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温度-化学耦合作用下力学性能及实验研究

时间:2022-09-13 11:45:12

岩石温度-化学耦合作用下力学性能及实验研究

摘要:目前,裂隙岩石的温度-化学耦合过程研究已成为国际岩土工程领域最前沿的课题之一。

在地下处理及边坡工程中,裂隙岩石所赋存的地质条件十分恶劣,所涉及的物理-化学过程复杂,主要有热传输过程(T)、介质应力变形(包括断裂、损伤)过程(M)、化学反应(C)等几个过程。一方面裂隙岩体受地热、水化学溶液侵蚀作用后,使其物理化力学性质发生很大变异,另一方面,水溶液通过溶蚀岩体而将溶蚀物质带走,使岩体性状变差,严重影响岩土工程的长期稳定性。因此耦合过程研究是相关的岩石工程的最基础性研究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工程意义。

关键词:力学性能 腐蚀 损伤 变量 单轴试验

中图分类号:C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化学损伤变量的定义

(1)损伤机理岩石被浸泡在各种化学溶液里发生的化学作用,主要有溶解作用、水解作用和碳酸化作用等。而且岩石中有很多矿物能溶解于水,如K+、Na+等氯化物,Ca2+

,Mg2+等氯化物和碳酸盐以及Fe3+ ,A13+等氧化物和硅酸盐,所以岩石受到化学作用后,其中岩石中胶结物质反应掉而使剩余难溶矿物丧失相互胶结能力,使岩石变得松散脆弱,有效承载面积降低。

(2)化学损伤变量根据有效承载面积定义化学损伤变量:

DC==(1)

其中,R,V0, 分别是岩石初始有效承载面积,承载体体积,及质量。,,,分别是化学腐蚀后岩石没有承载能力部分的面积,体积及质量。

二、化学损伤变量的计算

设化学溶液与岩石反应的一般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2)

其中A为与岩石反应的溶质,B为岩石中参与反应的成份,G,H为化学反应生成物

由化学动力学方程得:

(3)

其中是A物质化学反应速率,是化学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A物质与B物质的浓度,,是反应级数。

由Arrhenius (阿仑尼乌斯)公式[1]可得

其中为前置因子,Ea 为反应活化能,R为气体常数取8.314,T为反应温度。

故 化学反应速率方程为

单位:(4)

设岩石在化学溶液中浸泡的时间为t,从0~t时间,温度变化函数为T(t),浓度变化函数为

,溶液体积为V则经过时间t, A物质的消耗量为

N1= (5)

B物质的消耗量为 N2= (6)

设岩石中每种成份都是均匀分布的,反应消耗掉的B物质的摩尔质量为MB ,B物质质量占岩石总质量的比重为p,则化学腐蚀导致岩石结构破坏丧失承载能力部分的质量为

(7)

则化学-温度作用下的化学损伤变量为

DC= = (8)

三、试验验证

本文取文献[4~5](“均质砂岩酸腐蚀的力学性质分析”霍润科等著)中的实验数据验证常温下本文本构模型。

原文实验数据如下

岩石成份:Φ50 mm×100 mm的标准钙质砂岩试件。岩样的天然密度为2.47 g/cm3,孔隙率4.43%,其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450 g/kg)、长石(350 g/kg)、岩屑(=100 g/kg),钙质 CaCO3

(40 g/kg)和泥质胶结率(

胶结。实验温度:恒温20 单个试件浸泡盐酸溶液体积 2L,盐酸浓度0.1mol/L

表1

不同溶液中岩石各阶段的单轴抗压强度值(MPa)

主要化学反应方程式:

2HCL+CaCO3=CaCL2+CO2+H2O

T=293K时,

化学反应速率方程为 (13) [6~7]

表 2

时间t(天) 0 5 9 14

0.776 0.7498 0.7338 0.711

根据表2数据 利用牛顿插值法求得盐酸浓度随时间变化函数为

由(5)式,(13)式可得

浸泡 5天后消耗的HCl 量为

= =2.270mol

浸泡 9天后消耗的HCl 量为

=4.0385mol

浸泡 14天后消耗的HCl 量为

=6.2024mol

将上述数据分别代入(6)(7)(8)式可得

浸泡 5天后=28.375g

同理求得浸泡 9天后

浸泡 14天后

代入(11)式得

同理可求得浸泡 9 天后

浸泡 14天后

当时峰值损伤,抗压强度计算值与实验值对比见下表

时间t(天) 抗压强度(Mpa)

时间t(天) 峰值应变(%)

浸泡5天时的本构模型

同理可得浸泡14天岩石的本构模型:

应力-应变对比图形见下图

文献实验曲线图[5]:

浸泡5天应力-应变曲线图 浸泡14天应力-应变曲线图

本文计算模拟曲线图:

浸泡5天应力-应变模拟图浸泡14天应力-应变模拟图

四、结论

本文在损伤理论的基础上,利用化学动力学原理,建立了温度-化学作用下下的岩石本构模型,并利用文献,中的已有实验数据对本构理论进行了常温下验证,从实验和理论对比可以发现:

峰值应力前,实验数据与计算值吻合较好,峰值应力,应变预测值与实验值基本吻合。岩石破坏后,实验曲线与理论曲线有所出入。

对于水的物理作用对岩石力学性能的影响,比如溶解作用,水流作用,本文暂未考虑。

不同温度环境下岩石力学性能实验正陆续展开,其计算结果尚需大量试样的进一步分析和验证,以便对模型进行修正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董元彦,李宝华等,物理化学。科学出版社,2004

[2] 余寿文,冯西桥。损伤力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3] 钱济成,周建方,岩石混凝土的两种损伤模型及其应用。河海大学报,1989,3,40~47

[4] 霍润科,李 宁,刘汉东,均质砂岩酸腐蚀的力学性质分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8,8(33)

[5] 朱运明,李宁,酸性环境中砂岩强度、变形性质的实验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西安理工大学2001

[6] 彭永伟,梁冰,水化学作用对岩石损伤的实验研究,采矿工程学新论——北京开采所研究生论文集,第一部分-矿山岩石力学基础理论及应用,2005

[7] 彭永伟, 岩石水化学损伤的机理及模型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5

上一篇:现浇简支梁满堂支架设计及施工技术 下一篇:浅谈工程项目监理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