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朝鲜族的死亡观

时间:2022-09-13 01:33:18

[摘 要]本文主要以朝鲜族各历史时期典型墓葬为标本,对朝鲜族死亡观进行研究。主张生和死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整体,彼世与此世的分界点是死亡,死后世界是生命时空的延伸。朝鲜族的死亡观以巫俗为底色容入儒释道等多种思想体系为其特点。

[关键词]朝鲜族;死亡观

人类的生物学存在由生而起,因死而终。人类社会亦在生生死死的无间断新陈代谢中不断发展。这使得人们时时处处都可能遭遇生死问题,由此生死引起人们的烦恼和思索。生死观是人们对生与死的关系和意义所抱有的观念。生与死、生命的诞生与躯体的消亡、永生的渴望与死后的归宿、生者与死者之间的精神联系,这一切都深化增强了人们在哲学思考、价值选择、宗教追求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表现,影响了社会文化生活的诸多方面。然而死亡这个灰色文化课题,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研究的一项空白。近年来人类学家和民俗学者的研究集中于处理死亡现象中的人和其所处集体,而缺乏对死亡本身的关注。坟墓是其创造者宇宙观和死亡观的集中反映,本文从人们对逝去者的葬礼中阐述朝鲜族的死亡观及人一个社会对生命和死亡的关心和理解程度。

朝鲜半岛的旧石器时代始于公元前50万年,公元前5千年进入新石器时代,公元前10世纪开始进入青铜器时代,到了公元前4世纪进入铁器时代,这个时期的朝鲜族有了较为系统的灵魂不死思想。远古朝鲜族的灵魂不死观念的产生和流行自然而纯朴,没有经过太多人为的雕饰和伪装,真诚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思想的幼稚和由此而来的种种迷信。具体地说,在远古朝鲜族看来,人睡着了会做梦,这说明人的灵魂可以出壳,可以脱离人的躯体而存在。同样的道理,人死了,身体腐朽或消失了,他的灵魂却可以脱离这一躯体而继续存在下去。人的躯体只是他的灵魂存在的寓所之一,躯体没有了,灵魂可以转移到其他的地方继续存在,这便是朝鲜族最原始的灵魂不死观念。在万物有灵和灵魂不灭论的影响下,朝鲜族把尸体的头部向东和向北,这反映出生命回归原点而得以重生灵魂不死思想。因当时朝鲜族把冬天视为生命的原点,冬天至日相应的空间便是北方;东方象征着春天和复苏,代表着新生和朝气。朝鲜族并且发明土圹墓处理尸体,以保存死者的灵魂世界。“庆尚南道统营郡烟台岛贝家的陪葬品有贝伦,骨制鱼叉,石斧,磨刀石,陶器等多种物品,可以推测尸体安葬仪式完成之后,可能还为了安慰死者的灵魂进行了一定形式的祭祀。”[1]此后,各地出现的瓮棺墓,石棺墓和支石墓均是人类对亡灵世界的抽象思维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进入4世纪以后,高句丽在鸭绿江流域兴起,兼并北部的各部落国家及汉四郡。在南部,百济消灭了马韩54国。辰韩也由12国合并为新罗。朝鲜半岛形成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鼎立时期。“在三国时代,最典型地反映继世思想的行为就是厚葬和保持尸体的完好。”[2]人们确信能在死后继续与人世同样的生活。因此,人们不惜劳师动众地建造巨大坟墓,且陪葬生前使用过的生活生产用具或武器类物品,保障死者死后世界的正常生活。这些墓葬还分为地上葬,地下葬和地上地下二次葬等三种葬法,为了升仙为仙人,主张距离天空越近越好,身份显赫的贵族和国王一般选地上葬。壁画是这个时期古墓的另一个特点,比如,在平壤附近墓室作方形或长方形,用石块砌成墓壁,以石条叠涩出墓顶,结构多单室和以甬道相连的双室,也有个别多室者,墓穴上覆以坟丘。彩色壁画多直接绘在石壁上面,也有少数绘在墓壁的石灰面上。壁画在人物图的基础上增加了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图以避邪抵御骚扰墓室的邪气,以保障墓主人的死后生活平安。

公元7世纪新罗在唐朝的帮助下统一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史称“统一新罗时代”。904年,新罗僧人金弓裔建立“泰封”。918年,后高句丽大将王建以弓裔行为不轨和滥用权力而其统治,改国号为“高丽”。高丽时期,高丽王朝将佛教定为国教的同时还大力推崇道教,这为风水信仰的发展条件提供了政治保障。无论是王陵还是庶民墓葬,均选择了面南背北的山坡,且左右还有所谓青龙白虎的山脊向外延伸,高丽太祖五世祖康忠根据风水地理也迁家。在佛教三世轮回说和业报论价值观影响下,坟墓陪葬品简单,金银玉石材质的奢侈首饰几近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质朴的首饰和铜镜,青瓷,铜钱等物品。佛教葬法的火葬象征着烧去为人世所染的一切污染秽之物,并消灭人世形体观念,因为崇拜佛教,朝鲜族贵族社会广泛流行了佛教式的火葬礼。

