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旋门冬酰胺酶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影响

时间:2022-09-13 04:52:36

左旋门冬酰胺酶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影响

【中图分类号】R733.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720(2009)09-0322-02

【摘要】目的:探讨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在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过程中对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影响及其对策。方法:对29例初诊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应用左旋门冬酰胺酶过程中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本组ALL的CR:27例(93.1%),PR:2例(6.9%),NR:0例(0%),其中31.03%(9/29例)ALL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异常,血浆纤维蛋白原异常对本组ALL的CR无影响。结论:应用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过程中凝血功能检测应做为常规检测项目,对血浆纤维蛋白原异常者应及时纠正。

【关键词】左旋门冬酰胺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纤维蛋白原;儿童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单个造血祖细胞或干细胞恶性变,随后恶性的细胞(克隆)进行复制和扩增。此种恶性细胞最显著的特点为成熟障碍。本文主要对近1年半我所初发ALL患儿在使用VDLP诱导缓解方案治疗时,L-ASP对血浆FIB水平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于2006年1月~2007年6月间收治的经实验室检查血象、骨髓象和免疫分型等检查确诊为ALL-BC型的初治病例29例,全部为标危病例。男23例,女6例,男女之比3.83∶1,年龄2~14岁。参照张之南的血液病诊断和疗效标准[1],根据症状和体征、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免疫学和细胞遗传学等进行临床诊断和疗效判定。

1.2 方法:VDLP中的L-ASP的使用剂量为6000~10000IU/m2,自诱导第15天开始 每日1次肌肉注射,共10d。同时观察患儿症状及体征,进行血象、生化及凝血指标(L-ASP使用第1、5天)等监测。对治疗中血浆FIB减少≤1.2g/L时,采用对症和支持治疗(如血浆、维生素K等)等措施。

2 结果

在初发27例ALL的VDLP诱导缓解治疗中,完全缓解(CR)率为93.1%(27/29),部分缓解率为6.9%(2/29)。有31.03%(9/29例)患儿发生了与L-ASP相关的血浆FIB水平下降,为(1.265±0.356)(P

3 讨论

L-ASP是治疗ALL非常重要的药物,其作用机制是水解血清中的门冬酰胺,从而抑制依赖外援性门冬酰胺的肿瘤细胞生长,抑制肿瘤细胞蛋白质的合成,对DNA及RNA亦有延缓抑制作用,可以增加ALL患儿的治疗缓解率,但ASP亦有很多不良反应,血浆FIB水平降低是ASP的主要不良作用之一。本组29例初诊ALL患儿应用VDLP诱导缓解方案治疗时,笔者的结果较文献报告的3%~5%为高[2]。9例L-ASP引起凝血功能障碍ALL患儿中,经查均为血浆FIB减少且已排除胰腺炎的可能,其中5例发生腹痛及膝关节疼痛的具体原因,还有待于增加病例进一步研究。总之,在初发ALL患儿的VDLP诱导缓解治疗中,应用L-ASP期间容易出现凝血功能异常。特别是对那些无症状患者的凝血功能检测是必要的,应将凝血功能与胰淀粉酶的检查列入L-ASP的治疗常规中,以防止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84~194.

[2] 王君霞,戴永利,罗德春等.左旋门冬酰胺酶为主强化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34例.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6,26(16):25~27.

[收稿 2009-02-26]

上一篇:皮质激素的合理应用 下一篇:肺结核合并肺癌的X线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