package mosaic type. In addition, the historical basis of Amdo poly-ethnic relations is also explored in the paper.

Key words: Amdo region; ethnic relations; development mode; historical basis

安多地区{1}位于中华版图的中心地带,自古以来一直都是民族活跃的舞台。各族人民在这里生息繁衍、迁徙流动、融合发展,共同谱写了丰富多彩的历史篇章,积蓄了绚丽灿烂的文化底蕴,不仅在文化上呈现出多元性,而且在民族关系上同样呈现多样性。民族关系从来不是呆板单调,是鲜活的,其活力来源于民族之间的互动交流,民族关系具有多层次性,是一个立体的发展过程,体现在民族关系发展模式上也是多样的,不同民族地区的民族关系基于历史和现实的共同作用,其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不尽相同,各具特色。本文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以及田野资料,总结归纳安多地区民族关系模式,并探讨安多民族关系模式形成的历史基础。

一、多维度视角下的安多地区民族关系模式

在多民族共存的分布格局下,安多地区民族关系交错互动,民族间互动频繁,形成亲密的族际关系,但又并未失去各自的文化特色和“民族边缘”。在民族关系的互动发展中,他们之间往往有一个“互渗”的链接点,这个链接点可以是风俗习惯、文化、,也可以是生产方式、交换形式或仪式等,并依据这些不同的链接点建构起不同层次、形态的关系模式,这恰恰也反映出安多民族关系的复杂性和多重性。因此,基于不同维度切入、分析归纳安多民族关系模式,更能够反映出安多地区民族关系基本特征,所以,根据不同链接点归纳了以下几种民族关系的主要模式。

(一)文化视角下的对等互动模式

对等互动是指双方或多方的民族文化实力相当下的互动。双方在交流中谁也不能够改变对方的价值观念、语言体系、思维模式及道德伦理,从而使他们之间保持着清晰的“个体主观上对外的异己感和对内的情感联系及人们在特定的资源竞争关系中为了维护共同资源而产生的族群界缘”。[1]一般这种对等互动主要发生在文化实力雄厚的民族之间,在安多地区,最典型、影响最大的对等互动当属藏汉民族关系。

在安多地区,汉藏族人口最多,其先民早在唐代就已经接触、互动了,现在两个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深入。安多汉藏民族彼此吸收对方的文化因素,在农区主要体现在汉族先进农耕文化的传播上,安多部分藏族从事农业生产,他们从汉族身上学会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有相当多的儒家思想,如宗法观念和重男轻女,也融入到从事农耕的藏族的文化之中,安多汉族也接受了“喝熬茶”、“穿皮袄”,喜食酸奶、手抓肉等藏族习俗。[2]虽然汉藏彼此间的互动与调适频繁、持久而深入,但从总体上看“他们并没有深入到对方的文化核心,而仅限于文化体系中物质和技术的相互借取和技术的相互借取”。[3]汉藏民族的“任何一方都是在保留自己文化核心的情况下,将对方的文化因子纳入自己的文化体系之中,并经整合后服务于本民族的社会运作。因此,双方不仅保持了自己鲜明的文化特色和清晰的‘族群边缘’,而且,族际关系的基本格局也始终保持相对稳定”。[4]

(二)经济文化视角下的互补型模式

经济互补模式是指互动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民族文化经济体系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因子,经济行为的差异和互补关系在民族关系诸因素中表现的最为突出。这种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双方经济文化具有高度的相互依存性。安多地区在漫长的历史互动中,形成了由多个民族构成的经济文化体系。以藏、蒙古、土族为主体的经济文化类型,主要分布在广漠的草原地带,区域面积最为广大,经济文化特性上是草原游牧文化,当然土族和相当多藏族在河湟谷地从事农耕和半农半牧。以回族为主体,还有撒拉、东乡、保安等穆斯林民族,分布区域以河湟地区为中心,这个群体从事农耕,但是经济生产中重视商业活动,商业文化浓厚的特点突出。还有以汉族为主体,主要分布在宜耕的河湟地区,是中原文化向安多地区的延伸,直接承传中原的儒释道文化,特点是重农,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农耕为基础的经济文化体系。三大经济文化体系各自既相对独立,又多元重合,呈交集的形态,在经济上互相依赖,互相补充。

上一篇:新疆伊犁回族社会关系重构研究 下一篇:基于VB的标准OCX控件及其优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