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美术教学中“看”的实践智慧

时间:2022-09-13 02:12:45

试论美术教学中“看”的实践智慧

【摘要】美术课堂中的“看”是一种实践智慧,它是内隐的,是一种内心体验,必须结合具体的场景和活动才能让学生习得。智慧的看,需要与说、做、“看”、听结合起来,并且相互融合。

【关键词】美术教学;“看”;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41-0056-02

在很多美术课上,教师习惯将学生扔进图像的海洋,让他们进行自由创作。结果很多学生因为没有“看”会,所以不能“画”好。因为美术除了眼睛的“看”之外,还要运用心灵的“想”和双手的“画”。虽然我们通常说美术是“看”会的,但是仅仅依靠看,显然是不智慧的。

一、看与说――追问与洞彻

伯牙学琴,先生成连无论怎么教,伯牙也无法在音乐造诣上获得突破。于是,成连带伯牙到蓬莱山寻师,自己划船离去。这时伯牙听到涛声阵阵,群鸟悲鸣,不禁心有所动,终于对音乐有了更深的体会。试想,如果不是在这样的情境中看,伯牙是不会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的。由此可见,学生智慧的看,需要有最佳的时间和方式。

在课堂上,教师把握时机进行追问,能够让学生看到美术的“精华”。例如:人美版《美术》五下《衣架的联想》一课要求学生能够把普通的日用品,通过巧妙的联想,创造出一件艺术品,该课难点在于发现艺术想象的神奇之处。笔者出示毕加索的作品《牛头》,让学生说一说,作者想到了什么?一位学生说:公牛。显而易见,学生进入了沉默状态。有位学生还发出了感慨:艺术家随便一弄,垃圾就变成了金子!如何让学生体会毕加索的想象过程,感悟这件作品的奇妙呢?笔者问:为什么不是一头羊呢?学生马上反驳道:牛角是坚硬的,而自行车的车把给人的感觉也是坚硬的。为什么不是母牛呢?学生的观察更加细致了,车凳的侧面多像公牛的眼睛呀!我看出来了,那两个孔多像公牛的鼻子,正在喷着粗气。是呀!你看毕加索观察得多细致啊!他看到普通事物的生命,所以毕加索这件看似随意的作品,是一件伟大的艺术品。听到笔者的诉说,学生眼中轻视的目光不见了,神情之中流露出了深深的敬佩。采用直觉和分析的“说”,带动学生直觉和分析的“看”,让学生真正看懂了作品。

二、看与画(做)――聚焦与提炼

目前,有些美术课,割裂了看与做的关系,使得学生观看的时候茫然无措,不知道哪些应该重点看,哪些应该概括地看,哪些应该看局部,哪些应该看整体。最后看了一大堆内容,但是在做的时候却一点也用不上。有些教师认为看是为做作准备的,既然是准备工作,学生就可以把“做”暂时放在一旁,看时没有想到做,做时也没有想到看,如此就无法从观看对象中提炼出来美的形象,也不能用画面中的形象来美化现实中的对象,把美术欣赏等同于走马观花,结果学生看得兴味索然。

例如:在人美版《美术》二下《画影子》一课的教学中,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出示图片,让学生猜一猜是哪些东西的影子?比较有影子的画面与没有影子的画面,哪个更美?然后,出示范作,让学生比较水中的鸭子和倒影有什么不同。学生一看便知,回答道:影子的形状倒过来了,颜色不清楚了。再次,欣赏大师的作品,分析大师是怎样画影子的,然后,教师示范画影子,提示绘画的步骤和方法,最后让学生作画。结果学生在画影子的时候,虽然知道影子是倒过来的,但不知道倒过来的影子到底是怎样的,这个形状没有真正“植入”他们的大脑,结果在画影子这一对称图形时十分茫然,因而也就无法画出对象的美了。

