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万”结对帮扶凸显“多赢”格局

时间:2022-09-13 07:07:16

从2007年起,省直工委在省直机关广泛开展了“万个支部结对,万名党员帮扶”(以下简称“双万”结对帮扶)活动,不断提高机关服务农村、服务群众、服务科学发展水平。两年多来,省直127个单位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按照要求,分别与51个贫困乡镇的225个贫困村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

“面对面”交流:理清发展思路,促进作风转变

省直各单位深入帮扶的乡镇、村和农户家中,广泛采取进村入户、召开座谈会、蹲点调研等形式,面对面听取党员、群众意见,调查当地地理环境、资源结构、发展潜力、脱贫措施、组织建设等方面情况,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了解基层所思、所盼、所求、所怨,查找党员群众迫切希望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与县、乡、村领导班子沟通,提出合理化意见和建议,为帮扶点理清了科学发展的思路。

省委办公厅在结对帮扶黔南州三都自治县交梨乡工作中,通过深入调研、反复论证,针对帮扶村的具体情况,提出了村达“五好”(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户达“十有”(有安居房、有旱涝保收田、有沼气池、有大牲畜、有家禽家畜、有经果林、有经济作物、有自来水、有硬化连户路、有增收技能或劳务输出人员)的结对帮扶目标。

省直工委在结对帮扶黔东南州锦屏县工作中,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进侗家,共建和谐新农村”这一主题,集思广益,帮助破解农村发展难题,2009年提出“抓好一个示范村,举办两期培训班,协助至少三个村党支部加强班子建设,办好四件以上实事,协调完成五个以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力争在六个方面有所突破”的工作目标。自2009年10月省直机关开展“十万干部下基层”活动以来,短短两个月时间,各单位扎实组织开展活动,深入基层调研走访21795人次,帮助理清发展思路1240条,帮助解决实际问题1319个,成效显著。

通过深入基层调研,在理清帮扶点发展思路的同时,机关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政策理论水平、工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意识进一步增强,作风得到有效改进。各单位不断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着力加强对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的关怀帮扶。省交通运输厅采取党员职工捐一点、党费出一点、单位拿一点的办法筹集近20万元专项结对帮扶基金,制定了结对帮扶专项基金管理办法,明确贫困老党员、生活困难群众等为帮扶对象,确保帮扶工作取得实效。注意加强省直机关之间、省直机关与市县乡之间各类资源的统筹协调,打破条块分割,支持和帮助乡镇、街道、社区积极探索建立“一站式”服务、群众事务代办点等服务机构,形成加强乡镇、街道工作的整体合力。省局结合工作业务,建立“群众说事室”,使矛盾纠纷在基层得到了有效化解,维护了村组的和谐稳定。

“点对点”沟通:加强支部建设,夯实执政基础

省直机关在帮扶工作中,按照“围绕扶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扶贫”的总体要求,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帮助巩固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注重从思想和发展理念上帮扶,通过党建工作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实现发展经济和加强党建“两不误、双促进”的目标,充分发挥农村党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全省第一轮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完成中央新建项目4010个、省新建项目187个和883个改扩建项目,建设资金总额达2.83亿元,活动场所面积平均131平方米,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省大部分地区村级组织无处办公、无处开展活动的状况。第二轮将新建2100个、改扩建3469个行政村,全省部分村无活动场所的办公现状将得到改善,进一步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按照“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要求,帮助帮扶黔西南州兴仁县新马场乡党委加强农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积极沟通协调,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把有知识、会经营、懂管理、能发展、肯干事的党员、群众选配进村支两委领导班子,切实增强了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

根据中央、省委有关精神,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通过开展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工作,解决村干部后续发展问题,切实加强了村干部队伍建设。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为加强帮扶村“两委”班子建设,帮助当地乡镇党委对群众意见较大的村支部书记及相关成员进行了调整,从乡党委选派一名副乡长挂任村支部书记,强化村党支部班子建设。

省纪委、省监察厅结合铜仁地区印江县杉树乡新华村实际,从抓制度建设入手,帮助村党支部建立了“”、民主议事、党务公开、流动党员管理、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规范了村党支部工作程序。省公安厅在结对帮扶工作中注重帮助创新党组织活动方式,通过建立“党员先锋号”、“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点”工作和举办党课、培训班、辅导讲座、参观访问、党建交流等形式,积极帮助帮扶点加强党员教育管理。

省直各单位始终坚持发展党员工作“十六字”方针,注重质量、优化结构,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加强思想上入党教育,注意吸收农村致富带头人入党,有力地改变了农村党员队伍结构老化、能力偏弱等现状,帮扶点党员逐步发挥了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先锋模范作用。

“实打实”帮扶:提高致富能力,促进脱贫致富

省直各单位充分发挥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优势,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和调结构、上水平、促改革的决策部署,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大了协调落实扶贫资金和项目的力度,积极为帮扶村解决生产生活用水、新建及维修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学校、修建改建道路、添置文体用品等,认真组织实施好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的惠民工程,切实为当地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尽心竭力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

省委政研室在帮扶点毕节地区黔西县太来乡开展“一户一策”活动,采取“一户一干部、一户一技能、一户一路子、一户一档案、一户一挂牌”的形式,全乡114名乡、村干部与2202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一户一策”帮扶工程启动3年以来,太来乡已有633户3000余人实现脱贫目标,走上了自我发展的路子。

省政协办公厅通过实施乡村道路硬化、人畜饮水、发展乡村旅游、种草养牛等项目,“山上栽竹子、山下种果子、田坝种养并举”的生态立体农业成效明显,使帮扶的安顺市紫云县猴场镇2007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2646.5万元,比2006年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6年增长14.6%。有的帮扶点在发展乡村旅游上,充分发挥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气候宜人的优势,鼓励农户种植优质水果、蔬菜,发展特色养殖业,特别是“农家乐”已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新产业,涌现出了一大批农村致富带头人,让党员群众找到了致富路,增强了致富本领。

省发改委在帮扶中采取“田间+课堂”的形式,对帮扶点上的群众进行“果树种植技术与管护”、“水稻、玉米病虫害防治”、“猪、羊养殖与疫情防治”等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团省委在帮扶中,充分运用“春晖行动”、“希望工程”、“志愿者行动”等共青团品牌活动资源优势,邀请在外乡友援建希望小学、为帮扶点群众开展种养殖实用技术培训、到帮扶点投资兴办企业等,积极为促进帮扶点发展提供人力、物力、智力等多方面的支持。省直工委与省新闻出版局共同组织开展建设“农家书屋”活动,126个省直单位共出资100万元,购买图书8万余册,建成130个“农家书屋”。省文化厅将帮扶乡文化站建设列入2009年项目内容,落实项目资金53万元,用于该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仅2009年,省直机关即整合“双万”结对帮扶与党建扶贫教育培训工作资源,对农村党员干部开展了培训141期(次),培训农村党员干部10543人(次),对农民群众进行农业科技知识培训179期,培训农民群众22736人(次)。(作者单位:中共贵州省直属机关工委)

上一篇:新一轮土地修编:“新”而不“花” 下一篇:水城:“一类一策”让“四类干部”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