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法在“离子反应”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时间:2022-09-13 07:17:20

学案导学法在“离子反应”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摘要:学案是指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学习对象、学习环境、学生的知识水平等要素,以帮助学生构建有意义的学习为目的,为学生设计的,能够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案。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课堂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离子反应是中学化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掌握化学原理和离子共存等问题的重要工具。实验研究表明,在“离子反应”教学中,学案导学法能够明显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学案导学;离子反应;实验研究

新课程倡导多样的学习方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现状,帮助学生扭转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合作性,是化学新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2]。那么化学课堂应该如何顺应新课程的要求,把课堂变成师生共同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阵地,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摆在化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主要问题。建构主义教学强调学习者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只是外部的辅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为学习者提供建构知识所需要的帮助,以使学习者的理解进一步深入。学案导学法突破了课堂中“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学生通过学案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学案的设计使学生明确“离子反应”的学习目标,有助于学生理解“离子反应”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自学,使学生自己主动构建知识体系。针对学生遇到的疑难,教师在课堂中引导释疑解惑,并最终达到共同解决的目的。学案导学法体现了建构主义所主张的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是主动构建知识体系的学习者的思想[3]。

一、实验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非随机分派单组控制仅后测实验”模式,选取班级中第一、二组学生为实验组,再选取班级中第三、四组学生为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各30人。课前把“离子反应”的预习学案分发给实验组学生,要求他们结合预习学案学习课本中“离子反应”的相关内容。对照组学生手中没有预习学案,仅仅根据课本预习“离子反应”的相关内容。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教学,课后随即用同一份试卷(11小题,满分25分)对实验组学生和对照组学生同时进行“离子反应”相关内容的课堂测试。

二、实验结果

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到实验组学生明显比对照组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在师生互动情节中,实验组学生回答教师提问和黑板演练的完成情况也比对照组学生更为理想。

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成绩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成绩比较如表1所示。

三、讨论

(一)有效控制无关变量,确保实验内效度。

课前向全班学生强调“离子反应”内容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足够重视。在向实验组学生分发预习学案时宣称由于印刷机出现故障只复印了30份学案,对照组学生的学案待予补发。以此控制实验过程中的霍桑效应(实验对象知道参与实验而引起积极性的提高)和约翰•亨利效应(对照组学生对实验措施的暗中模仿)。在同一班级中,由同一教师授课,实验组学生和对照组学生所享有的教学资源和教育状态相同。在连续两课时的教学之后,随即进行课堂测试,练习效应和生成效应也都得到有效控制。此外,笔者在实验之后经过统计发现实验组学生和对照组学生期中考试化学成绩的平均分差值较小,说明本次实验的选择误差较小。

(二)实验结果验证了实验假设。

从课堂观察可以看出运用学案导学法教学,学生能够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发言、课堂讨论等学习活动。从表1可以看出,实验组学生的总体成绩高于对照组学生。学案导学法和传统教学法相比,能够明显地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从图1可以看出,运用学案导学法有助于减少学困生人数,增加优秀生人数,使学生的总体呈现上升态势。

在“离子反应”的学习中,“离子共存问题”一直都是考试的重点内容,而课本教材中几乎没有涉及这方面的内容。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也是在课堂教学的尾声给予适当补充,甚至直到讲评练习时才涉及这方面的内容。学生则很少有自己的思考空间。学案导学法中,学生根据学案中涉及的“离子共存问题”,在自学过程中拥有足够的时间给予必要的思考与讨论。课堂测试结果表明,实验组学生在有关“离子共存问题”题目的得分情况比对照组学生明显好得多。

(三) 实验中存在的不足。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课堂测试题目的编制对实验结果有较大的影响。由于是随堂测验,答题时间较短,题型和题目数量受到很大的限制。测试题目的效度和区分度比较难于把握。测试题目只有11小题,采用的是25分制,且样本数量较小,所以两组学生成绩的标准差比较接近,难于体现出学案导学法对学生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现象的影响情况。

四、结论

(一)学案导学法有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不知道新授课的学习目标,只能盲目地预习课本,收效甚微,一段时间以后,很多学生也就放弃了课前预习的学习方法。采用学案导学法,学生在课前就能明确学习目标,根据学案能够自己主动地学习新知识。在“思考与讨论”中不断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合作性。

(二)学案导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学”被教师的“一言堂”所替代,学生课堂思考的时间短,质疑问难、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少。采用学案导学法,学生对学案中设计的一系列问题的思考、解答、交流、讨论,进而完成自主学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慢慢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三) 学案导学法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

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有效教学”,是每一位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采用学案导学法,能够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在教学中,师生目标明确,学生根据在预习过程中碰到的疑难问题,在课堂上围绕问题积极思考讨论,使教与学、说与思能够紧密配合,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周蕾.高中化学学案导学教学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8

【2】王云生.高中新课程教与学丛书 化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52

【3】裴亚男.学案教学模式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4):67

【4】关士伟.新课程视野下中学化学学案设计的研究[J].化学教学,2005,(11):27

作者简介:

施坤海,福建师范大学全日制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学科教学(化学)专业,2006年9月至今任教于福建省仙游县华侨中学。

上一篇: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研究 下一篇:基于问题的法理学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