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肾上腺腺瘤的临床与CT影像表现

时间:2022-09-13 06:17:30

探讨肾上腺腺瘤的临床与CT影像表现

【摘要】目的探讨肾上腺腺瘤临床诊断与CT表现是否相符。方法对我院2008――2012年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肾上腺腺瘤的CT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论①肾上腺腺瘤有一定的特征性。②结合临床资料,肾上腺腺瘤临床诊断与CT表现符合率较高。

【关键词】肾上腺腺瘤;CT扫描;影像表现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486-01

肾上腺腺瘤是发生于肾上腺皮质的良性肿瘤。可分为功能性和非功能性,前者包括库欣腺瘤、conn腺瘤,偶为分泌性激素的腺瘤,临床上分别具有相应的症状和体征;非功能性腺瘤发生率较高,无症状,多于影像检查时意外发现。[1]我们收集我院2008年――2012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进行回顾分析,以明确该病的影像符合率。

1病例与方法

1.1病例本院2008年――2012年经手术、病理诊断为肾上腺皮质腺瘤15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为26-65岁,因不同程度的高血压和低血钾被临床初步诊断为皮质醇增多症;或因为不明原因导致肥胖,临床初步诊断为皮质醇增多症;有的是腰痛发现包块而就诊行CT检查。

1.2方法对本院15例病例均经CT平扫和增强扫描。

2结果

15例患者均为单侧发生,其中右侧5例,左侧10例。最小病灶9*12mm,最大病灶133*110mm。CT表现为肾上腺区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或等密度影,边界大致清晰,其内未见钙化,CT值22-48Hu,增强扫描后显示有强化,其中3例肿瘤边缘薄层环状强化,1例肿瘤中央坏死囊变。

以3个病例举例

病例一:患者,女,因头昏、乏力,四肢麻木1年余,休息后稍微缓解,夜尿增多和双下肢浮肿就诊。检查:血压21.3/13.3kp,心率80次/分,率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双侧膝腱反射与跟腱反射消失。心电图提示频发室性早搏。查立位与卧位血醛固酮、肾素-血管紧张激发试验均提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查24小时尿VMA和17-羟类固醇;17-醇类固醇均正常,排出了嗜铬细胞瘤及糖皮质激素增多疾患。CT平均显示患者右侧肾上腺区类椭圆形低密度影,均16mm*23mm大小,位于内外支连结区,平扫时病灶密度均匀且偏低,CT值为8Hu,增强扫描,病灶轻度强化。患者行右侧肾上腺病灶摘除手术。病理镜下所见:瘤细胞由大小一致,含有丰富类脂质的泡沫透亮细胞组成,排列成不规则条索或团块,其间有毛细血管分隔,亦可见少许致密细胞。病理诊断:右侧肾上腺皮质腺瘤。

病例二:患者,男,43岁,患者因无明显诱因体重增加而入院检查,无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病史。查体:血压:24/16pa,心率80次/分。面色红润,呈向心性肥胖,两侧膝腱反射未引出,巴氏征(-),布氏征(-)。实验室检查:血皮质醇8Am、4pm、oAm均升高,口服葡萄糖耐量示30分、60分、180分、高于正常;大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血糖高于正常。临床初步诊断为皮质醇增多症。CT平扫,右肾上腺区显示20*22mm大小结节状影,轮廓清楚,密度均匀,左侧肾上腺未见异常。增强扫描,右侧肾上腺结节有强化。术后病例大体:肿瘤位于右肾上腺中部,深黄色,约23*29mm大小,有包膜。镜下:瘤组织由大小较为一致的胞浆富含脂质的细胞呈索条状排列而成,其间夹杂有纤细毛细血管。病理诊断为右侧肾上腺皮质腺瘤。

病例三,男,41岁,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腰痛,呈持续痛,站立后疼痛加剧,入院前1周无意中发现左上腹包块而行CT检查,平扫显示左侧腹膜后见一较大软组织密度影,大小约为133*110mm,内密度不均,CT值:35Hu左右,CT增强扫描,肿块呈不均匀强化,有完整包膜,与左侧肾上极前部分皮髓质分界不清,紧密相连,其内见不规则形条状强化血管影。胰腺及脾静脉受压前移,脾脏受压。CT诊断:左肾上腺占位。手术所见:左上腹见110*100大小肿块,边界清楚,同脾脏、胰腺、左肾及胃相粘连,尤其与脾脏粘连致密,有较完整包膜。病理诊断:左肾上腺皮质腺瘤。