1392年,亲中国的高丽三军都统李成桂发动兵变,废黜高丽王,自立为王,并向中国称臣。明朝皇帝朱元璋赐国号“朝鲜”,史称“朝鲜王朝”。朝鲜王国时期,朝鲜族认为人鬼两重天,却处于同一空间。“不要以为黄泉路遥,户外即是黄泉世界。不要认为阴间路远,我正在行阴间之路。坟墓为室,松竹为篱,月郎明时,愿否对诗词。”[3]朝鲜族认为人的生与死是生命的两个端点,都是生命的部分,二者合为完整的生命,所以要“善终”。朝鲜族繁琐的礼节仪式所要表达的绝不仅仅是人的一种悲恸情怀,更重要的是要为人的“身后”作好妥当安排,为人的灵魂的归宿和以后的生活作好充分准备。韩国人采取丧葬礼仪的最终目的是即要使死者满意,也要让活人安宁。对祖先的这些“孝”是朝鲜王朝时代占主导地位的行为典范。所谓“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就是教人勿忘先人之美德,勿忘先人之养育之恩。随着《朱子家礼》在朝鲜的广泛普及,因循儒家礼制,祭祀祖先的礼仪习俗渗透到整个社会的实际生活中,祭祖成为“孝”的象征。

1945年2月,二战结束后,朝鲜半岛因苏美势力范围被划分为南北两块并分别建政,北部苏联势力范围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以及南部处于美国势力范围内的“大韩民国”。1953年,联合国军支援的南韩同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支持的北朝鲜最终签署停火协议,从此朝鲜半岛沿三八线非军事区划分为两个国家。这个时期到至今,朝鲜族死亡观有基督教内容并与传统死亡观逐步断裂。虽然朝鲜族没有全民性的统一宗教,但近年来在朝鲜族中,信仰基督教的人增多。比如,在韩国基督教已成为影响最大的宗教。朝鲜族基督徒认为死亡没有什么可惧怕,肉体的死亡是向灵体生命的过度。朝鲜族基督徒对死亡采用坦然无惧态度,认为死亡是归回天父的家里去跟神同在,天堂是人类最美好的归宿。死亡就像是一个“门槛”,跨过这个门槛之后,就进入真正崭新、喜乐、永恒的生命。在传统的朝鲜族的思维中,六十岁是修完所有人间课程的毕业年龄,所以还甲(六十大寿)仪式是把老人与死亡相提并论的仪式,是对处于生者与死者间的老人进行社会认可的仪式,是与祭祀神灵的形式极为相近的“活祭祀”。在传统的死亡观念中,有一种挥之不去的阴影在跟随着现代的人们,那就是对死亡产生的恐惧和不净之感。人们每当产生这种感觉时,会请求巫堂消除怨灵和生者之间的矛盾,最终让人与鬼和平相处。这个时期,死亡和丧礼绝非是个人层面的事件和活动,而是发挥着有关共同体的所有象征意义和机能。但到现代社会,朝鲜族对死亡漠不关心,死亡死去了太多尊严和个性,不再被人们所重视,默默无闻的大众悄然来到人世又毫无声息地逝去,死亡留下的仅仅是“死亡”这个词汇。“丧葬礼仅仅服务于消灭尸体,生死循环环节被断裂,死者同生者的交流通道被彻底堵塞。”[4]伴随着丧礼的退化,血缘和地缘的牢固程度亦随之松解。因为已经没有了共同祭扫的坟墓,甚至抛弃了共同祭祀祖先的义务,朝鲜族的家族根基已经面临崩溃。

综上所述,死亡观使朝鲜族形成了崇尚自然、和谐、和平的民族气质。在一切讲究效率和竞争的今天,朝鲜民族更应理解生死观,并重构朝鲜族文化,从而为今天的财富世界能够建立一个讲究效率、公正及社会责任的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社会气氛。

参考文献:

[1]朝鲜支石墓研究[M].社会科学院,汉城:中心2000.224-229

[2]姜仁求.古坟研究[M].汉城:学研文化社2000.19

[3]崔正如,徐大锡.东海岸巫歌[M].汉城:荧雪出版社,1974.382

[4]崔荣根.朝鲜民族传统生死观研究[D].2005.5

作者简介:车红兰(1969-)女研究对象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宗教学。

上一篇:以唯物史观为桥梁的中西史学交流 下一篇:浅析博物馆粤方言讲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