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荣辱观教育与建构和谐校园

时间:2022-09-13 10:04:19

浅议荣辱观教育与建构和谐校园

摘 要: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更能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精神动力。大学进行荣辱观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选择,是当今时代,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道德建设中的核心道德观。因此,深入持久地探索大学校园荣辱观教育和建设,已成为时代大学道德建设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荣辱观;教育;和谐校园;建设

党的十七大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和以改革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是胡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一个高度概括,是当今时代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在这一核心价值体系中,社会主义荣辱观居于重要的道德支撑地位,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道德建设,居于指导和引领作用。大学院校是社会发展前进的动力源,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大学校园中长期持久地开展荣辱观教育,即是当今时代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的本质要求,同时也是大学院校建设和谐校园的必然选择。

一、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核心的大学道德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选择

人类的道德观念的起源,就是源于人的荣、辱感和畏惧感,荣、辱作为一对道德概念的范畴,集中体现了社会对个人的积极评价,是社会对个人行为的肯定与否定,是社会对个人是否履行道德规范的精神褒奖和打击。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离不开知荣明耻的道德规范,任何人都离不开知荣明耻的道德底线。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当代大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是面向新世纪、结合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我党强调的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四个基本”(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三个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主要内容,以增强“四信”(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年、增强对改革开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为目的的思想建设的组成部分,强调大力加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三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基本内容,以新型人际关系为目的的道德建设的核心。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涵盖了道德、法纪、政治和思想的所有德育外延,体现了和谐校园以人为本的理念。

要构建和谐校园,其实就是造就和谐的群体,就是要使每个人都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阐明了“培养什么人”的重要标准,明确了在“培养什么人”过程中坚持什么、反对什么,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只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使广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更好的陶冶,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使学校逐步形成平等友爱、诚实守信、互帮互助、融洽相处的风尚,将和谐校园的目标逐步变为现实。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构建和谐校园的现实针对性。社会的深刻变革,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的相互激荡,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产生了多方面影响。热爱祖国、积极向上、科学文明、团结友爱,是校园精神风貌的主流。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构建和谐校园的丰富文化底蕴。以荣辱观来确定社会道德的界线充满了中华道德文化传统的智慧,孔子首倡“行已有耻”,认为有耻的人才能承担起社会的责任。孟子不仅将羞耻作为良心的重要内容,而且当作是判断人与非人的道德标准。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要让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年学生以热爱祖国、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苦奋斗为最大光荣;以危害祖国、背离人民、愚昧无知、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为最大耻辱。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既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弘扬了时代精神。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具有导向的作用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重视受教育者品德认知能力的发展的,在品德知识、品德技能掌握的同时,能理性、科学地进行品德理解、推理、判断与选择,成为自主的品德发展的主体。因此,在大学生中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对构建和谐校园具有价值导向功能,“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从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个人、人民的关系,个人对待科学的态

度,个人对待劳动的态度,人与他人的利益关系,个人的诚信义利观,个人与法纪的关系以及个人的苦乐态度上全面提出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人生及其评价标准,克服了道德标准单一、偏高的不足之处,又吸收了以往道德导向方案中的合理内涵。这样的荣辱观既有控制性的导向,又有广泛性的要求,能够引导广大师生摆正个集体、国家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旗帜鲜明的告诉学生,什么是“荣”,什么是“耻”,而且看得见、摸得着,可对照、可实践,有很强的操作性。

三、深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努力践行荣辱观,构建和谐校园

在大学校园中深化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教育,使学生深刻领会坚持“八荣八耻”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作为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以增强学生的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让每个学生从每个人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从小事做起,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规范自己行为的基本准则,通过长期持久的宣传教育,使学生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化为理想信念。因此, 深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今后大学德育教育的一个长期性课题,要把德育教育作为整个文化建设的奠基工程,通过教育使人们接受良好道德熏陶。在具体实践中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供舆论保障。要大力宣传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让何以为荣、何以为耻在大学校园深入人心,成为自觉的行动。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供实践保障。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们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我们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渗透到人们的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引导他们明荣辱之分、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使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在整个校园蔚然成风。要积极开展各种道德实践活动。如通过大学生志愿服务、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熏陶、认识得到升华、觉悟得到提高。积极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让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指导广大师生的行动指南。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供教育保障。只有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结合,与各门课程的学习有机结合,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广大教师和管理干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广大教师和管理人员注重品德修养,追求学术创新,讲究学术道德和节操,坚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为培养高素质人才、传承文明不断做出新的更大贡献。要立足实际,因人制宜,采取多种表现形式,增强校园文化宣传的艺术性和感染力,通过优秀的文化作品、文化活动不断潜移默化地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境界。要充分发挥荣辱观的导向作用,推动整个校园形成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

上一篇:英语手机短信息语言浅析 下一篇:抓住热点问题 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