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村引逆城市化 桐庐民宿成乡愁寄托

时间:2022-09-13 11:29:04

空心村引逆城市化 桐庐民宿成乡愁寄托

申屠小山在浙江省桐庐县深澳村几乎生活了一辈子,这个村落有着雕刻和保存相对完整的徽派建筑群,却是一个基本没什么人来的空心村。他说,由于并未对外开放,年轻人外出工作的也很多,所以众多屋子也就闲置着。

但是最近几年,申屠小山发现村子悄然开始改变,一些闲置的老房子变身咖啡厅,空心村也逐渐热闹了起来,“看,这两栋大房子都是民宿。”这变化并不是个例。在桐庐的另一边,城里来客朱镇华与老伴到岭源村做了“村民”:“他们住着住着就不想回城了。”申屠小山兴奋地说。

近几年,这种现象在桐庐各地十分普遍。原来的空心村,正在被不断注入新的活力。由于桐庐的村落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所以成了许多城里人的“第二居所”。村落间,越来越多的民宿兴起。

出台规范、探索模式、规范经营、产业配套……这个向来将生态视为易碎品的地区,开始以一种新的经济方式“再出发”。经济与山水相辅相成,文化焕发新生,共同的乡愁在这片土地上不断衍生。

逆城市化引民宿经济萌生

乡愁,是中华文化中不容忽视的元素。随着城市化的加快,乡村中的人才越来越多地流失,许多村落中,只剩一些老人。

好山好水,有时候对城里人的吸引力更大。朱镇华退休后一直居住在杭州城里。2008年,他与老伴在远离桐庐县城的岭源村租下一幢闲置农房的20年使用权,斥资几十万改造提升,一住就是多年。在山水中过田园生活,是他们的梦想。他们的到来,也让这个空心村渐渐活了起来,当地的村民发现,原来传了几代人的普通老房子,在城里人眼中竟是个宝贝!

与他们一样,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许多城里人纷纷回流乡村,意图寻找自己原本的乡愁。秉承着“宁可发展速度慢一点,也要保护好山水”的桐庐,有着吸引人的资本。率先完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行政村全覆盖,率先开展农村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全覆盖,率先实现全域河流随处随时能游泳……桐庐县农办副主任吴国龙介绍说,在环境基础上,要把美丽的资源,变为经济发展的优势,民宿是一条实现转化的道路。“吸引人来了,还要留人”。于是,在桐庐的一些村落中,原先只能解决“吃饭”的农家乐,逐渐开始转化为民宿,床位等种种基础设施的提升,让越来越多的人“留”在村中,村民们也逐渐尝到了美丽资源的甜头。

环溪村主任周忠莲就是该村民宿试水者之一,她的民宿有四层一顶,共有30张床位。走进新装修的房间,乍一看,还以为是哪个宾馆的标间呢。亮堂的地板,雅致的墙纸,洁白的被褥,崭新的电视机、空调,还有融入环溪莲文化元素的别致柜门……这几年她家的民宿生意非常火爆,这个常常忙得团团转的妇女,最大的感受就是:“环境好了,腰包鼓了”。

在一些村落“试水”成功后,桐庐的民宿经济便如星星之火迅速燎原。

深奥村的徽派建筑群是最大的财富,但过去却一直闲置着,平时也鲜有人来。“我们一共1000多户,有60多栋房屋是闲置的。”深奥村的老书记申屠小山介绍说。

近年来,周边的芦茨村、荻浦村的民宿发展势头很旺,农户条件也得到了改善,把一切变化都看在眼里的深奥村也开始试水。“我们以村里的名义把闲置的房子租下来,有些修复好做民宿,收入直接给老百姓,有些是保存下来比较完整的古建筑,就供客人参观。”他说,即使改成民宿,也不会破坏原来的建筑风格。

一村一品,每个村落依托各自的特色发展民宿经济,也成了桐庐全域旅游版图中的亮点。坚持“县域景区、村落景点”,2013年以来,桐庐通过实施“乡乡有民宿”3年行动计划,除富春江镇外,该县13个乡镇(街道)、30余个行政村民宿经济从无到有,民宿产业发展渐成燎原之势。

截至2015年底,桐庐农家乐(民宿)经营户总床位8119张,接待游客267.2万人次,直接经营收入1.7亿元,同比人数和经营收入分别增长21.4%,20.5%。

桐庐县委负责人表示,发展乡村民宿经济,使“美丽乡村”建设成为“美丽经济”的源头。城市居民来农村居住、旅游,农民充分利用手中拥有的闲置房屋资源和生产资料等要素,提供民宿、当地农产品、土特产等,这不仅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投资风险也较小。

多种模式促产业化发展

把青山绿水、田园野趣这些农村的沉睡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转化为产业发展的优势,让空心村重新焕发活力,民宿经济成为了突破口。然而,这种新的经济模式要长存,需要一定的规范和产业支持。

在环溪村主任周忠莲看来,发展民宿,是村子的集体发展。“我们有自己的管理模式,村委与农户共同管理,民宿都有统一的编号,一直到五十多号呢。”她介绍,年初的时候每户签出一定的房间数额,用来统一分配客源。

