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第一学段有效教学刍议

时间:2022-09-13 01:43:21

小学语文第一学段有效教学刍议

摘 要: “MS-EEPO有效教育”在全国各地推广并取得显著成果,促发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审视课堂,着眼于学生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阅读品位,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运用语言能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 第一学段 有效教学

有效学习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在此过程中,学生自主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学习,是我们要着重发展的学生的学习活动。小学第一学段的学生好奇多问,活泼好动,思维非常具体、形象,善于机械记忆,一线语文教师如何在第一学段的语文课堂实现高效?有效学习理论让我在教学实践中不停反思,而新课标的颁布更让我明确课改的方向。

一、遵循科学规律,及时巩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对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要贯彻多认少写的识字教学原则,讲究教学方法,以减轻学生负担。”怎样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怎样让孩子既学到知识又学得轻松,一直是教师思考和关注的问题。传统观念认为,复习的遍数越多,记忆就会越牢固,其实并非如此。我们发现,学生反复抄写十遍八遍的字,默写时依然错误率很高。原因何在?是学生在机械抄写时以应付老师作业为主要目的,根本没主动识记。如果在识字过程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就会摆脱惰性、盲从与拖沓,用心去学,只抄一遍,最多三遍便可以牢牢掌握。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断尝试和探索。除了课堂设计多种直观形象的识字游戏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外,采用适当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动力,变“让我学”为“我要学”是根本。有效教学的特征之一是“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促使学生在更复杂的水平上理解”,从低年级学拼音、识字开始,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师紧紧抓住孩子的注意力,让每一个的孩子大脑高速运转,尽可能多地获取知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复习在“精”不在“多”。关键是在记忆结束后20分钟至1小时内及时进行抢救性复习,否则在遗忘已经大面积发生后再来补救,浪费时间又收效甚微,学习效果当然大打折扣。为了实现有效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得,教师经常学完新知后,当堂就默写,默完就批改及时反馈给孩子,及时订正。时间长了,孩子在课上养成积极开动脑筋、聚精会神听讲的习惯。课后,教师不再布置大量机械抄写的作业,要求学生达到会读会写会默就行,不规定固定写几遍,接受慢的孩子抄两三遍,接受快的孩子抄一遍甚至不写都可以。这种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的做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机械抄写的作业几乎没有,在历次检测中,识字效果最好。

二、巧设方法,降低难度,积累一定语文知识,提高正确运用语言的水平。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标在阅读教学部分提出建议:“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如词类、短语结构、句子成分、常见修辞格)。”

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是低、中年级学生开始接触并能熟练运用的,其中运用拟人手法写句子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学生往往把拟人句造成比喻句,如:“小蜜蜂围着花丛飞舞,好像在同花儿打招呼。”怎样使学生驾轻就熟地运用拟人手法呢?教师发现学生难以把握的是如何“使非人的事物直接具备人的思想、感情、行为”,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摸索出一种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加称呼法”,即直接在非人的事物后加上人的称呼如“柳树姐姐”、“月亮姑姑”、“青蛙弟弟”等,然后直接把它当成人来写,赋予它们人的动作、表情,如“柳树姐姐在河边梳理着自己长长的发辫。”“蝴蝶姑娘围着花丛翩翩起舞。”这样孩子写起拟人句来就轻松多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渐丰,以后自然就明白了拟人与比喻手法的不同。

