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细读文本”到“准确解答”

时间:2022-09-13 02:33:52

综观2014年各地中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写景状物类散文屡屡出现。此类散文文质兼美,以小见大,言近旨远,具体可感,符合中学生的阅读实际,受到命题者的青睐。江苏苏州卷的《红豆树下》、江苏南京卷的《雪人》、江苏徐州卷的《两棵金银花》、山东莱芜卷的《乡土的篱笆》、浙江杭州卷的《故乡红叶》、天津卷的《几生修得到梅花》、江苏盐城卷的《用岁月在莲上写诗》、浙江绍兴卷的《遇见树》等都属于此类散文。用此类散文命题,有较好的区分度,还能很好地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热门话题。几乎可以断定,此类散文将来一段时期仍会受到中考命题者的青睐。

写景状物类散文的解题思路与现代文常规解题思路并无太大不同,首先应该仔细阅读文本,提取文中的关键信息,即“细读文本”。接着就要进入解题环节,解题时要明确该题要考查什么,理解命题意图。然后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不管是从原文找词摘句式的回答,还是完全运用自己的话来回答,都需要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选准答题角度,逐渐形成答案,准确解答。从“细读文本”到“准确解答”,其间需要经历怎样的思维历程?我们以下面的一篇写景状物散文为例,梳理一下阅读、思考、答题的过程。

【示例】(2014浙江杭州中考试题)

故乡红叶

凸 凹

香山的红叶,我是赏过的。第一次赏香山红叶,我正上着一所专业院校,适逢红叶盛季,满山皆红遍,同伴便惊叹不迭。

但我只感到亲切,并没有难抑的惊奇。因为我觉得,故乡的秋天,也是红叶满山、流丹溢彩的;而且,山脉绵亘,红到极遥远的地方,比香山来得有气魄。只因为香山离市区近些,且是一个著名的公园,命运便很阔达了。

故乡的山峦,植被是极丰茂的:黄栌满坡,柘丛盈岗,楸树峰耸,檀木沟伏……夏时山色蓊郁,入秋,则渐渐变化起来,先是淡黄,而后是斑驳,最终是红得一统了,满山满野就一如火烧。

但这时却是故乡的农忙时节――

庄稼的秸秆被村人铡碎了,厚厚地铺到猪厩中去,再取山上的表土覆盖,以期在来年沤①出一些好肥料来。所以,未上冻前,村人的第一宗要事,便是背土垫圈。而后,有余力的,要在地堰的边上,砍一垛垛的干柴杂草,烧一堆一堆的草木灰。撒上草木灰的土地,蔓菁憋得大,土豆长得足,谷穗也结得沉。

此时,山上的红叶正红得烂漫呢。人们哪顾得多看几眼呢。所以,山里人并未想到,那一丛丛的红叶,便是一团团的激情、一首首的诗,自己正生于美境与福地,正可以坐享一番。红就让其兀自红去吧,我们还有正经的营生干不完呢,他们想。那时,我并没有一丝悲哀,因为身在其中,与村人的感觉相同。

真正醒悟了,感到有些惆怅②了,是看到城里人居然要爬那么远的路径,到香山专程赏红叶之后。于是,我怀着这么一种情绪,待人们去香山赏红叶的时候,我便回到故乡去,探抚那故乡的红叶。它们被漠视和遗忘得太久了!

我爬到屋后的山上:高远的天,衬以峻拔的山形,那凌风的红叶,簌簌地,便让人极感动。但激动的心,很快就黯然了――

沉默的父亲,正在地堰的边上埋头打柴草,他要多烧几堆木灰啊。于是,观赏红叶的这一份闲雅,就显得多么不合时宜,显得多么奢侈,兀然就生出一丝羞耻,便踅③到父亲的身边,想给他打个下手。

父亲很懂我的心思,笑笑:“去赏你的景吧。”

见我仍迟迟不动,父亲说:“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呢,你高兴赏景就赏景,我高兴做活就做活,不都图个自在么?!”