“比如我们有700多个床位,其中有400多个是统一分配的,另外300个自己自由销售,但是要高于统一分配的价格。”她说,如今50多号民宿全部加入其中,统一管理。

大众民宿抱团发展,是“草根力量”的集聚,有利于推动共同品牌。在桐庐的不断探索中,多种民宿经营管理模式并进。如金牛村通过引进第三方中介公司管理,成“公司主导运行+村委协助管理+村民自主经营”模式;奇源村建立“农户出房间、村级统一经营、利润分成”模式等。

“客人接进来后,价格房间统一分配,避免了一些恶性竞争。如果碰上节假日一些民宿满客了,还可以通过协会调剂。”荻浦村党支部书记申屠永惠表示,村里的民宿基本都参与了本村的民宿协会,统一管理。

不仅如此,桐庐也对民宿出台了产业规范,并对民宿发放“身份证”。2014年,桐庐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部门服务促进民宿产业规范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也是浙江省首部民宿“规范”。其中,对民宿的界定,开业条件,安全、环境、服务等都做了梳理和规范。

吴国龙是这部“规范”的起草者之一。他介绍,桐庐民宿申请领证的具体条件包括在经营用房、消防安全、治安安全、卫生安全、环境保护、规范管理、食品安全7个方面的内容。今年6月份,民宿的“身份证”实现桐庐县内全覆盖。

民宿的“抱团”发展,促进了农村产业经济结构的调整。记者走访桐庐多个乡村发现,村民们多忙于与旅游相关的产业,有餐饮、有住宿、有经营观光车、有维持秩序……一排排旅游大巴有序地靠在整洁宽敞的马路旁。“原先就是务农呗,现在大家做民宿了,也更注重保护环境了。”周忠莲告诉记者。而“剩下”的地,也逐渐被用作游客的农事体验等。

桐庐县政府负责人认为,民宿与旅游产业关联度高,不仅促进了农业产业的改造和升级,也带动了农村第三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不仅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和向非农领域的转移,优化了农民就业结构,也有效调整和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提升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

民宿生态助乡愁文化长存

农村经济得到了发展,同时也越来越让村民们觉得,身边的绿水青山如此重要。经济与生态相辅相成的发展模式,正是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子。如今的桐庐正不断探索如何让这种发展模式长存。由大众民宿起步的桐庐正不断优化民宿产业的结构,以此留住更多的人,让民宿经济长存。

吴国龙介绍说,自2015年开始,民宿的结构方向就有所调整,立足点还是发展经济型、大众民宿为主,同时也不断引进发展高端民宿。“精品民宿、大众民宿同步发展,适应消费者各方面需求,并提升结构层次。”

2015年,桐庐实行第二轮民宿发展战略,提升民宿品质,一些精品民宿兴起。

走进山林深处的芦茨村,两层楼高的农村黄泥房,羊皮毯子铺在老底子的木地板上,美式风格的房间阳台上挂着挡雨的蓑衣,各色洋酒齐备的吧台后面便是用土陶罐、簸箕做装饰的会客厅……高端民宿“不舍・青龙坞中国村”已完成6幢房屋改建,其中“静庐澜栅”和外婆家样板房已对外试营业。

不远处的严陵坞,逐渐变成“国际慢村”,依托富春江秀美山水古韵,遵循传统渔村的散落式肌理,“严陵坞慢村”以一个地球村生活为发展理念,将生态民宿与有机农业相结合,融入当地传统文化。在原有8幢房屋改造完成的基础上,2016第一季度新完成1幢农房改造,另有2幢房屋正在主体施工。

精品民宿的“示范”也促进了周边农户们的思维发展,农户们会主动、积极提升自家民宿档次。莪山畲族乡的经济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精品民宿名气出去了,有些没有订到房间的客人,会去问村民家有没有房间住,这给很多人带来了收益。感觉城里人更倾向精品民宿,所以我们也就近学习了精品民宿的一些管理运作模式,很多村民都竭尽所能去提升自家民宿的品味档次。”莪山畲族乡新丰民族村党总支书记朱成祥如是说。

民宿经济的不断拓展,多种类民宿的出现,让桐庐的民宿发展逐渐形成了优良的生态圈,也让许多村落拾回了自己的乡愁。

“我们是周敦颐14代后裔。”周忠莲告诉记者,由于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的散文《爱莲说》,如今环溪村民宿与莲文化相结合,以“莲”为主题,也是对乡愁的一种传承。“文化是我们的魂。”她说。

传承文化,传承乡愁是城市化过程中,乡村的诉求。如今,在年迈的申屠小山的观念里,家乡深澳村的古建筑群不仅要保护,同时也要有人气地传承下去。“要以古建筑来养古建筑。不能只靠政府保护,也要让更多人知道。”申屠小山说,“以前古建筑坍塌了,村民们都觉得没什么,但是现在我们慢慢知道,要保护,要去延续它。”

有了文化的底蕴与传承的需求,找准了与青山绿水共赢的方式,桐庐的民宿经济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桐庐以好山、好水、好空气为依托,以原汁、原味、原生态为卖点,以最美县城、美丽乡村、养生福地为载体,抓好生态养生、乡村旅游、休闲度假等产业。这种发展模式,吸引了大量的城里人到乡村旅游和居住,真正地把绿水青山转变成“金山银山”,把美丽城乡转化为不竭财富。

上一篇:温室越冬黄瓜前期管理 下一篇:王海的网购“防套路法则”