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低年段作文教学在“小语四结合”实验中的探索

时间:2022-09-14 12:53:02

中低年段作文教学在“小语四结合”实验中的探索

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摆在我校“小语四结合”课题组面前的重要课题,而教育课改的核心与本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创新意味着探索、意味着变革,其最终目的在于开发、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此,我们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抓实验、探规律、闯新路,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一、理论依据与深层反思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其核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还包含四大属性或四大要素,即“情境”“协商”“会话”和“意义建构”。可见,创设“情境”是前提(而多媒体是创设情境的有效手段),“协商”与“会话”是协作学习的形式,对促进学习群体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深刻而全面的理解(即真正完成意义建构)有重要的意义。“意义建构”是学习的最终目的,这就要求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机械外加”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器和被灌输的对象。因此,“小语四结合”教学改革的实验探索目标是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从而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

二、点面结合,实验探索

“小语四结合”低年级作文教学实验,主要表现为以下鲜明的特征:以“动”为突破口,以创设情境为纽带,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训练表达”为内容,同时对增强学生的创新欲、表现欲有独特的作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改变了“一支粉笔打天下”的局面,以其独特的动画技术和音像黏贴、剪辑、组合技术,变静态的情景为动态的动画,使一定的时空背景得以“活化”,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小语四结合”中、低年级作文试验中,我们十分注意发展儿童的口头语言,提高听话、说话能力,学会普通话,并不断提高其规范程度;开展了“四个说”的实验,即“激发兴趣乐于说,大胆发言敢于说,讲究规范科学说,富于想象创造性地说”。

“四结合”作文教学,我们的特色是提早起步,开展“七有实验”。一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之后,在学生学会电脑打字的基础上,我们让学生用拼音从写一句话入手,写拼音日记。在日记中,训练观察,训练表达,尤其注意培养“认真观察,实话实说,实话实写”的习惯,从小打下做人和写好作文的基础。其次,运用多种形式开展“作文综合训练”,做到“七有”:①“有趣”——创设愉悦氛围,激发写作兴趣,寓教于乐。②“有用”——在计算机电脑网络交际中发展书面表达能力。③“有心”——争做生活有心人,不断学会观察、积累写作素材。④“有法”——从“生生互动,协作学习,析改反馈”中学会各种写作方法。⑤“有度”——强调目标意识,利用电教功能,不许进行“高八低八度教学”。⑥“有序”——循序渐进,分项突破,整体推进,步步打牢基础。⑦“有恒”——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和操作技能,持之以恒地强化打字表达练习和网络评价能力。以上七个层面通过教学流程的构建,使之具体化。

教学流程图

在教学中,教师如能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使学习者在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关的情况下学习,置身于特定情境中,不仅会影响儿童的认知心理,而且还可以调动儿童的情感与学习,并在观察、体验、思考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易分散,不稳定,缺乏一定的目的意识支配,而创设情景则能突破学生思维从形象到抽象过渡时情景与思维脱节这一难题,对学生体会意境,进入角色,调动其想象力有很大的帮助。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家乡的明天会更美好》时,着力下好“四盘棋”:

(1)课前观察,有心细心。引导学生在观赏家乡的美景时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在观察中发现美感受美,并通过表象积累,获得第一手材料。

(2)创设情境,再现“原形”。在学生对家乡美景留有印象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多媒体软件再现所见景物,学生从视觉到思维,按“整体—局部—整体”的顺序进行观察,根据画面,学生观摩时逼真、形象、可信度高。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把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画面,作为习作素材,就解决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忧。

(3)丰富表象,唤起联想。观察与思维、想象同步。要培养创造力必须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想象力是人脑能在过去认识的基础上构造没有经历过的物或形象的能力。”而中低年级的孩子正处在想象力培养的“智力发展的敏感时期”,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努力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同步。

(4)整体入手,析改“特景”。教师把自己电脑上的信息传到每个学生的电脑屏幕上(包括文字声音),学生根据屏幕上的内容进行“细节还原”,进行网络析评,多向反馈,通过自改、互改,共同提高作文水平,最后在共同赏析“佳作”时体验成功的愉悦。