我知道,要父亲埋头干他喜欢干的活 ,比要他赏红叶更使他心安与欢悦,这是情理中的事,不关乎我的勤与懒。但我终究不忍在劳作的父亲身边,作赏景的清客,便同他一起干下去了。

这是第一次回故乡赏红叶的情景。

第二年秋深,想到故乡那满山的绚丽,仍有热热的归心。但父亲在地堰上弯曲的身影从脑底晃出的时候,归心就有了几分迟疑,心中就有了一种惆怅。

最后,还是回去了。因为:红叶岁岁依旧,而父亲却要一天天衰老;父亲已经辜负了红叶,儿女还要辜负父亲么?!

回到故乡,父亲很高兴,抱出一坛雄自酿④:“崽呀,知道你要回来,爹特意给你留着呢。”我的眼窝便不由得濡湿了。

从此,每到秋深,我皆毫不迟疑地回故乡去。

每次,我们低头砍着柴草,却都把红叶搁置于一边。但只要我们抬起头来,山上的红叶,便很执著地红到我们的眼眸中来――

红叶没有怨艾,只有默默的守望和多情的注视,一如山里的人们。

(本文有改动)

【注】①沤(òu):长时间地浸泡,使起变化。 ②惆怅:伤感,失意。 ③踅(xué):中途折回。 ④雄自酿:一种自家酿造的酒。

1. 本文以“故乡红叶”为题,为什么在一、二两段中要写“香山红叶”?

2. 指出下列句子中作者“惆怅”的具体原因。

①真正醒悟了,感到有些惆怅了,是看到城里人居然要爬那么远的路径,到香山专程赏红叶之后。

②但父亲在地堰上弯曲的身影从脑底晃出的时候,归心就有了几分迟疑,心中就有了一种惆怅。

3. 分析“故乡红叶”在文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在结构上的作用。

4. 请对“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及“我”对“父亲”的思想情感作赏析。

题目1

【确定答题角度】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题干中的“香山红叶”和标题“故乡红叶”自然有某种联系,综览文章大意与构思,可知作者看到“香山红叶”后触发联想到“故乡红叶”。因此,“香山红叶”在本文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也就显而易见了。

【还原思维过程】

首先,“香山红叶”出现在开头一、二段,从段落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内容上的作用可考虑作比较,结构上的作用则要从“总领全文、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中排除与选择。

【组织答题语言】

对于句段作用题,首先要回归语境(见文中第一、二段),再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内容上,描写了香山红叶和故乡的红叶,并用了对比的手法;结构上,句子处于文章开头的位置,可以分析出是为下文作铺垫的。

【参考答案示例】

将香山红叶与故乡红叶作比较,突出了故乡红叶更为壮观,更有气魄,为下文写故乡红叶被人漠视的命运作铺垫。

题目2

【确定答题角度】

本题考查的是对作者情感的概括分析能力。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惆怅”的情感倾向,我们就要从相关语句的上下文中去把握为何会有这种情感流露,并高度概括,规范表达。

【还原思维过程】

怎样表达更准确呢?一定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按照命题要求检索,找出信息区间和答题区间,注意分析筛选出来的内容,按照要求概括出题干要求的内容。另外问题中有“具体”原因,因此答题时需要具体表述。

【组织答题语言】

“惆怅”是作者心中的感受,第一句的上文提到故乡的农忙季节,大家都忙于正经的营生,因此无暇赏红叶,结合此句城里人的表现,可知作者的“惆怅”是因为故乡红叶的被漠视和遗忘;第二句的上文提到作者在赏景还是帮父亲做农活之间的矛盾心理,及至“终究不忍”,下文提到“父亲一天天衰老”,联系本句中父亲“弯曲的身影”,可知作者的“惆怅”是为父亲的辛苦劳作和衰老而感伤。

