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课标变化实施有效教学

时间:2022-09-13 05:15:49

把握课标变化实施有效教学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选取了许多学生关心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作为主要素材,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资源。新教材更加关注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同步发展。它以初中学生的生活为课程建构的基础,以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作为课程的追求,以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为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极大地提高了课程对学生的教育价值。然而,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仍延续着传统教学的一些弊端,严重地制约着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和课程目标的实现。主要表现在:在教学方法上,重教师单向的知识灌输,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在教学内容上,重课本知识,轻生活实践;在学习评价上,重学生的卷面成绩,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等。

那么,在新形势下,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呢?

一、 全面落实课程目标,做到教学目标设计的有效性

美国学者马杰认为,有效的教学目标应具备三个要素:说明在学生身上预期的终点行为;完成任务的行为条件;使教师满意的并能表现学生已经掌握了的成绩水准。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设计教学目标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实际,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目标三个维度来思考。首先,通过阅读教参等有关书籍,把握每课所对应的课程标准;其次,仔细阅读教材,梳理每课的教学内容,构建知识网络,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再次,分析在学习本课内容方面,学生的实际状况;最后,将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进行综合,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2.设计的目标要有层次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尊重学生的实际,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要注意不同年级之间和不同单元之间教学内容的层次差异与相互衔接,注意同一班级不同学生的特点,合理制定多层次的、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

3.课后及时反思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评价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是对自我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也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教师随手记下教学中出现的思想火花,记录自己的教学轨迹、教学感悟和教学经验,从而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向,激活自己的教学智慧。教师通过“反思—教学—再反思—再教学”的过程,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和境界。

二、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过程

1.灵活处理运用教材。教师要突破教材的限制,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班级实际,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对教学内容进行灵活处理,重新整合教材。在教学时,适当增减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难度;根据教学目的及教学内容的需要,整合课程单元内容,开展综合性教学活动;根据教学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和学科间的整合;要对教材活动进行整合,要站在一课教材的全局角度,整体把握和整理本课的各项活动,挖掘出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并且针对活动之间的不同关系,规划出符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的操作策略。

2.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扩展、补充、完善教材,自主开发教辅、课件,综合利用新课程资源。教师要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因地制宜开发、制作满足教学需要的教辅、课件。合理、有效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做到资源共享是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基本保障。根据自身以及学校、班级的特点,形成适合自己学校和班级的、特色化的教学,这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终极表现。

3.课内课外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开放的外部教育环境,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开放。在使用教学资源方面,我们除了教材和师生的生活经验,还有丰富的课外资源,还有大量的文本资源、音像资源、网络资源和人力资源等。

三、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1.要让学生自己去阅读、领悟教材。新的思想品德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其可读性、趣味性、直观性都较以往大大增强,学生喜欢读、愿意读。教科书的编写体例和呈现方式也很符合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心理需要和认知水平,学生自己是可以读通、读懂的。教师应根据每一课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粗读、精读、跳读相结合,引导学生自己去读懂教材,从教材中获取新知、感悟真理。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要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设计问题,解决问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从鼓励他们提出疑问、设计问题开始。在学生自读教材的基础上,鼓励和指导学生根据教材中的内容自己去创造性地设计问题。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解决或同学间相互讨论解决。对于难以理解的难点、热点及学生没有涉及的重点问题则由教师作重点讲解。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3.组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搜集、筛选材料的能力。合作学习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为完成同一个目标分工合作,相互启发,相互取长补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使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在教学中,让学生搜寻、提供解决课堂问题的材料,通过搜集、整理材料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4.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初中的思想品德课至少有20%的课时用于开展活动课和相关的实践活动,比如实验课、小品课、讨论课、辩论课、调查课等。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促进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生活化教学,让思想品德课充满生机和活力

让思想品德课走进生活,用于生活,才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才能让思想品德课充满生机和活力,真正成为学生喜欢和向往的课程。

1.创设生活情境,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发掘生活中的思想品德素材,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将思想品德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重要一环。如在讲授《维护消费者权益》这一课时,笔者事先让学生搜集日常生活中消费者权益受到侵犯的事例,课堂上让学生谈谈消费权益被侵犯后应该怎么做。学生通过激烈的讨论,最后得出正确结论。在这里,因为教师选择了恰当的生活情境,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经验,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建构的积极性,使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就怎样解决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寻找符合社会规范的方法。

2.结合时政热点,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思想品德学科相关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将德育、时政融于教学之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激发学生的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如教学 《承担对社会的责任》时,先向学生讲述汶川大地震时,全国人民众志成城,纷纷捐款捐物,奔赴灾区,帮助灾区人民重建、恢复家园的感人故事,使学生认识到,作为公民,要承担起关爱社会的责任。

3.联系乡土知识,培养学生爱国爱乡情怀。乡土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教学中运用乡土知识能帮助学生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制作性活动、社会调查、专题研究活动等,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参与活动,积极思考,明白事理,感悟人生,懂得生活。在教学中,当我们关注学生的兴趣所在,构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才能真正让思想品德课堂焕发出生机活力。

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及时有效的评价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让学生走进生活,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是新课程标准的根本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亲自尝试、参与表演、调查访问、角色换位、情境体验,达到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内化情感的目的。如在讲《合作使生活之路更宽畅》时,笔者设计了“绑腿二人跑”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合作的重要性,从而做到以知导行,这样不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化,更激起学生情感共鸣,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鼓励和信心的教育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扬,要使课堂评价真正具有激励作用,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言,抓住学生的不同特点,给学生一个具体、恰当的评价。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要做到有针对性、启发性、真实性、引导性、激励性、艺术性等,用激励的火把,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我能行”的信心。

总之,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我们教师要踏踏实实立足于平时的教学,大胆改革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少一些浮躁,多一些务实的探究。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而且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为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使思想品德新课程散发出它应有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2]吴一凡.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钱丁盛.常态下思想品德课堂的再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08(4).

[4]杨昌德.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J].新课程,2008(7).

上一篇:A Brief History of British Drama 下一篇:关于有效课堂提问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