3讨论

3.1肾上腺解剖[2]肾上腺属于腹膜后脏器,位于双侧肾脏的内上方。并与肾脏共同包埋于肾筋膜内,以脂肪纤维组织与毗邻器官分隔。正常肾上腺呈黄色,重约2-3克,长1-4cm,宽1-3.3cm,厚2.2-0.8cm。正常肾上腺切面呈三角形、“V”字形或月牙形等,外层为黄色皮质,占全肾上腺重量的90%,内层为褐色髓质。肾上腺皮质起源于中胚层,按细胞形态和排列方式由外向内分为球状带、束状带、网状带三层。球状带最薄,位于包膜下,产生调节电解质和水盐代谢的皮质激素,以醛固酮为代表。束状带为中间层,最厚,分泌调节糖和蛋白质代谢的皮质激素,以皮质醇为代表,还分泌性激素。肾上腺髓质内有交感神经细胞和嗜铬细胞,后者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3.2正常肾上腺CT表现①部位:绝大多数肾上腺位置比较固定,在双肾内上方,胸椎12椎体的上下层面上。②形态:肾上腺为外侧肢、内侧肢及由两者相交构成的体部。其基本形态可呈三角形、倒“V”字形,或“人”字形,线条形,少数呈“Y”字形、逗号形。一般右侧肾上腺呈倒“V”字形,或“人”字形。③大小:肾上腺肢、体的长度为1-4cm,厚度为0.5-0.7cm,体部较厚,但仍小于1.0cm。④密度:肾上腺平扫呈均匀一致的软组织密度,与肾实质密度相等,增强后动脉期多数明显强化,随后密度下降,但其密度仍均匀一致。

3.3鉴别诊断

3.3.1肾上腺皮质腺瘤与皮质增生的鉴别[3]肾上腺皮质增生通常是双侧性改变,表现为肾上腺肢体增粗或延长、轮廓圆钝或外缘轻度隆起,但少数结节状皮质增生与小腺瘤之间有时不易区别。腺瘤通常为单个,而结节状皮质增生可以是多个。大多数结节在0.3-0.5cm之间,偶可达1.5cm,比腺瘤结节更小,呈等密度,也可呈低密度,同时结节状增生多数伴有整个肾上腺的增生,而功能性腺瘤多伴有同侧或对侧肾上腺的萎缩。CT增强结节多呈轻度强化,少数呈中度强化。

3.3.2肾上腺皮质腺瘤与腺瘤的鉴别肾上腺皮质腺瘤的肿块较大,直径多大于5cm,CT平扫多为中等密度,中心坏死液化则呈更低密度影。增强扫描,肿瘤呈不均匀环状强化,出血和坏死无强化,当有转移发生时,可发现增大的淋巴结及肺、肝病变。而腺瘤边缘清楚。与嗜铬细胞瘤的鉴别。嗜铬细胞瘤约90%发生于肾上腺髓质,是肾上腺髓质最常见的肿瘤。CT表现为肾上腺区圆形或卵圆形软组织肿块,其大小不等,直径多为3-5cm,边缘清楚呈分叶状,多数密度不均匀,以等密度、低密度为主。较大的肿瘤易出血、坏死和囊性变。增强扫描见瘤体的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可见明显强化的条索影与包膜相连,将肿瘤分隔成多房状。而其中的坏死,液化及囊性变部分不强化。如囊变区较大,肿瘤内腔不光滑的厚壁囊肿。

参考文献

[1]医学影像诊断学.人民军医出版社.主编:柳澄,王兴武,2006.8.

[2]全身CT诊断学.人民军医出版社.主编:曹丹庆.蔡祖龙,2005.5.

[3]吴阶平,马永江.实用泌尿外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1:455-466.

上一篇:分析法联用对尿检红白细胞的应用评价 下一篇:综述爱母环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