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治疗常年性鼻炎68例疗效观察

时间:2022-09-13 11:03:49

【摘要】 常年性鼻炎(perennialrhinitis)又称过敏性鼻炎,是鼻腔粘膜的变应性疾病,并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在1年内半数以上的日子里有上述症状,变应原皮肤试验阳性主要以室内变应原(螨、室内尘土等)为主。临床上对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方法很多,但疗效各异。笔者运用多功能微波治疗仪治疗常年性鼻炎68例效果不错。

【关键词】 微波;常年性鼻炎;疗效观察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15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270-01

常年性鼻炎分为变应性鼻炎和非变应血管运动性鼻炎,据统计,变应性鼻炎约占全部鼻炎的40%。临床上一般分为常年性和季节性两型。病因复杂,易复发,我们采用多功能微波治疗仪,凝固鼻下甲、筛前神经鼻外侧支、鼻丘,治疗常年性鼻炎,疗效较好,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9月至2011年6月治疗常年性鼻炎68例,男36例,女32例,年龄18-62岁;病程2-24年,发作无季节性,微波凝固术前均曾局部或全身用药,或激光、冷冻等治疗效果差。其中6例伴肥厚性鼻炎,5例伴鼻息肉,3例伴咽鼓管功能障碍。主要症状为阵发性打喷嚏,流清涕,鼻塞,鼻粘膜水肿呈苍白或淡兰色,粘液性分泌物。

1.2 治疗方法 用1%丁卡因加等量1%麻黄素棉片平贴于患者鼻腔顶、鼻丘和下鼻甲表面,行鼻腔表麻2-3次,每次约5-10分钟,鼻粘膜充分收缩麻醉。手术操作:调节微波输出功率为30-40W,直视下将微波针状探头平放于鼻甲表面,自后向前分点热凝3-5次,鼻腔顶部外侧壁及鼻丘处分点间断热凝3-5次,每点时间2-4S。双侧鼻腔同时治疗。热凝时见治疗组迅速收缩发白,对伴有肥大性鼻炎、咽鼓管功能障碍者,下甲后端热凝时应适当增加功率、延长时间。伴有鼻息肉将针状探头插入息肉根部凝固泛白后取出息肉,鼻腔无需填塞。术后处理:术后一周内隔日复查,及时清除鼻腔伪膜或痂皮,局部交替用1%呋麻液、薄荷石蜡滴鼻,每天3-5次,连用7-10天,以减轻术后反应性水肿,软化痂皮,防止粘连。

1.3 疗效评定标准 68例常年性鼻炎术前症状、体征按01年乌鲁木齐会议变应性鼻炎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1]。术前病情诊断分级:重36人(Ⅲ级)、中28人(Ⅱ级)、轻4人(I级)。

2 结 果

按以上标准,治疗前后鼻痒、打喷嚏、鼻塞、鼻粘膜肿胀及鼻腔粘性分泌物几项指标均下降I级或I级以上为有效;不足I级者为无效;症状、体征消失为显效。术后随访疗效,见表1。

由表1可见:微波治疗常年性鼻炎随观察时间延长,疗效呈下降趋势,但总有效率仍有91%以上。微波凝固术后3-5天所有患者鼻痒、喷嚏明显减轻或消失,鼻塞有不同程度加重,粘涕增加。7-10天鼻腔伪膜,痂皮脱落,新生粘膜上皮光滑,色泽较红,鼻通气改善。6例伴肥厚性鼻炎者鼻塞消失,下鼻甲恢复正常;5例咽鼓管功能障碍者鼻腔症状缓解后,咽鼓管功能明显改善;3例同时凝固切除鼻息肉患者,息肉未复发。4例术后复发患者症状也较前减轻,局部滴药效果也明显提高。

3 讨 论

3.1 常年性鼻炎病因复杂,复发率高,发病机理是 ①鼻粘膜的I型变态反应:鼻粘膜的肥大细胞、嗜碱细胞由于抗原抗体的作用,释放出以组织胺为主的多种介质,作用于粘膜血管、神经、腺体上的受体,引起细胞浸润,局部末稍血管舒缩障碍,通透性增强等反应。②副交感神经亢进。翼管神经是鼻粘膜副交感神经支配主要来源,鼻腔前部粘膜浆液腺高密度区和最敏感区鼻丘主要为三叉神经眼支的鼻睫神经分出的筛前神经支配。③感觉神经敏感性增强(鼻痒、打喷嚏)。④可能与鼻粘膜感觉C类纤维释放过多P物质有关,P物质可使鼻粘膜血管扩张水肿、鼻塞、打喷嚏、流清涕[2]。

3.2 微波热凝原理 用微波辐射器直视下定量向病变组织输入电磁波,引起局部组织急速电场变化,使组织中水分高速旋转互相碰撞产热,瞬间达到高温,组织凝固坏死。

3.3 微波凝固治疗常年性鼻炎机理 ①直接作用:微波辐射器直接作用于充血水肿的鼻粘膜,使局部扩张的血管收缩,组织水肿消散、凝固、鼻通气改善。②屏障作用:热凝使治疗部位产生蛋白质凝固膜,对外界抗原致敏起隔离作用,一周后蛋白质凝固膜脱落,新生健康粘膜上皮具有正常的屏障防御功能。③阻断作用:我们选择治疗下鼻甲表面,鼻腔顶前部外侧面及鼻丘为蝶腭神经、筛前神经分布敏感区,凝固治疗后使局部副交感神经和感觉神经纤维受到不同程度破坏,从而阻断神经传导通路。④微波凝固促使P物质分解、灭活,使神经兴奋性降低,血管收缩,水肿消失,腺体分泌减少。⑤局部微波高热可激活机体免疫系统,提高组织免疫反应能力。

参考文献

[1] 顾之燕.变应性鼻炎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1.6.

[2] 刘加池.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2010,(24).

上一篇:VSD封闭引流术在四肢创伤中的应用(附49例报告) 下一篇:膜性肾病临床特点及治疗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