此外,在“四结合”实验中,我们还通过以下层面的尝试使之优化、内化。

1.以“电脑日记”为突破口,激发习作欲望

兴趣是作文成功的先导,是学生习作形成能力的前提条件,是一个人积极探求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充分说明学习趣在“求学,获知、感悟”等智力活动中的积极功用。“四结合”作文实验强调“开篇成文”,讲究整体概念,要求能写出一篇几句话的短文。而日记正是提供儿童的动笔机会,能达到日积月累,真实记录思想,表达感情、锤炼文字、表达能力的目的。学生学会编码打字后,将日记的形式转换成人机对话,孩子们把计算机当做自己的“知心朋友”,每天向自己的“知心朋友”说说自己的心里话,或告诉它今天自己最高兴的事,或告诉它最有意义的事,或告诉它最有趣的事,或告诉它新学到的知识……这里既有叙述的欢欣,又有通过脑手并用,在屏幕上不断外化自己的思想,用那一个个美丽的汉字,跳动着自己思想火花,进而感到成功的欢乐。在计算机这一媒体的催化下,学生写日记的兴趣极大程度地激发出来,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意识和无意识地养成一种习惯。

2.以读写结合为切入点,激励创造思维

多媒体网络进入课堂,那动感、声、形具备的画面,设计恰当的练习,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儿童的眼、脑、手,更充分体现了儿童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的输入、监控和评改功能,把握好某些课文的作文教学契机,进行当堂上机作文,能使作文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师在教学《古诗二首》中的《小池》时,通过播放电脑多媒体光盘,展现夏季小池的美景,再反复诵读理解诗意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要求学生展开联想,充实诗人仅用四句话所描绘的美景,看谁写得更生动。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开动脑筋进行合理想象,并努力描绘生动画面,展现诗句,然后在屏幕上分别加以展现。教师通过网络适时点拨、表扬激励、对比修改、好中比优。通过生生互动,师生合作,不仅找到了差距,矫正了“盲点”,而且在析评修改中写作能力得以提高,使诗情画意更加浓烈,更具个性化和人格化,既加深了学生对诗境的理解,又让学生进行 “小练笔”,还引发了学生产生想象,有效培养了创造性思维。

3.以计算机网络为手段,促使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同步发展

审视传统教学,执教者往往因为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的局限“无法分身”,而在“四结合”作文教学中,在设计CAI课件时充分考虑到人机交互作用,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时加以评价。通过“双向反馈、网络导评”,在动态信息传递下,使学生的认知不断深入,教师变“教”为“导”,变“显性化”趋向“隐性化”;而学生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从“隐性”趋向“显性”,进而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

鉴于中低年级儿童倾向于形象思维、对事物浮于表面、直观简单的认识这一特点,“四结合”作文教学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并利用不同的多媒体教学软件,通过生动的画面或故事,展示说话写话的场景,或通过实物展示平台指导状物作文。

仅以言语交际对话课《我的课余生活》为例,我们抓好以下环节:(1)选择典型场景,从录像图片、照片中指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2)课前设计软件,课中利用三维可视画面,再现生活特写事件。(3)看中导说,突出重点,自说互评,积极参与。为了充分发挥学生视觉、听觉、感觉等多种感官的作用,我们还不断采用放大、缩小、定格、再现等技术手段,开拓思路,引思导说,将画面情景与感知紧密结合起来,进行口语交际对话。一方面把教者口述作文的思路在电脑上全方位显示,另一方面又利用交互原理,当堂运用微机“速写”作文之后,利用多媒体的交互技术,根据学生“速写”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分析,对重、难点进行“解析”再处理,最后当众评价及时修改。

开展“小语四结合”实验后,学生通过编码识字、电脑打字、网络评价等环节的运作,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实验证明,只有把电教媒体与传统教法相结合,使之互为条件、互相补充、相辅相成,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进而促进课堂结构和教学模式的全面优化。?

上一篇:学校心理咨询与学生隐私权的问题探讨 下一篇:课堂教学的不良提问及其改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