三、适当拓展文本,感受名家名篇魅力,提升阅读品位。

叶圣陶先生认为:“讲读负担三重任务。讲读一方面训练了解的能力,一方面传播固有的和现代的文化,另一方面提供写作的范本。”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夕阳真美》一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23课,课文按“太阳西斜―下沉―落山”的顺序描写了夕阳西下的壮丽景色,语言优美,感染力强。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太阳的脸涨红了,把身边的云染成了黄色、红色、紫色……”时,教师先让学生发挥想象,天空的云除了颜色的多而美,形状也会千变万化,被染成五颜六色的云朵有的像?摇?摇?摇 ?摇,有的像?摇?摇 ?摇?摇,有的像?摇 ?摇?摇?摇……学生填的五花八门,想象丰富。此时,我让学生拿出课前发的萧红的名篇《火烧云》中描写天空中云朵颜色和形状变化的片段: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尾巴可不见了。看的人正在寻找马尾巴,那马变模糊了。忽然又来了一条大狗。那狗十分凶猛,在向前跑,后边似乎还跟着好几条小狗。跑着跑着,小狗不知哪里去了,大狗也不见了。接着又来了一头大狮子,跟庙门前的石头狮子一模一样,也那么大,也那样蹲着,很威武很镇静地蹲着。可是一转眼就变了,再也找不着了。

教师适时地配乐朗诵,要求学生边听边圈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学生果然陶醉于萧红描述的精彩画面中,然后交流。生1:我最喜欢“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师:为什么?生1:因为我们平时都是一个词写一种颜色,有的东西不止一种颜色,而作者就用一个词表示两种颜色,我觉得很美。又一个学生说,我喜欢写马的那几句,生动地写出像“马”的那朵云形状的变化过程,我好像亲眼看见了一样……不要小看二年级的孩子,他们鉴赏语言的能力一点不比高年级学生弱。

四、驰骋想象,神游物外,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想象能力和运用语言能力。

新课标的课程总目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这些能力的教学实践是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思维发展水平循序渐进的。

如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冰花》一课时,我先引读第2自然段“冰花的形状可真多,像?摇?摇?摇 ?摇?摇,像?摇?摇 ?摇?摇?摇,像?摇?摇?摇?摇 ?摇,真是?摇?摇 ?摇?摇?摇”(板书:千姿百态)接着我提问:“其实冰花的形状远不止这些。你还见过什么样的冰花?或者说出心中想象的冰花形状也可以。”在学生充分想象后,出示课前搜集到的冰花图案:“我们看看这些冰花像什么?”在每一幅图下都有句式:“它像?摇?摇 ?摇?摇”让学生用恰当的比喻填空。最后,将句式连起来出示:“它像?摇?摇 ?摇?摇,像?摇 ?摇?摇?摇,像?摇?摇 ?摇?摇。”仿照课文来说说冰花是什么样的。这种有层次有梯度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锻炼了学生语言能力。

又如教学苏教版第3册《草原的早晨》第3自然段:

1.师范读第三自然段,生边听边想象: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我看到了一群群羊儿像朵朵白云在飘动。

2.多媒体出示草原的画面,看看图,读读句子,为什么说羊儿像白云在飘动?

3.(出示图片)师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你们看,蓝天下,在茫茫的草原尽头,一群群羊儿正在悠闲地吃草。它们慢慢移动,看上去就像――朵朵白云在飘动!

4.开动你的小脑筋,请你说说:一群群羊儿还像什么?

(填空:一群群羊儿像?摇 ?摇?摇?摇。)

先引领学生找到文本中本体和喻体事物的特点,再发挥想象,恰当比喻。

到了第一学段末期,在教学《夕阳真美》一课时,我设计了“神游海边、旷野‘看’日落”环节,激发学生展开想象,锤炼语言。课文读完,教师趁学生意犹未尽,娓娓说道:“站在西山前看到的夕阳很美,其实站在江边、站在旷野看到的夕阳也很美,请轻轻闭上眼睛,‘神游’号飞船即将起飞,同学们准备好了吗?……我们先来到碧蓝碧蓝的大海边,画一幅海边日落,你会先画什么、再画什么?”学生有的说先画碧蓝的海水,有的说要画彩霞满天,还有的说要画海鸥、渔船、港湾……接着我引导孩子想象来到一马平川的草原上看日落,问“小画家们”准备画些什么,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有的说画暮归的放牧人,有的说画悠闲吃草的牛羊,有的说画炊烟袅袅的蒙古包……学生驰骋想象描绘画面的同时,其实也是在锤炼组织语言。语文,最根本的任务不就是让学生吸收、发展并运用语言吗?

上一篇:如何提高数学教师的文化素养 下一篇:在勾连现实中落实文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