【参考答案示例】

①感受到比香山红叶更为壮美的故乡红叶,却长久地被人漠视和遗忘。

②父亲虽在美景和福地之中,却因艰辛劳作无暇赏景,且一天天衰老。

题目3

【确定答题角度】

本题考查的是散文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散文的线索。

【还原思维过程】

象征手法往往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象征体,来表现本体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实现主题的含而不露、隐而不晦。具体到这一题,我们就要去思考父亲和故乡红叶的相似或相近的特点。要说到散文构思的线索,常见的有:情、理、物、空间、行为、文眼等。它们在结构上贯穿全文,时隐时现,有明显的标志,或是标题本身(本文当属此类),或在文中反复出现。

【组织答题语言】

分析“故乡红叶”的象征意义,将故乡的红叶及作者笔下像父亲一样的故乡的山里人联系起来即可(文章最后一句提示明显);分析结构上的作用,联系标题和线索的作用回答即可。

【参考答案示例】

象征意义:“故乡红叶”象征那些极为普通、没有怨言、默默坚守的山里人。

结构作用:“故乡红叶”是行文的线索,贯穿文章的始终,使文章内容集中、结构紧凑。

题目4

【确定答题角度】

把握人物的生动形象、揣摩作者情感也是散文的重要考点之一。本题要求我们概括或评价人物的思想性格,体会作者对人物的情感。

【还原思维过程】

这类人物形象题+作者情感题,需要具体分析。前一问,我们可以从文中对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描写入手;可以从侧面描写入手,也可以从典型事例入手,从不同侧面分析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还可以从作者的评价入手。作者对人物的评价直接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后一问,我们要圈点带有明显感彩、心理描写、品质特征的词句;勾画文中的抒情和议论语句,抓住主要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心理活动描写,它往往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倾向;有时还要注意景物描写的作用,因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景衬情也是较为常用的手法。

【组织答题语言】

文中对父亲的行动有描写,父亲“在地堰的边上埋头打柴草”,表现了父亲的朴实和勤劳;对父亲的语言有描写,“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呢,你高兴赏景就赏景”,表现了父亲对儿女的理解和宽厚;也有典型事例,如父亲“特意”给“我”留着一坛雄自酿,表现了父亲对儿女的关爱。至于“我”的情感,文中“黯然”“羞耻”“惆怅”“濡湿”“毫不迟疑”等词明显带有强烈的感彩,可见作者当时的百感交集,有忧伤,有思念,有内疚,也有感激……

【参考答案示例】

“父亲”形象:父亲在地堰边埋头干活,并以此心安和欢悦,表现了父亲的朴实和勤劳;父亲让“我”去观赏红叶,做自己喜欢的事,表现了父亲对儿女的理解和宽厚;父亲特意给“我”留着一坛雄自酿,表现了父亲对儿女的关爱。“我”的情感:因父亲辛勤劳作、不断衰老而忧伤、内疚和思念;因父亲对“我”的理解和关爱而感激。

【结语】

阅读写景状物类散文,我们要学会“三悟”。首先要“悟景”,“景”“物”是这类文章首先要表现的。阅读时,要搞清文章写了怎样的“景”,状了怎样的“物”,才能为进一步的理解打下基础。但又绝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因为没有“无缘无故的景与物”,它们都是与“情”融合在一起的,只有明白了这一点,才能把握住文章的实质。此为“悟情”。最后,还应该加上“悟意”这一条,因为这类文章与抒情紧紧相连,通过“情”我们还可以领悟到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文章的主旨,这就是文章的“意”。

答题时,注意用恰当的词句评价文中生动的人物形象,归纳作品的主题,留心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表达效果及其在结构上的作用,思考文章标题与文章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等。想在阅读方面获得大的进步,我们平时要善于从这些关键点入手对文本进行思考式阅读。

上一篇:我不再为离别而感伤 下一篇:跑出改革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