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益气扶正汤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42例临床观察

时间:2022-09-13 05:19:27

自拟益气扶正汤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42例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探索治疗周围性面神经有效方法。

方法:治疗组采用穴位注射和自拟益气扶正汤中药疗法,对照组仅采用穴位注射治疗方法。

结果:治疗组痊愈率、愈显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结论:采用穴位注射配合自拟益气扶正汤,对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有很好的疗效,值得推广。

关键词: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穴位注射 益气扶正汤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506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434-02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瘫痪。临床以突然发生的一侧面肌瘫痪,口眼歪斜为主症。临床表现为不能皱额、皱眉、闭目、鼻唇沟变浅,不能露次齿、鼓鳃、吹口哨等,此外还可出现舌前2/3味觉障碍,说话不清晰等。虽不影响生命,但造成生活不便,容颜毁坏,患者极为痛苦[1]。

1998年1月~2008年12月作者用自拟益气扶正汤结合穴位注射治疗面瘫42例,并设对照组40例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82例患者均来自本院中医科门诊及东赵乡卫生院门诊,按就诊顺序分为2组。治疗组42例中,男16例,女26例;年龄19~68岁;病程1d~60d;病位左侧23例,右侧19例。对照组40例中,男14例,女26例;年龄20~62岁;病程1d~60d;病位左侧18例,右侧22例。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穴位注射和中药疗法。

穴位注射:用维生素B12注射液0.5mg和维生素B1注射液100mg,混合后分别注射于患侧下关、四白、颊车三穴,每穴注射1/3药液。下关注射深度约2cm,四白、颊车注射深度约1cm。隔日穴位注射一次。

中药疗法:益气疏风,活血通络,自拟益气扶正汤加减。基本方:黄芪90g,党参12g,白术12g,葛根12g,柴胡10g,升麻6g,当归尾10g,陈皮10g,赤芍10g,白附子10g,全蝎10g,僵蚕10g,蝉衣15g。加减:风寒阻络证加羌活10g、白芷6g;风热阻络证加忍冬藤30g、签草10g;风痰阻络证加胆南星15g、苍术10g;肝胆湿热证加黄芩10g、栀子10g;瘀血阻络证加川芎10g、红花10g。煎服法:白附子先煎半小时,再与其他药加水同煎3次,取药液400ml,每次200ml左右,分早晚各一次温服。

对照组仅采用穴位注射,治疗方法、疗程均同治疗组。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痊愈:面部外观及运动功能恢复正常。显效:面部外观静止时对称,张力正常;眼睑稍用力可完全闭合;患侧面部运动功能微有减弱,可有轻微的联带运动,微牵向健侧。好转:有明显的面部运动功能减弱但无双侧不对称,可有联带运动、挛缩和(或)半侧面部痉挛;面部静止时张力正常;口运动时明显不对称,上额运动微弱,眼睑用力可完全闭合。无效:面部静止时不对称;上额无运动,眼不能完全闭合,口仅有轻微运动。

3.2 治疗结果。笔者治疗42例患者,疗程7~28d,平均12.6d,治愈34例,显效6例,好转2例,无无效病例。总有效率100%。随访2个月以上均未有复发。对照组40例患者,疗程7~35d,平均15.2d,治愈28例,显效5例,好转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治疗结果见表1。

经Ridit分析,治疗组的痊愈率、愈显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表示P

4 典型病例

赵某,男,27岁。2001年3月11日初诊。

主诉:口眼向右侧歪斜1d。现病史:1d前晨起后洗脸时发现左侧面部感觉不适,左眼闭合不全,漱口时漏水,不能作鼓腮、皱眉等动作。检查见:左侧鼻唇沟和左侧额纹变浅,左口角下垂,歪向右侧,伸舌无偏斜,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紧。查:左侧面部感觉障碍,血常规正常。中医诊断:中风,中经络(风邪阻络,经筋失养)。西医诊断:左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治法:益气疏风,活血通络。用治疗组治疗方法治疗10d痊愈,为巩固疗效,继续自拟益气扶正汤3d,病愈。

5 讨论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医学称之为“中络”、“口眼歪斜”等,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之邪乘虚入中面部经络,致气血痹阻,经筋失养,筋肉失于约束,纵缓不收而发病。临床将面瘫分为3期:发病1周内为急性期,1~2周为静止期,发病2周以上为恢复期[2]。治疗上有人认为在面瘫急性期禁用针刺疗法,原因是在这一时期针刺会加重面神经损伤,影响其水肿消退[3]。笔者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面瘫发病早期属正气不足、络脉空虚,风邪袭络、邪在表浅,初期就应针、药结合,以药为主,以针为辅。口服中药益气疏风,活血通络,采用穴位注射用轻刺激以祛除风寒之邪,且以维生素B12和维生素B1营养神经,还能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增加新陈代谢,迅速消除水肿,调节神经血管功能,使受压迫造成的神经功能损害得以降低,从而使神经功能恢复,并防止后遗症的发生[4]。临床报道针灸治疗面瘫,治愈率在64%~93%之间,总有效率达95%[5]。面瘫是由于面神经受到风寒刺激或感染的影响,使面神经产生炎症、水肿而造成,从面神经解剖生理来说,面神经受压缺血的时间越久,面神经的变性、损伤就越重,面瘫也就越难以恢复,因此,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尽早针药并用,可以提高疗效,减少后遗症的发生[6]。

本疗法重用黄芪以益气扶正,党参、白术健脾益气;当归、赤芍养血行血,即取血行风自灭之意;葛根、柴胡、升麻、蝉衣祛风散寒升阳;白附子祛风、化痰、通络;白僵蚕、全蝎熄风、化痰、镇静;配合维生素B12和维生素B1穴位注射,中西医结合共奏扶正益气,活血化瘀,通络行气和营养神经之效,以恢复面神经功能,故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杨万章,吴芳,张敏.周围性面神经中西医结合评定及疗效标准[S].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6,344-346

[2] 杨瑜.周围性面瘫分期辨治心得[J].浙江中医杂志,2010,8:600

[3] 蔡圣朝.分期论治182例面瘫的评析[J].针灸临床杂志,1996,12(1):25

[4] 杜梦玄.穴位注射治疗难治性面瘫72例临床报告[J].针灸临床杂志,2002,18(2):19

[5] 朱春华,林学武.谈周围性面瘫针刺治疗时机[J].中国针灸,1994,14(4):55

[6] 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224-226

上一篇: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多种治疗方法 下一篇:对43例脑出血患者急性期的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