而同样一节课,另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出示范作,思考与现实中的倒影有什么不同?学生发现画中天鹅头的朝向不对,都画成了同样的方向。接着,教师概括了镜面对称的特点,并演示了具体的画法,强调了绘画难点,建议从物体和倒影连接的地方画起。随后教师让学生进行演示,并纠正了相关错误。最后,教师出示大师作品,比较物体和影子在形状与颜色方面有什么不同,学生发现有的画家在影子上加上了波纹,显得波光粼粼。有的画家拉长了影子,显得水面静谧清幽。不同的表现方法,能够表现出水面倒影不同的美感。经过了这样的“看”,在接下来的学生绘画中,学生能够画出影子的形状,并且采用了各种不同的表现方法。

三、看与“看”――比较与反思

将自己的作品和他人的作品进行比较,或者对自己熟悉的作品进行“陌生化”观看,能够重新认识自己,在顺应和同化中,找到更加合理的意象。

例如:人美版《美术》四下《设计生活标志》一课,要求学生根据标志的四个特点(简洁、明确、美观、突出)设计标志。如此多的知识点,如此复杂的操作方法,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这是不现实的,特别是“概括”的表现手法,学生初次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我想,如果一双眼睛不够用,何不增加几双眼睛,一起来审视呢?于是,笔者设计了一个两分钟的短作业,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爱护绿化的标志。建议一位学生画,其他四位W生“看”,并及时提出修改意见。于是,这一件作品在五种目光的聚焦下,锻造成了一件标志作品。这样的方式克服了个人目光的狭窄,避免了个人的思维定式,更加符合标志“公众性”的特点。在随后的个人创作中,学生的脑海中就会有五个“小人”,五种目光,共同审视自己的作品,他们的作品也就更能符合标志的特点了。

四、看与听、尝、闻、摸等――融通与创新

智慧的看是一种综合感受,能够从表象中发现更多的内涵,在融合中创造出新的形象。

例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美术》二下《画感觉》一课中,被书本中的要求难住了,让学生用画面表现各种感觉,掌握抽象画的表现方法,难度会不会太高?学生能够“看”到各种感觉的形象,并且表现出来吗?笔者想到,这种相通的感觉其实是一种直觉,而直觉必须“直接”让学生体验,不需要太多的讲解。于是,笔者让学生品尝糖果、橘子和跳跳糖。上课还能吃东西,学生兴奋了起来,此时,笔者出示三幅作品,让学生判断这三件作品对应哪三种味觉,学生一下子就将味觉和视觉对应了起来。这时笔者总结道,感觉是可以画的,并出示了题目《画感觉》,给整堂课定了一个基调。接着笔者出示了一个网球,沾上颜料在白纸上拍打,体验到不同的心情,拍打出来的力度是不同的,原来心情是可以画的。笔者又出示了一根线条,电闪雷鸣的线条是怎样的,小溪泛波线条又是怎样的,原来声音也是可以画的。笔者出示了不同形状的物体,尖尖的物体摸上去会有什么感觉,圆圆的物体摸起来感觉又有什么不同,原来触觉也是可以画的。最后笔者出示了颜色,绿色的草地给人以清新的感觉,赭石色的液体仿佛让人闻到了咖啡的香味,原来味觉也是可以画的。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看”到了各种看不到的感觉。

最后笔者让学生画一幅表示感觉的画,并且让学生猜一猜画中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感觉。学生几乎都能猜出画面的感觉。这时,笔者总结:原来感觉是相通的。学生在交流中,感受到了一种无形而有迹的形象,一种独特而又普遍的形象,真正地感受到了看的智慧。

马克思说过:“欣赏音乐,需要有辨别音律的耳朵,对于不辨音乐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对于美术教学中看的智慧也是一样,需要基于实践,在实践中,回归实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融会感觉,通达思维,练就一双会审美的眼睛。

上一篇:浅谈博物馆文创产品品牌策划四乐章 下一篇:从美学角度简析科技翻译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